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5篇
  免费   4篇
安全科学   1篇
环保管理   2篇
综合类   7篇
评价与监测   19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4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饮用水源水样品经过直接进样或固相微萃取法净化后,用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测定水中11种藻毒素。通过试验优化测定条件,使该方法在0.500μg/L~50.0μg/L范围内线性良好,检出限为0.01μg/L~0.05μg/L。对同一实际环境样品做3个质量浓度水平加标回收试验,6次测定结果的RSD为2.2%~9.3%,回收率为76.1%~108%。将该方法用于测定环巢湖湖面12个监测断面水样,结果 3组样品中MC-YR、MC-LR和MC-RR值为0.3μg/L~0.8μg/L。  相似文献   
12.
利用生物塘对富营养化巢湖水进行中试,结果表明:浮萍、黑藻、狐尾藻和芦苇对总氮、总磷均有较好处理效果,其中黑藻对总氮、总磷的处理效果最好,芦苇对叶绿素的处理效果最好。7月份是生物塘处理污染物的最佳时期,4种水生生物的综合生物塘对总氮、总磷和叶绿素的最高去除率分别为92.0%、89.2%、97.8%。  相似文献   
13.
基于2018—2020年合肥、芜湖和马鞍山3个城市国控站点的PM2.5逐日监测数据和同期地面气象观测资料,利用Kolmogorov-Zurbenko(KZ)滤波对PM2.5日浓度的原始时间序列进行分解,获取短期分量、季节分量和长期分量,并进行多元线性逐步回归构建各分量与气象因子的模型,最后依据短期分量和基线分量的回归模型和残差分析,对序列进行重建,获取消除气象条件影响的PM2.5长期分量。KZ滤波分析结果表明:2018—2020年气象条件对江淮区域PM2.5污染改善影响存在波动,在2018—2019年为负贡献,而在2020年秋冬季则变为正贡献;江淮地区3个城市2018年和2020年PM2.5修正后的长期分量均值表明气象条件对各市PM2.5改善影响存在差异较大,气象条件对合肥PM2.5改善的贡献仅为1.0%,芜湖为7.8%,马鞍山为21.0%;NAQPMS数值模式情景分析结果显示,减排措施对江淮之间PM2.5浓度改...  相似文献   
14.
HAPSITE便携式GC—MS由于体积小,分析精度高,非常适合于现场挥发性有机物的分析,在国内已被成功用于多起现场环境应急监测工作。本文以一次监测实例说明通过充分利用该仪器快速检测极低浓度挥发性有机污染物的功能,可将之进一步应用于被污染环境空气的实时现场监测,从而为复杂情况下环境污染源的快速排查工作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15.
采用全自动固相萃取-气相色谱/三重四极杆串联质谱法(SPE-GC-MS/MS)分析水中7种指示性多氯联苯,通过优化测定条件,使PCBs在0.100μg/L~100μg/L范围内线性良好,方法检出限为0.07 ng/L~0.1 ng/L,回收率为72.1%~102%,RSD为5.8%~12.9%。将该方法用于实际水样测定,结果城市污水处理厂的出水中PCBs检出率较高,而废旧电容器封存点周边地表水易受到PCBs的污染。  相似文献   
16.
蓝藻水华暴发过程中水华物种的演替及其与蓝藻毒素的关系,对于湖泊的风险评估具有重大意义。于2017年水华暴发较为严重的夏季(6-8月)对巢湖水体的理化参数、浮游植物和蓝藻毒素进行了调查和分析。结果表明:夏季巢湖基本上处于富营养-超富营养的状态。24个样本共鉴定出浮游植物7门72属117种,以绿藻门、蓝藻门和硅藻门为主。浮游植物的群落组成和细胞密度存在明显的时空差异性,其中6月浮游植物平均细胞密度为1.35×108 cells/L,优势种属主要为微囊藻(Microcystis spp.,优势度为0.397)、水华长孢藻(Dolichospermum flos-aquae,优势度为0.195)和水华束丝藻(Aphanizomenon flos-aquae,优势度为0.181);7月浮游植物平均细胞密度为1.31×108 cells/L,优势种属主要为微囊藻(优势度为0.741)和黏伪鱼腥藻(Pseudanabaena mucicola,优势度为0.072);8月浮游植物平均细胞密度为1.01×108 cells/L,优势种属主要为微囊藻(优势度为0.646)。11种蓝藻毒素在夏季巢湖水体中均有不同程度的检出,其中以微囊藻毒素MC-LR、MC-RR和MC-YR为主,最高检出浓度分别为0.115、0.107、0.018 μg/L。此外,分析了拟柱孢藻毒素浓度与水华束丝藻细胞密度的关系,显示两者之间存在非常显著的正相关性(P<0.01),表明水华束丝藻可能是其最主要的产毒蓝藻。11种蓝藻毒素的浓度均未超过饮用水安全标准的规定,但其潜在的安全风险依然需要密切注意。  相似文献   
17.
采用零顶空提取器,对固体废物中氰化物做浸出试验,浸出液用流动注射法测定,并探讨固体废物中影响氰化物浸出的因素。对浸提时间和浸提次数的试验考察可知,冲刷、溶解、吸附、解吸等多种机制作用于浸出的不同阶段。试验表明,当浸提时间为18 h、浸提次数为2次时能将氰化物基本浸提出来;固体废物经稳固化处理后可明显降低氰化物的浸出量,固体废物本身所含的吸附性组分可不同程度地降低氰化物的浸出量。  相似文献   
18.
使用Gallery全自动水质分析仪测定水中的氨氮含量,测定了方法的检出限、回收率和精密度。与纳氏试剂光度法作比对,结果具有一致性。监测结果表明该仪器适用于大批量样品的快速准确测定。  相似文献   
19.
便携式气质联用仪在环境污染事件中的应用实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HAPSITE便携式GC—MS由于体积小,分析精度高,非常适合于现场挥发性有机物的分析,在国内已被成功用于多起现场环境应急监测工作。本文以一次监测实例说明通过充分利用该仪器快速检测极低浓度挥发性有机污染物的功能,可将之进一步应用于被污染环境空气的实时现场监测,从而为复杂情况下环境污染源的快速排查工作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20.
利用2019—2021年合肥市气象参数、颗粒物浓度、颗粒物化学组分、颗粒物散射系数、颗粒物粒径谱等的逐小时观测数据,分析了合肥市大气能见度变化趋势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2019—2021年,合肥市能见度呈逐年上升的总体特征,并且在季节变化上呈现为夏高冬低,在日变化上呈现为午后最高、夜间最低。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合肥市能见度与颗粒物浓度、相对湿度均呈显著负相关关系,且能见度与相对湿度的相关程度比与颗粒物浓度的相关程度高15.5%~219.2%。相对湿度是直接影响合肥市能见度的主要因素之一,而温度、风速对能见度的间接影响作用相对较小。能见度与颗粒物特性关系研究结果表明:能见度与水溶性离子的相关程度高于与碳质组分的相关程度;当能见度处于较低水平时,能见度与PM2.5主要组分浓度的相关性明显减弱,相对湿度、超细颗粒物占比、水溶性离子含量和碳质组分含量等因素对能见度的影响逐渐凸显;在较高PM2.5浓度环境条件下,颗粒物散射系数的显著变化是导致能见度降低的主要原因;小粒径颗粒物对合肥市大气能见度的影响程度相对较高,应优先大幅度降低PM1.0浓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