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0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21篇
安全科学   6篇
环保管理   10篇
综合类   43篇
基础理论   21篇
污染及防治   3篇
评价与监测   7篇
灾害及防治   15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13篇
  2013年   8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10篇
  2010年   9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2篇
  1994年   1篇
  1991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
基于100 a的东英格兰大学气候研究中心(CRU)气候要素资料,采用Arc-GIS软件对数据进行整理,分析了松嫩平原百年(1901—2000)气候变化的时空特征,着重分析空间变化。结果表明,在过去的100 a里,松嫩平原有明显的变暖变湿趋势。1)气温有普遍上升趋势,各地升温幅度在1.46~1.86℃,其中北部地区增温幅度小,西、东、南部边缘地区增温幅度较大;四季升温幅度最大的是冬季,其次为春季。2)降水普遍增多,增长幅度在11~114 mm,并呈现由西向东递增的趋势;四季降水增加最多的是秋季,其次为冬季,夏季基本稳定,春季降水则有小幅减少。3)水汽压普遍增大,呈现由北向南递增的趋势;四季水汽压均有所增加,最明显的为冬季,其次为春季。  相似文献   
52.
长序列干旱时空变化能准确地反映区域气候干湿变化趋势基于1901—2009年松嫩平原气温、降水等气象要素,采用干燥度数、气候倾向率、M-K突变检验、空间分析等方法分析松嫩平原生季百年序列干湿变化的时空特征及原因。结果表明:1)松嫩平原长季干燥度呈现全区减小趋势,地表趋向湿润,且具有自西向东递的空间特性;2)干燥度气候倾向率空间分布为-0.019×10-10.004×10-1 a-1,松嫩平原西部干燥度下降趋势显著;3)干燥度代变化较明显,且1926年为由干旱向较湿润转化的突变点;4)降水量决定地表干燥度变化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53.
华北平原夏玉米季化肥氮去向及土壤氮库盈亏定量化探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提高华北平原夏玉米种植体系的氮肥利用率、减少氮肥对环境的污染,对前人的15N示踪试验数据进行整理核算,分析肥料氮、作物氮、土壤氮三者之间的关系,探明夏玉米季化肥氮的去向及土壤氮库的盈亏情况。结果表明:华北平原地区玉米产量最高时施氮量平均为190 kg·hm-2;秸杆吸氮量高于籽粒,且吸氮量随施氮量增加而升高,土壤残留量和损失量有随施氮量增加而增加的趋势;土壤氮库盈亏量与施氮量之间呈现线性极显著正相关,在秸秆50%和100%还田的两种条件下,施氮量为198 kg·hm-2和137 kg·hm-2时,土壤氮库达到平衡;推荐施氮条件下夏玉米对氮肥的吸收利用率远高于传统施氮,过量施氮会引起作物产量和氮肥利用率降低的负效应,增加土壤氮素残留和损失;施氮量在40~360 kg·hm-2范围内时,3种秸秆处理方式下,氮肥各去向绝对量与施氮量之间均呈显著线性相关关系;而氮肥各去向比率与施氮量之间只有地上部吸收率和籽粒吸收率与施氮量之间呈显著线性相关关系。由此,明确了华北平原夏玉米合理施氮量:秸秆50%还田时,为198 kg·hm-2;秸秆100%还田时,为137 kg·hm-2,揭示了华北平原夏玉米施氮量与土壤氮库盈亏量呈线性极显著正相关。这为确定华北平原夏玉米合理施氮量,提高氮肥利用率,避免肥料浪费及其对环境的危害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54.
黑龙江省沙尘暴发生规律分析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利用30年的沙尘暴资料,采用经验正交分解等方法,分析了黑龙江省沙尘暴发生的规律.发现黑龙江省沙尘暴以西南部为多发中心;20世纪70年代发生最为频繁,而且1970-1975年为频繁发生的最高峰;近90%发生在春季.黑龙江省沙尘暴的范围以20世纪70年代为最大,90年代最小,但强度有增强的趋势;空间分布具有随年份全省偏多或偏少的一致性,南多北少或北多南少的趋势也比较明显.  相似文献   
55.
