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99篇
  免费   10篇
  国内免费   29篇
安全科学   64篇
废物处理   7篇
环保管理   26篇
综合类   144篇
基础理论   53篇
污染及防治   18篇
评价与监测   6篇
社会与环境   13篇
灾害及防治   7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7篇
  2022年   8篇
  2021年   5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7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7篇
  2014年   11篇
  2013年   10篇
  2012年   8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14篇
  2009年   23篇
  2008年   10篇
  2007年   11篇
  2006年   15篇
  2005年   8篇
  2004年   15篇
  2003年   13篇
  2002年   14篇
  2001年   9篇
  2000年   15篇
  1999年   9篇
  1998年   10篇
  1997年   8篇
  1996年   9篇
  1995年   17篇
  1994年   8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10篇
  1990年   7篇
  1989年   5篇
  1988年   2篇
  1986年   4篇
  1984年   3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1篇
  1980年   3篇
  1979年   2篇
  1978年   6篇
排序方式: 共有33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61.
为了解并改善饮用水质,在1991年第4季度至1993年第1季度,于某市水源水和水厂出厂水中采水样,每季度采集1次,每站位同时取两份,一份测定卤代烃的含量,一份用于处理蚕豆根尖并计数根尖细胞微核率。结果表明水厂出厂水中卤代烃含量比水源水的高,尤其是四氯化碳,各水厂出厂水中卤代烃的含量也有明显差异。发现水源水、水厂出厂水中四氯化碳含量与致突变有明显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262.
若尔盖亚高山草甸地上生物量与植被指数关系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为探讨亚高山草甸地上生物量和植被指数的关系,更好服务于草地生态建设,论文利用2008年7月覆盖若尔盖地区的TM影像,分别建立了7种植被指数(NDVI、RVI、DVI、SAVI、MSAVI、PVI、GVI)与地上生物量的线性和4种非线性(二次多项式、三次多项式、对数、幂函数)回归模型。研究结果表明植被指数(NDVI、DVI、SAVI、MSAVI、PVI、GVI)与地上生物量模型表现出三次多项式回归模型最优,再次是二次多项式模型、线性模型,相对较差的是指数模型;而基于RVI的地上生物量模型表现为指数模型最优,其次为三次多项式模型、二次多项式模型、线性模型。分析表明,基于RVI的地上生物量幂函数模型的模拟效果最好,复相关系数R2=0.817 7,精度检验结果表明该模型的平均误差为6.80%,拟合精度达93.20%,根据此模型模拟出若尔盖县草地地上生物量分布图,表明该县草地生物量东南部较高而西北部较低。  相似文献   
263.
硫化物沉淀法处理含EDTA的重金属废水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在运用MINTEQA2模型对模拟重金属废水和EDTA萃取液中重金属离子形态进行分析的基础上,选用Na2S沉淀法处理含EDTA的重金属废水. 结果表明:没有含EDTA的重金属废水,Cd2+,Cu2+,Pb2+和Zn2+是重金属离子的主要形态;而在含EDTA的模拟重金属废水和重金属萃取液中,重金属络合物是重金属离子的主要形态. 在c(EDTA)为0的条件下,Cd2+,Cu2+和Pb2+的去除率达到100%,而Zn2+的去除率仅为57.0%;随着c(EDTA)的增加,相同c(Na2S)对废水中重金属的去除率逐渐下降. 在一定c(EDTA)的条件下,废水中重金属的去除率随着c(Na2S)的增加而增加;但是在相同c(Na2S)的条件下,Zn2+的去除率较Cd2+,Cu2+和Pb2+低. 工程实例进一步表明,Na2S能够有效去除含EDTA重金属萃取液中的重金属离子,而完全去除Zn2+则需要高浓度的Na2S.   相似文献   
264.
不同粘土矿物对磷污染水体的吸附净化性能比较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比较了凹凸棒石粘土、高岭土、膨润土和蛭石等4种粘土矿物共8个样品对不同程度磷污染水体的吸附净化能力.结果发现,4种供试粘土矿物对水体磷均有一定的吸附净化潜力,但针对不同程度磷污染水体存在一定差异,且同一种粘土矿物的吸附净化能力也会因矿物组成差异而不同;针对模拟Ⅴ类水(ρ(P)=0.4 mg·L-1),高岭土的吸附净化能力最强,其次凹凸棒石粘土和膨润土的吸附净化能力与活性炭接近,而蛭石的吸附净化能力较差;针对模拟劣Ⅴ类水(ρ(P)=1.0 mg·L-1),膨润土的吸附净化能力最强,蛭石次之,高岭土因矿物组成不同而有很大差异,凹凸棒石粘土的吸附净化能力与活性炭较为接近.结果表明,凹凸棒石粘土和膨润土针对不同程度磷污染水体的应用范围较宽,高岭土最适用于Ⅴ类磷污染水体,而蛭石可应用于劣Ⅴ类磷污染水体.  相似文献   
265.
