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45篇
  免费   23篇
  国内免费   30篇
安全科学   60篇
废物处理   4篇
环保管理   28篇
综合类   142篇
基础理论   28篇
污染及防治   17篇
评价与监测   6篇
社会与环境   9篇
灾害及防治   4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13篇
  2022年   10篇
  2021年   9篇
  2020年   10篇
  2019年   14篇
  2018年   14篇
  2017年   9篇
  2016年   13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15篇
  2013年   10篇
  2012年   18篇
  2011年   21篇
  2010年   15篇
  2009年   8篇
  2008年   15篇
  2007年   9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9篇
  2004年   10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7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8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7篇
  1990年   3篇
  1988年   2篇
  1986年   2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29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01.
添加外源微生物对城市生活垃圾堆肥腐熟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探究高效、低成本的圾堆肥技术,为城市生活垃圾的无害化处理和资源化利用提供科学依据。以生活垃圾为原料,采用7 d翻堆一次的方式,进行为期45 d的堆肥试验。试验设常规和添加5%发酵剂堆肥处理,研究添加外源菌剂对城市生活垃圾堆肥过程中物理和化学特性变化的影响及对堆肥腐熟度的影响。结果显示添加5%菌剂的堆肥处理在堆肥24 h后温度达到53℃,堆肥过程中最高温度达到65℃,温度保持50℃以上达24 d;使堆肥C/N迅速下降,并在35 d后,该值稳定在12.2左右;铵态氮与硝态氮比值开始迅速上升,而后逐渐下降,最终比值稳定在1.2,油菜种子的发芽指数达到85%以上。说明添加5%外源微生物菌剂能加速城市垃圾堆肥腐熟进程。  相似文献   
102.
东海大气气溶胶中无机氮组分的分布特征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石金辉  张云  李瑞芃  高会旺  张经 《环境科学》2010,31(12):2835-2843
利用2006年11~12月、2007年2~3月及2008年5~6月在东海4个航次中采集的33个总悬浮颗粒物样品和7套Anderson分级样品,分析了其中NH 4+、NO 3-和NO 2-的浓度,探讨了东海气溶胶中氮组分的季节变化和粒径分布.气溶胶中NH 4+的浓度为2.6~646.9 nmol.m-3,冬、春季较高,夏季较低.NO 3-的浓度为5.5~281.5 nmol.m-3,冬季较高,春、夏季较低.NO 2-的浓度很低,0.5 nmol.m-3.气溶胶中氮组分的相对贡献具有一定的季节变化趋势,冬季NH 4+和NO 3-的贡献相当,春、夏季以NH 4+的贡献为主.NO 3-的粒径分布月变化明显,11~12月主要分布在2.1μm的细粒子上,2~3月、5~6月分别集中在1.1~4.7μm和2.1~7.0μm的粗粒子上.NH 4+的粒径分布无明显月季差异,均主要分布在1.1μm的细粒子上.后向轨迹分析表明气团的来源和迁移路径显著影响气溶胶中无机氮的分布.气团来自污染较重的陆源,无机氮在大气中的浓度(nmol.m-3)和在颗粒物中的浓度(μmol.g-1)均较高;气团来自清洁的海洋源,无机氮在大气中和颗粒物中的浓度均较低.气团起源自陆源但在海上经过长距离的迁移,则无机氮在大气中的浓度相对较低,在颗粒物中的浓度相对较高.  相似文献   
103.
为在不同营养状况的富营养化水体修复中选择相应的养分吸收效率的水生植物,比较黑藻(Hydrilla verticillata)和苦草(Vallisneria natans)对氨氮、硝态氮和磷的吸收动力学特征。结果表明,黑藻和苦草对氨氮、硝态氮和磷的最大吸收速率Vmax分别为4.38、5.31;3.15、2.23;1.63、3.57μmol/(L.h.g)。米氏常数Km分别为84.7、376.7;45.8、6.0;54.4、516.2μmol/L。苦草对氨氮和磷的吸收具有较高的Vmax和Km值,而黑藻对氨氮和磷的吸收具有较低的Vmax和Km值。  相似文献   
104.
管道泄漏检测技术进展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介绍国内、国际上有关管道泄漏检测的新技术、新设备及其应用情况,对管道泄漏检测技术的系统组成、技术要求及性能指标等方面分别作了阐述,比较了各种方法的优缺点,并指出管道泄漏无损检测的进展方向,以期在全面了解现有技术的基础上,设计出更加符合实际要求的装置,保证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和营造更加安全的生存环境。  相似文献   
105.
为减少油烟排放对大气的污染,同时便于政府部门监管,结合大数据手段设计出一种五段式一体化油烟净化系统。阐述了该系统各部分设备的技术特点及功能,应用结果表明,该系统可以实现油烟污染物的高效去除,同时通过在线监测仪和云平台实现远程监控和智慧监管功能。  相似文献   
106.
