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51篇
  免费   21篇
  国内免费   52篇
安全科学   42篇
废物处理   4篇
环保管理   12篇
综合类   170篇
基础理论   48篇
污染及防治   31篇
评价与监测   9篇
社会与环境   5篇
灾害及防治   3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8篇
  2019年   12篇
  2018年   15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7篇
  2014年   16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15篇
  2010年   10篇
  2009年   19篇
  2008年   12篇
  2007年   11篇
  2006年   15篇
  2005年   11篇
  2004年   10篇
  2003年   9篇
  2002年   20篇
  2001年   7篇
  2000年   14篇
  1999年   9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9篇
  1995年   7篇
  1994年   6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4篇
  1987年   6篇
  1986年   4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3篇
  1981年   1篇
  1979年   1篇
  197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2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71.
校园大气微生物的时空分布及与人群活动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西北师范大学校园8个学生集中活动区(空间)共15个测点的空气微生物进行了取样和分析,并对主干道、绿地及其周围道路进行了16h昼间变化(时间)的监测。结果表明:①校园空气微生物代表的空气环境质量属于较清洁;②校园微生物以细菌为主,真菌次之;③校园微生物的空间分布呈现以下的规律性:道路〉操场〉复合绿地〉餐厅〉宿舍〉图书馆〉教室〉行政楼;④校园细菌和真菌时间变化有分异。最后针对调研结果提出了相应的环境卫生的管理措施。  相似文献   
172.
探究4种改良剂施用对酸性紫色土土壤肥力及活性碳组分特征影响,为紫色土养分管理及稳固碳库提供科学依据.采用田间试验,设置不施肥(CK)、单施化肥(F)、石灰+化肥(SF)、有机肥+化肥(OM)、生物炭+化肥(BF)及酒糟灰渣+化肥(JZ)这6个处理,研究不同处理土壤有机质、pH、速效养分、土壤综合肥力指数(IFI)、溶解性有机碳(DOC)、微生物量碳(MBC)、颗粒有机碳(POC)含量及各组分有效率和土壤碳库管理指数(CPMI),阐明其相互关系.结果表明:①施用改良剂显著提高了土壤pH及有机质、碱解氮、速效磷、速效钾含量(P<0.05),有机肥+化肥(OM)和酒糟灰渣+化肥(JZ)处理土壤综合肥力指数提高最为显著(P<0.05),较对照分别提高了1.96和0.77,增幅分别为170.43%和66.96%.②酒糟灰渣+化肥(JZ)和有机肥+化肥(OM)处理土壤POC、MBC和DOC含量较对照处理分别提高了110.30%和84.81%、61.08%和46.56%、195.87%和141.67%;改良剂的施用均显著提高了土壤碳库指数(CPI)和碳库管理指数(CMPI)(P<0.05),其中以有机肥+化肥(OM)处理提高最为显著,土壤CPI值和CMPI值较对照分别增加了107.34%和90.75%.③土壤有机碳及其活性组分与土壤综合肥力指数呈显著正相关(P<0.05),冗余分析表明施用改良剂各处理间分异性显著,土壤IFI、pH和速效钾对有机碳及其组分的解释率均达到显著水平,解释率顺序分别为:IFI(74.6%)>pH(11.7%)>AK(6.5%).酸性紫色土施用酒糟灰渣和有机肥提高土壤肥力和改良土壤质量效果最显著,同时有利于促进土壤碳组分的积累和活化.  相似文献   
173.
采用GPS系统采集了天水小陇山红豆杉林9块样地的土样,用稀释平板法对该区域真菌进行分离计数,进一步鉴定到属,并分析了真菌数量和类群与土壤养分、水分和pH等生态因子的相关性.结果表明,该区域土壤真菌数量和类群组成存在较大的空间变异,土壤真菌优势菌群的构成有相似性,青霉属、毛霉属为所有样地的优势菌群.真菌多样性分析表明,小陇山红豆杉物种多样性较丰富,不同样地多样性指数差异明显.土壤真菌总数、类群和多样性与土壤生态因子间的相关性分析表明,真菌总数与土壤pH呈显著负相关(R-0.796),与水分和有机质呈显著正相关;Shannon-Wiener指数与土壤有机质呈显著正相关;各属与土壤生态因子呈现不同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74.
郭智  黄苏珍  原海燕 《生态环境》2008,17(2):651-656
以2种耐性不同的鸢尾属植物马蔺(Iris lactea var.chinensis)和鸢尾(Iris tectorum)为试材,通过营养液培养法,研究了Cd胁迫对其幼苗生长、Cd积累及微量元素吸收的影响.结果表明,低Cd(5 mg·L-1)和高Cd(50 mg·L-1)胁迫下,马蔺和鸢尾干物质量均呈上升趋势.高Cd处理70天时马蔺地上部和根系干物质量分别是处理前的2.37、2.31倍,而鸢尾在Cd处理40天后出现严重毒害症状.2种鸢尾体内Cd质量分数均随胁迫时间的延长呈先增后降的趋势.鸢尾地上部和根系Cd质量分数在低Cd处理后第30天时达到峰值,分别为220.5 μg·g-1和1172.3 μg·g-1,而马蔺根系Cd质量分数第40天时达到最大值1182 μg·g-1,且地上部于第50天时达到峰值264.4 μg·g-1.高Cd处理下,马蔺地上部和根系Cd质量分数均高于鸢尾.Cd胁迫还导致2种鸢尾属植物微量元素吸收代谢紊乱,对其根系Fe质量分数表现出"低促高抑"的效应,使地上部和根系Zn含量均下降,根系Cu含量增加,而对Mn吸收的影响相对较小.  相似文献   
175.
