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2篇
  免费   7篇
  国内免费   6篇
安全科学   2篇
废物处理   2篇
环保管理   12篇
综合类   19篇
基础理论   7篇
污染及防治   3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2篇
  2005年   1篇
  2001年   1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21.
于2009~2010对瓦里关山大气二氧化碳(CO2)和甲烷(CH4)进行了连续观测.结果表明,瓦里关山夏季频繁受到区域排放的影响,大约17%的CO2浓度标识为污染浓度.2009~2010年CO2平均浓度390.72×10-6,较1995~2008年高17.4×10-6;2009~2010年CH4中位浓度为1851.11×10-9,较2002~2006年高16×10-9,意味着区域内CO2和CH4的排放仍在不断增加.利用遗传算法改进的神经网络模型插补数据获得了完整的空气温度、风速、CO2和CH4浓度时间序列,并对时间序列展开了傅立叶分析.在天时间尺度,由于太阳活动的逐日变化,气象因子、CO2和CH4功率谱在24 h和12 h有着非常明显的谱峰.在月时间尺度,CO2浓度在30 d的周期内有明显的谱隙,意味着气象和物候因素在这个时间尺度上对CO2浓度的影响并不明显.  相似文献   
22.
简要介绍中缅油气管道工程概况及环境敏感点基本情况,结合碧海环境监理现场具体实践,对长输管道现场环境监理过程中环保变更和环境敏感点管控方法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23.
以蔡文教授提出的物元分析理论,对格尔木地区的环境空气质量进行物元分析评价,其结果符合格尔木市的环境现状,环境质量优劣的排序清楚,具有在环境评价工作中应用的实际意义。  相似文献   
24.
采用湿法除尘技术,对油田联合站、接转站使用的燃油加热炉吹灰时产生的烟尘,进行过滤、吸附、除尘。对9个联合站的加热炉进行监测,采用此技术后,烟尘浓度从1 000mg/m3以上降至200mg/m3以下。处理后的烟尘排放浓度达到GB 13271—2001《锅炉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Ⅱ时段排放标准要求,减轻了加热炉吹灰时对周边环境的影响。  相似文献   
25.
采用负载纳米TiO2的三维镍网装配了光催化反应器,就其对酸性品红溶液进行脱色效果进行了实验研究。考察了反应器的3种装配条件、品红初始浓度、pH值、H2O2投加量、紫外光剂量等因素对酸性品红脱色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UV灯+镍网+TiO2模式组合的反应器脱色效果最好;在相同的处理时间内酸性品红溶液的脱色率随起始浓度的增大而减小;将酸性品红溶液pH值调至5时脱色效果最明显,70 min的脱色率可高达94.8%。脱色效果还可以通过溶液中添加H2O2和控制紫外线剂量来调节。当溶液中H2O2投加量为0.5 g/L时,处理70 min后的脱色率可高达98.3%;到达反应界面紫外光剂量越多则能够获得越高的酸性品红脱色率。  相似文献   
26.
作为资源的重要补充,近年来国内塑料加工行业对进口废塑料的需求市场不断扩大,但作为原油的下游产品,因原油价格波动带来的经营影响和环保风险不容忽视。为有效规避风险,提升行业竞争力,在源头控制、行业转型、通关便利等方面提供可行性建议。  相似文献   
27.
利用2002年9月在青海省河南县架设的多普勒雷达观测资料、GMS卫星遥感资料以及雨滴谱和探空资料,分析了一次夜间的对流性降水过程,对积云形成降水的特征以及降水机制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热对流形成的对流云团,在中小尺度系统的驱动下,可以发展成具有一定降水强度的降水云团,形成较大的降水过程;其具有多单体结构,单体之间的合并增长是云团增长发展的主要方式;水平风场的辐合尤其是中层的气流辐合是云团增长的主要因子。降水形成以冷云机制为主,雨滴谱初期为单峰形,中期为多峰形。这类对流天气的形成具有地域性的特征,高原强烈的太阳辐射使气层经常处于不稳定状态,地形风使较为湿润的气流沿山谷、河谷向高原主体输送,从而使低空形成潮湿层,而夏季高原上中小尺度系统活动频繁,这些系统结合特定地形,形成动力机制,如气流辐合、抬升等,促使气层释放不稳定能量,形成较大范围的对流性天气。  相似文献   
28.
瓦里关山TSP浓度分布特征及与大气污染物排放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利用瓦里关山2003—2004年监测的TSP浓度资料,分析其浓度值的时间分布特征,讨论了浓度值分布与风场的相关关系;分析瓦里关山周围大气污染物中烟尘、粉尘排放情况,对大气污染物中烟尘粉尘排放对瓦里关山TSP浓度值的影响程度进行了探讨,得到了关于高原相对清洁区TSP分布的一些有意义的研究结果。  相似文献   
29.
目的研究远地式辅助阳极发生电流单元的改变和距离平台的相对位置对平台电位分布及保护程度的影响。方法以位于渤海湾JZ120-1在役导管架平台为原型,构建了一个1∶20的缩比模型。在平台底部一定距离处放置一座远地式辅助阳极,研究恒电流下辅助阳极与平台底部间距和辅助阳极发生电流单元的改变对平台电位分布及其保护程度的影响。结果单座远地阳极即可实现对整座平台的腐蚀控制。辅助阳极距离平台越远,平台表面电位差越小,电位分布越均匀;辅助阳极距离平台越近,单支阳极较四支阳极保护下的平台表面电位差越大,距离越远,电位差越小,距离相同时,4支阳极较单支阳极保护下的平台表面电位差小,电位分布更均匀。尽管海水稀释20倍,钙质沉积层的沉积与覆盖仍是影响平台表面电位分布的重要因素。结论辅助阳极发生电流单元的数量、距离平台的相对位置以及钙质沉积层的覆盖是影响平台表面电位分布和保护程度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30.
白腐真菌是一类降解木质素使木材形成白色腐朽的担子菌,往往具有高产胞外漆酶的活性.从北京农学院校园内分离到一株高温型、高产漆酶白腐真菌菌株,编号为BUA-01.结合形态学特征与ITS序列分析,确定其分类学地位;进一步研究其菌丝生长的最适碳源、氮源、碳氮比(C/N)、生长因子、最适温度和最适p H值;利用不同浓度Cu~(2+)(Cu SO4)的诱导,探讨液体发酵条件下对胞外漆酶产量的影响;通过向发酵液中加入3种偶氮染料(依文思蓝、甲基橙和铬黑T),研究菌株对染料的降解效果.结果表明,该菌株与毛栓菌(Trametes hirsuta)的同源性最高,为100%,遗传距离为0,确定BUA-01菌株为栓菌属(Trametes)真菌.菌丝体生长的最适碳源为淀粉,最适氮源为黄豆粉、酵母浸粉,最适C/N值为40/1和10/1,最适温度为37℃,最适p H为6.0-7.0,供试生长因子对菌丝生长无显著促进作用.0.25m mol/L的Cu~(2+)对胞外漆酶产量有极显著的促进作用,在96 h时,发酵液的活性达到最高,为1081.33±6.3 U/m L,是对照组的26倍.BUA-01菌株对偶氮染料降解效果显著,12 h对依文思蓝、甲基橙和铬黑T的脱色率分别为93.31%±0.16%、92.37%±0.42%和79.25%±0.64%.本研究表明菌株BUA-01在产胞外漆酶和染料降解方面具有潜在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