碳酸盐岩山地土壤施用有机肥的溶蚀作用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选择碳酸盐岩山地常见耕植、未耕植土层,通过概化制作为系列模拟柱试验土层,按当地正常施肥方法,向土层定量施入有机肥并浇灌及控制其它相关条件变化,再定期观测预埋土层不同深度碳酸岩石片的溶蚀量和土层其它指标的变化,作了施用有机肥的土中碳酸岩石溶蚀变化研究。结果揭示,在未耕植红黏土表层施用有机肥,大大减弱了土中碳酸岩石的溶蚀作用,且减弱程度随土深加大而降低。但对其下伏碱性岩粉层而言,施肥又引起了溶蚀量的微小增加变化;另在耕植土表层施用有机肥,对其土中碳酸岩石的溶蚀作用改变不大,且无论施肥与否溶蚀作用随土深加大又略显增大变化。而其下部红黏土中碳酸岩石的溶蚀量要远大于耕植土中的溶蚀量,并受施肥的影响较小。表明,农业施肥对未耕植土土中包被、包裹的碳酸岩石溶蚀影响较大,对下伏碱性岩粉层的层中、层下碳酸岩石的溶蚀影响较小。同时,施肥对耕植土土中、土下碳酸岩石的溶蚀影响不大。人类可采取禁令开垦较薄土层措施,来有效规避耕作施肥对土中碳酸岩石溶蚀作用的抑制,减少反石漠化的不利因素。此将为丰富碳酸盐岩山地成土演化理论和石漠化灾害的防治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07.
Fenton氧化法处理生物性污染废水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Fenton氧化法对经化学混凝沉淀处理后的生物性污染废水进行深度处理,通过正交试验和单因素实验,研究H2O2投加量、溶液pH值、反应时间和H2O2/Fe2+2(摩尔比)四个主要因素对有机污染物去除效果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H2O2投加量的影响明显高于其它三个因素,影响能力从大到小依次排序为:H2O2投加量>溶液pH>反应时间>H2O2/Fe2+,反应的最佳工艺条件为:H2O2投加量为0.088mol.l-1,溶液pH值在3.5左右,反应时间为4h,H2O2/Fe2+为20:1.在此条件下,经Fenton氧化法深度处理后的出水细菌总数和三磷酸腺苷均未检出,保障出水的生物卫生安全性;同时其相对抑光率为10%,属低水平毒性.此外,其化学需氧量小于76mg·l-1,氨氮、总氮、总磷分别为1.10mg·l-1,2.92mg·l-1和0.002mg·l-1,出水满足<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GB8918-2002)>一级B标准.  相似文献   
108.
为了治理振动压路机在施工中对建筑物的影响,对振动波进行监测,通过试验数据的回归分析,得到压路机地面振动衰减规律和高差地形的振动效应。结果表明,地面振动波传播衰减规律符合负幂指数函数的形式;负高差地形会产生振动“缩小”效应;高差地形对振动波传播的影响存在距离限制。  相似文献   
109.
地下水是旱区重要的供水水源,水化学组成是决定地下水可利用性的关键因素之一。以北京南郊平原为研究对象,通过系统调查浅层地下水和深层地下水化学组成,利用水文地球化学图解、多元统计及空间插值分析等多种方法,探讨了快速城镇化及剧烈农业活动条件下旱区地下水化学空间演变特征及其成因机制。结果表明:研究区地下水均为弱碱性低矿化水,水化学类型主要为HCO3-Ca和Cl-Mg·Ca,并有少量HCO3-Na·Ca型。浅层地下水和深层地下水均存在不同程度的硝酸盐浓度偏高现象,二者水化学演变与NO3-浓度升高密切相关,随着NO3-浓度升高优势阴离子逐渐由HCO3-转变为SO42-、Cl-。浅层地下水和深层地下水化学组成受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双重作用控制,含水层结构控制着水化学主导因素的空间分布,人为因素主导的水化学区主要分布在单一含水层结构的西北部城镇地区,而自然因素主导的水化学区主要分布于多层含水结构的东南部农业区。水化学组分的自然来源机制包括岩石风化溶解和阳离子交替吸附作用等;人为来源主要为城镇地区地表污染物输入,再生水灌溉对水质影响较小。  相似文献   
110.
对克拉玛依采集的部分石油污染土壤进行了筛选,得到了5组石油烃高效降解混合菌,其中混合菌KL9-1在45℃的条件下,通过7 d的降解,稀油的降解率达到43.27%,稠油的降解率达到20.09%。混合菌KL9-1经过多次分离纯化后,获得3株具有石油烃降解能力的优势单菌,3株单菌对稀油的降解率都在30%以上。结合分离单菌株的形态、生理生化特征和16S rDNA基因序列的分析结果,初步鉴定KL9-1-1为Pseudomonas putida,KL9-1-2和KL9-1-3为Pseudomonas sp.。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