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0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4篇
安全科学   4篇
环保管理   1篇
综合类   8篇
基础理论   2篇
污染及防治   6篇
评价与监测   1篇
社会与环境   2篇
  2021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3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2年   2篇
  1998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全球生态危机日益严重:臭氧层空洞越来越严重,酸雨的出现范围越来越广泛,生物多样急剧减少,温室效应不断增强,海平面上升,这些问题都不断引发人们的思考.环境问题也显得越来越突出,成了人类可持续发展一个极大的阻力,是人类面临的一个持久而严峻的考验.  相似文献   
12.
论我国现阶段环境监测体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环境科学研究正在不断的深入和发展,环境监测的技术也在不断地更新与发展,因此,与之相适应的环境监测体制也应进行相应的调整与更新。本文阐述了现阶段我国环境监测的体系及检测机构管理制度。  相似文献   
13.
伴随着世界各地工业进程的不断加速,地下水有机污染呈现愈加严重的态势.对滹沱河冲积平原390组浅层地下水样品进行测试、分析和研究.结果表明:(1)研究区浅层地下水三氯甲烷检出率高达15.64%;(2)三氯甲烷集中检出区域均位于工业集散地及排污河流沿线;(3)三氯甲烷的检出点分布同研究区包气带岩性特征有较好的一致性;(4)...  相似文献   
14.
以南阳市为例,基于3 746组实地调查数据,采用GIS、多元线性回归和结构方程模型,系统分析了我国中部城市居民通勤碳排放的空间分异特征,重点研究了居住地和工作地中小尺度土地利用因子对通勤碳排放的影响机制。研究发现:在内生变量中,通勤距离和通勤方式均是影响居民通勤碳排放的显著因素;在外生变量中,工作地的道路密度和商业用地占比、居住地的人口密度与通勤碳排放呈显著正相关,公交线路数量、居住地的土地利用混合度、工作地的居住用地和工业用地占比与通勤碳排放呈显著负相关。研究成果旨在为研究区城市土地利用优化调控和低碳规划提供决策依据,也为其他同类地区城市土地利用低碳规划与可持续发展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5.
在饮用水处理中,适当地采用高锰钾预氧化可以降低水中的三氯甲烷生成量。本文研究了影响三氯甲烷生成量的因素,如反应时间,反应温度等,并以这些影响因素为参数通过一元线性回归等数学方法,建立了各影响因素下三氯甲烷生成量折了模型和综合预测模型。  相似文献   
16.
采用4种廉价的生物质材料(水葫芦、柚子皮、木屑、核桃壳)用于餐饮废水的预处理。通过静态烧杯实验,研究了各生物质材料预处理废水的效果及最佳处理条件。结果表明,生物质材料对废水中COD的去除率均在45%以上,油脂吸附量为4~16mg/g,最优吸附材料为水葫芦,COD去除率达65%,油脂吸附量为16mg/g;水葫芦和柚子皮的最佳处理条件为:粒径〈0.2mm,投加量为20g/L,废水pH为4,处理时间为2h,温度为20℃;木屑和核桃壳的最佳实验条件为:粒径〈0.2mm,投加量为28g/L,pH为2,处理时间为2.5h,温度为20℃。生物质对餐饮废水的预处理,为废水中大量有机物和废弃油脂的去除提供了新思路和途径。  相似文献   
17.
以煤矸石和氧化钙为原料,通过热碱改性方式,制备改性煤矸石吸附剂(Ca-CG).通过扫描电镜(SEM)、X射线衍射(XRD)、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方法分析证明了改性煤矸石比表面积增加,在其表面及其内部孔径中成功引入了 Ca2+.试验研究了氧化钙添加量和pH值对磷酸盐吸附的影响.动力学和热力学分析表明:Ca-CG吸附磷酸盐过程符合准二级动力学方程,且该过程是自发进行;在煅烧温度为1 073 K,煤矸石与氧化钙比例为1:0.5条件下,对10 mg/L磷酸盐去除率超过95%.  相似文献   
18.
从社区规划的角度出发,参考国际先进案例,探讨了如何在社区的设计和运营规划中建立有效的废弃物管理机制;通过人口规模等指标合理确定社区垃圾管理技术方案和实施策略;提出从规划层面预防"城市病",解决城市生活垃圾处理的难题。  相似文献   
19.
华北平原地下水有机污染特征初步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各种污染造成地下水中有害物质逐年增加,地下水水质逐渐下降,严重危及了饮用水安全。针对此情况,按照相关的要求,采集了245组水样。样品由有资质的测试单位测定。依据对地下水质调查的初步分析,华北平原地下水中已有机物检出。对所有水样测试结果的统计显示:检出的有机污染物共有32种。检出率大于4.5%的有氯仿、甲苯、四氯乙烯、苯并[a]芘、氯苯、苯和1,2-二氯苯,其中个别水样中的四氯化碳、苯并[a]芘和挥发性酚类三项超过了饮用水标准(据地下水质量标准报批稿,中国地质调查局,2007),超标率分别为1.22%、2.45%和1.90%。个别在深层地下水样品中也检出了微量有机污染物,这可能与取样井的混合开采、止水不佳有关。从区域上来看,在人类活动相对强烈的城镇地区地下水中,有机物检出率相对较高,特别是在渗透性好的山前地带,污染物较易进入到地下水中。通过分析发现,地下水有机物的高检出率与地下水硬度的升高有一定相关性。由于地下水有机污染在时间和空间上差异一般较大,建议对已发现的异常点进行重复取样测试,积累水质数据,以利于将来的综合分析。  相似文献   
20.
采用静态阻垢法对硅磷晶阻垢剂的阻垢性能进行分析,通过单因素与正交试验探讨了阻垢剂在不同加药浓度、Ca2+浓度、温度、p H等环境条件下的阻垢效果及最佳使用条件。结果表明:阻垢效果最佳组合为:加药浓度2 mg/L,Ca2+浓度300 mg/L,温度30℃,p H=8。各因素对阻垢率影响大小顺序依次为:温度加药浓度p HCa2+浓度。在此优化组合条件下,硅磷晶阻垢率最大可达95%,用于某制药厂生活饮用水的阻垢率可达94%,效果明显,具有良好的阻垢性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