安全信息的深入分析是数据驱动的安全管理基础。为深入挖掘民航安全信息的价值,分析不安全事件的发展和演化过程,预测事件可能引发的后果及可能性,以2011—2015年民航安全信息网收集的390起重着陆事件为样本,结合事件链因果关系分析,运用知识地图分析法,按照事件发展演化过程建立样本信息中包含知识信息及其因果关系、各事件链间的相关关系、不同后果事件演化的可能性的重着陆事件知识地图。结果表明,该知识地图能够获取重着陆事件在时间、地点、机型、运行阶段、原因、后果及可能的预防及管控重点,可以实现一起或多起重着陆事件信息的知识分析,发现可能存在的安全风险,预判引发严重后果事件的可能性,为有效实施风险管理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56.
有机肥和生物炭在改善中低产田土壤质量,提升土壤肥力方面具有重要意义。设置不施肥CK、单施化肥NPK、增施羊粪有机肥NPK+M、增施生物炭NPK+B和增施羊粪有机肥-生物炭NPK+M+B等5个处理,进行5年田间定位试验,采用高通量测序技术,探讨有机肥和生物炭对改善新疆盐碱沙化土壤微生物群落多样性和功能的施肥策略。结果表明,有机肥和生物炭改善了盐碱沙化土壤理化性质,降低pH,增加阳离子交换量和养分含量,其中NPK+M+B处理对土壤中有机质、速效磷和速效钾有显著提升作用,分别提高了87.80%、125.15%和59.52%。施肥增加了土壤电导率,但NPK+B和NPK+M+B处理可缓解其升高。微生物α多样性分析发现,施肥增加了盐碱沙化土壤细菌群落Shannon多样性指数及Chao和Ace丰度指数,以NPK+M+B处理效果最好,分别提高了6.31%、57.98%和57.25%。施用化肥增加了土壤真菌多样性,增施羊粪有机肥和生物炭则降低。NPK+M+B处理使细菌群落组成朝更有利于增加耐受盐碱、干旱、抗菌和寡营养能力的放线菌门方向发展,显著减少了潜在病原真菌群落丰度,降低了土传真菌性病害风险,改善了...  相似文献   
57.
系统研究了黄河、海河和辽河中3种常用除草剂 MCPA、2,4-D 和 Bentazone 的分布特征及其来源。结果表明,3种除草剂除 Bentazone在黄河水体中未检出外,其余均有检出。季节和空间分析表明,大部分目标物丰水期质量浓度高于枯水期,可能与夏季农作物除草剂使用量较大有关;从上游到下游化合物质量浓度逐渐升高,可能是河岸面源污染引起。水生态风险初步分析显示,3种除草剂对研究水体中的水生生物均为低风险。  相似文献   
58.
公交车已成为当前北京市道路交通噪声的主要束源之一,针对公交车声源模型缺乏而沿用大型车声源模型所致的噪声预测误差问题,在北京市选取了两类常见公交车进行了537辆车的单车通过噪声测试,在无效数据剔除和背景噪声修正后,利用回归分析法获得了北京市公交车声源模型,通过与现有《公路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规范》中大型车声源模型的比较,显示出建立北京市公交车噪声声源模型的必要性。基于《公路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规范》中的道路交通噪声预测方法,提出了符合北京市实际情况的道路交通噪声预测模型。  相似文献   
59.
磷酸活化粘胶基活性碳纤维吸附甲硫醚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不同活化条件下,以磷酸为活化剂制备粘胶基活性碳纤维(VACF),研究VACF对甲硫醚静态吸附的效果.随着活化温度的升高,活性碳纤维对甲硫醚的吸附率增大;碳化活化时间达1h后,活性碳纤维对甲硫醚的吸附性能没有明显变化;活化剂浓度为1:3(磷酸与水体积比)、浸泡的时间为10h时,活性碳纤维对甲硫醚的吸附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60.
环境DNA (eDNA)宏条形码技术通量高、重复性好,在未来生态环境监测中有巨大的应用潜力。目前,浮游藻类环境DNA监测仍处在发展阶段,尚缺乏统一的浮游藻类扩增引物。利用同一个野外环境样本,比较8对通用引物在浮游藻类环境DNA监测中的差异,为初步建立规范化的浮游藻类环境DNA监测方法提供支撑。结果表明,不同引物对浮游藻类扩增存在明显偏好性,靶向扩增16S rDNA的引物主要检出硅藻,其次是隐藻和绿藻;靶向扩增18S rDNA的1391、AD3和ANF 3对引物具有较高的浮游藻类扩增效率和物种辨识度,分别检出67、62、63个浮游藻属,其检出的浮游藻类的相对丰度排序均为硅藻>绿藻>隐藻>金藻>甲藻,可以作为通用引物用于浮游藻类环境DNA宏条形码监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