杞麓湖流域污染负荷及水环境容量估算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176.
177.
水暴露下氟在西伯利亚鲟稚鱼硬骨和软骨中的积累和消除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采用静态水暴露试验方法,设置0.26(对照)、3.1、7.8、18.7、51.8mg·L-1氟离子(F-)5个试验组暴露西伯利亚鲟稚鱼,暴露90d后转移至清水中培养30d,检测了这2个阶段鱼体硬骨和软骨中氟离子含量,探讨了氟离子在西伯利亚鲟稚鱼硬骨和软骨中的积累与消除规律,以及氟离子对鱼体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氟离子浓度的增加和暴露时间的延长,氟在西伯利亚鲟稚鱼硬骨和软骨中的含量显著增加,暴露90d时各暴露组硬骨和软骨中氟含量均显著高于对照组;西伯利亚鲟稚鱼暴露在较高浓度氟离子(7.8、18.7和51.8mg·L-1)中90d,生长速度(体重)显著下降;经过30d清水培养后,较高浓度暴露组(18.7和51.8mg·L-1)西伯利亚鲟稚鱼硬骨的氟含量显著下降.由此结论:氟在西伯利亚鲟稚鱼硬骨和软骨组织中具有较高的生物蓄积作用;转移至清水中饲养后,蓄积的高浓度的氟可从硬骨中排出.  相似文献   
178.
氟对西伯利亚鲟仔鱼的急性毒性及安全浓度评价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检测氟对鱼类的生态毒性效应,在水温(17±1)℃的条件下,采用半静态式生物毒性试验方法研究了氟离子对西伯利亚鲟初孵仔鱼的急性毒性效应(氟离子浓度梯度设置为0、100、200、300、400、500、600mg·L-1).结果表明,氟暴露后仔鱼出现焦躁不安、失去平衡、呼吸减弱等中毒症状,且随着暴露浓度的升高与暴露时间的延长,死亡率逐渐增加,存在明显的剂量效应关系和时间效应关系.氟对西伯利亚鲟初孵仔鱼48h、72h、96hLC50分别为1014.10mg·L-1、288.28mg·L-1、181.18mg·L-1.经计算得出氟对西伯利亚鲟初孵仔鱼安全质量浓度为1.81mg·L-1,低于我国部分高氟地区地下水、地表水及人为氟污染水域中氟的浓度,应引起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179.
长江(南京段)环境雌激素的污染特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利用固相萃取技术和重组基因酵母检测了长江(南京段)四个典型断面环境雌激素污染状况.结果表明,除秦淮新河断面外,江心洲断面、三汊河断面和大桥断面均有环境雌激素的检出,雌二醇当量分别为0.38、0.24和0.45 ng·L~(-1).与国内外地表水环境雌激素检测结果相比,长江(南京段)典型断面雌激素活性水平为较低至中等.对江心洲断面和大桥断面,甲醇洗脱组分的雌激素活性最大,其次为丙酮洗脱组分,二氯甲烷洗脱组分的雌激素活性最小;对三汊河断面,丙酮洗脱组分的雌激素活性最大,其次为二氯甲烷洗脱组分,甲醇洗脱组分的雌激素活性最小.这可能是污水来源不同所致,生活污水导致大量极性雌激素污染物的输入,而工业污水则主要引入了中等至弱极性雌激素污染物.三个雌激素活性阳性检出断面主要活性洗脱组分的雌激素活性均大于混合样的雌激素活性,这可能是由于样品混合后各种结构上不同的污染物之间的交互作用掩盖了实际的雌激素活性.  相似文献   
180.
铅暴露与排放对中华鲟幼鱼血液中ALT、AST活力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水溶液静态置换法,从中华鲟(Acipenser sinensis)受精卵发育至96 h开始,研究了其在0(对照组)、0.2、0.8和1.6mg·L~(-1) Pb~(2+)水溶液中暴露16周,随后排放6周,对中华鲟幼鱼血液中ALT、AST活力的影响.结果显示:Pb暴露后幼鱼血液中的ALT和AST活力均表现为随Pb暴露剂量增加而升高的趋势,1.6mg·L~(-1)组ALT活力与其它各组比较呈极显著差异(P<0.01);0.8和1.6mg·L~(-1)组AST活力与对照组比较分别呈显著差异(P<0.05)和极显著差异(P<0.01). Pb排放后,各暴露组血液中ALT活力降低至对照组水平(P>0.05);1.6 mg·L~(-1)组的AST活力依然较高.超出对照组近2倍(P<0.01).对照组血液的AST/ALT值在2.24~2.32之间;随Pb质量浓度增加,暴露后AST/ALT值呈增加趋势.Pb排放后AST/ALT值降低,但1.6 mg·L~(-1)组与其余各组比较仍维持较高值(P<0.05).初步认为,0.2 mg·L~(-1)和0.8 mg·L~(-1) Pb~(2+)暴露导致中华鲟幼鱼肝细胞不同程度受损,经Pb排放后,轻度受损的组织细胞能够恢复.血液中的AST/ALT值在判断鱼类组织损伤中也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