本文提出了稳健GM(1,1)灰色模型,并用该模型建立了山东省工业固体废物产生量数学模型,结果表明,稳健GM(1,1)模型比通常的GM(1,1)模型更具预测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266.
基于风险评估的内涵,从重大项目社会稳定性风险识别、风险分析、风险评价3个方面对文献进行梳理,在此基础上,总结出重大项目社会稳定性风险评估研究尚存的不足,并指出未来进一步研究的方向。  相似文献   
267.
分段进水多级生物膜反应器脱氮效能影响因素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采用分段进水多级生物膜反应器处理高氮低碳小城镇污水,考察负荷、溶解氧和温度对反应器脱氮效能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负荷、溶解氧和温度对反应器脱氮效能有显著影响。在水温为20~25℃,DO为5 mg/L,负荷为1 kgCOD/(m3.d),挂膜密度为30%,第1、3、6级分段进水,流量分配比为2∶2∶1的条件下,在反应器中可成功构建出高效同时硝化反硝化系统,出水COD、NH4+-N和TN浓度分别为33 mg/L、2.6 mg/L和29.4 mg/L,去除率分别为90.1%、96.0%和63.9%。当水温≤15℃时,硝化速率受温度的影响显著。  相似文献   
268.
对塔城市大气环境质量状况及3项大气污染物变化趋势进行调查分析,结果表明:塔城市大气污染物中TSP(PM10)浓度呈下降趋势,SO2呈略微上升趋势,NOX无显著变化。TSP(PM10)浓度在冬季采暖期和夏季秋季(10月)较高,为防治塔城市空气质量变劣,需要采取积极有效的预防措施,切实保护好人类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  相似文献   
269.
全要素生态效率的测度评价对于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和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将生态足迹指标纳入全要素分析框架之中,提出Shephard生态距离函数,并由此构建全要素生态效率指标。同时运用基于Shephard生态距离函数的随机前沿分析模型,对2000—2014年中国区域的全要素生态效率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显示:(1)中国生态足迹总量在2000—2014年呈现出递增趋势,增长速度在2006年之后有所放缓;中国各省市在生态足迹平均值和年均增长率方面均存在显著差异。(2)中国及其中部的全要素生态效率呈现出"先下降,后波动"的变化趋势,东部的生态效率呈现出"先下降,后上升"的"U"型变化趋势,西部的生态效率在整个研究期内基本上都呈现出下降趋势。中国全要素生态效率的地区分布大体上呈现出由西北向东南逐步提升的态势,河北、河南、山东等省份由于区域间的污染排放转移而出现生态效率塌陷现象。(3)全要素生态效率与环境规制呈"U"型关系,加强环境规制在长远上有利于生态效率提升;经济发展水平、产业机构和外资规模均对全要素生态效率具有显著的正向作用。根据实证分析结果,提出政策建议:大力扶持发展第三产业,引导产业有序转移,实现产业结构科学升级,同时立足当地的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因地制宜承接相关产业,并加强对转移企业的环境监管,禁止污染排放的跨区域转移;出台积极的招商引资政策,提升外资在本地企业中的优势,同时制定相关政策法规,加强对外资企业的甄别和监管,避免污染排放的跨国转移;各级政府必须将生态文明建设放在压倒性位置,出台更加严格有效的资源管理政策,并进一步细化各类环境保护规章制度,加强对环境污染排放的约束和监管。  相似文献   
270.
将基于生态足迹模型计算所得的生态足迹指标纳入全要素生产率分析框架之中,运用SBM模型测算2000~2014年长江经济带的全要素生态效率。实证研究结果显示:(1)长江经济带各省市在生态足迹总量和年均增长率方面均存在显著差异。2000~2014年平均生态足迹最大的是江苏省,最小的是重庆市;生态足迹年均增长率最高的是江苏省,最低的是上海市。(2)长江经济带整体及上中下游的全要素生态效率在2000~2014年间呈现出“先下降,后波动”的变化趋势。上中下游全要素生态效率差异显著,下游地区的全要素生态效率最高,中游地区次之,上游地区最低。(3)长江经济带各省市的全要素生态效率存在显著差异,上海的生态效率最优,贵州的生态效率最劣,大体呈现出由西向东逐步提升的分布态势,同时,在研究期内长江经济带全要素生态效率地区差距呈缩小趋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