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90篇
  免费   34篇
  国内免费   77篇
安全科学   38篇
废物处理   9篇
环保管理   29篇
综合类   217篇
基础理论   33篇
污染及防治   48篇
评价与监测   4篇
社会与环境   11篇
灾害及防治   12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18篇
  2021年   12篇
  2020年   10篇
  2019年   14篇
  2018年   13篇
  2017年   8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11篇
  2014年   20篇
  2013年   11篇
  2012年   20篇
  2011年   12篇
  2010年   22篇
  2009年   10篇
  2008年   21篇
  2007年   14篇
  2006年   27篇
  2005年   11篇
  2004年   11篇
  2003年   11篇
  2002年   13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9篇
  1999年   14篇
  1998年   9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7篇
  1995年   12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6篇
  1991年   9篇
  1989年   7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1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2篇
  1980年   1篇
  197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0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51.
我国乡镇企业的发展有力地推动着我国乡镇的建设。到1986年我国建制镇已猛增到9千多个,农村集镇4万多个。镇是我国农村的骨干,正在由自然生态系统向人工生态系统转化。据统计,在各省市的镇中,大约集中了25~55%的乡镇企业,而且多数是乡一级的骨干企业。由于缺乏环境规划,混乱的发展使我国一部分镇形成了点源污染。  相似文献   
52.
加压上流式好氧污泥床(PUASB)法处理制药废水初探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在进水COD为500-600mg/L、压力p=0.2MPa、回/流比R=6条件下,加压上流式好氧泥泥床平均COD去除率为71%,出水基本达到国家排放标准;进水COD为1000mg/L以上,在p=0.3MPa、R=6条件下,COD去除率仍可达到70%左右。  相似文献   
53.
催化铁应用于草甘膦废水处理工艺改造的可行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某化工厂草甘膦废水经厌氧-好氧生物处理后出水总磷浓度高,无法达到该化工区污水纳管标准的情况,应用催化铁方法对该废水现有处理工艺进行改造以提高出水水质。考察了催化铁方法对原处理工艺不同处理工段出水中磷的去除效果,发现该法可有效地去除生物厌氧池出水的总磷及正磷盐,去除率分别达到52.7%和83.13%以上,且使废水的BOD5/COD值显著提高,可从0.08提高至0.31,增强了废水的可生物降解性,有利于后续好氧生物处理的进行。研究表明在原处理工艺的厌氧池后增加催化铁处理段能明显提高最终出水水质。  相似文献   
54.
采用水热合成法制备稀土元素Ce3+掺杂Bi2WO6光催剂,通过X射线衍射、场发射电镜扫描、紫外-可见漫反射光谱、N2物理吸附-脱附等手段对合成材料的结构、形貌、光吸收等物理化学性能进行表征,并以染料废水中罗丹明B的降解考察其光催化活性.结果表明,Ce3+掺杂量为0.05%时,其结晶度好、颗粒较均匀、具有较强的可见光吸收性能,且比表面积比纯Bi2WO6提高近10%以上,对罗丹明B的去除效果最好;催化剂用量越高、罗丹明B的初始浓度越低、反应溶液pH值越低、H2O2的浓度越高越有利于Ce/Bi2WO6对罗丹明B的吸附和降解;而阴阳离子的影响各不相同:NO3-、SO42-没有太大的影响; Na+、K+、Ca2+、Mg2+、Cl-的加入均促使的染料的去除;HCO3-抑制了罗丹明B的吸附,但是却促进了光降解.另外,经重复使用3次,光催化降解速率常数并没有降低,表明稀土Ce3+改性Bi2WO6是一种有效稳定的光催化剂.  相似文献   
55.
从壬基酚(Nonylphenol,NP)污染严重的李村河口底泥中分离纯化出可实验室培养的真菌,以高浓度NP为环境选择压力筛选出了一株目标菌株,18S rDNA确定其归属为棘孢木霉(Trichoderma asperellum)。实验室内研究了该菌株对NP的生物降解过程,LC/MS分析其代谢产物,据此提出了NP可能的生物降解路径。菌株的生长曲线表明NP能促进其生长,该菌株3 d对5 mg/L NP的降解率为71.4%,7 d的降解率达到87.2%,14 d则达到了92.2%。LC/MS分析确定了NP四种代谢产物,分别是2-甲基-1-苯基丁醇、3,5-二羟基苯甲酸、苯二酚和苯甲醚(或苄醇)。提出了两种NP可能的生物降解路径,Ⅰ是最终转化成苯二酚,Ⅱ是最终转化成苯甲醚或苄醇。  相似文献   
56.
对实验室6株产纤维素酶菌株进行酶活特性研究.首先通过观察纤维素平板的酶溶解透明圈大小进行初步分析,比较6株菌种子发酵液中纤维素酶含量.再根据不同种纤维素酶作用的底物化学键的不同,分别测定菌株的滤纸酶活(FPA)、纤维素内切葡聚糖酶(CMCase)活、纤维素外切葡聚糖酶(CBH)活和β-葡萄糖苷酶酶活,发现菌株中黑曲霉的各产酶指标均高于其它菌株.根据Box-Behnken原理对黑曲霉发酵工艺进行优化设计,得到最适碳源稻草粉含量9.47 g.L-1、麸皮含量49.33 g.L-1,氮源中(NH4)2SO4含量为2.0 g.L-1,发酵后黑曲霉产生的滤纸酶活力达到76.72 U.mL-1,比优化前酶活力提高88.69%.  相似文献   
57.
土壤理化性质对污染场地环境风险不确定性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以某化工污染场地中挥发性有机物苯的环境风险评价为例,研究了土壤有机质含量、土壤含水率、土壤容重等理化性质对风险评价结果的影响.在土壤污染物苯浓度不变的前提下,土壤有机质含量、土壤含水率和土壤容重在场地条件下随机取值的变异范围分别为0.31%~2.31%、0.12~0.25和1.25~1.75 g/cm3.10 000次蒙特卡罗模拟结果表明,在95%置信水平下,苯的总致癌风险(概率值)在1.45×10-5~2.74×10-5之间.在该场地条件下,土壤有机质含量是影响苯风险不确定性的最主要因素,其对风险评价结果不确定性的贡献率高达90.2%;土壤含水率和土壤容重的贡献率分别为5.6%和4.2%.因此,在土壤污染健康风险评价过程中,应对理化参数进行敏感性分析,对评价结果影响较大的关键参数取值需慎重.   相似文献   
58.
利用GC955在线气相色谱仪分别于2019年7月和2020年1月在天津市区开展苯系物(BTEX,包括苯、甲苯、乙苯、间/对-二甲苯和邻-二甲苯)实时在线观测,对典型污染过程中BTEX的浓度水平、组成及演化机制进行了研究,并运用特征物种比值法对BTEX的来源进行了定性分析,最后运用US EPA的人体暴露分析评价方法对BTEX健康风险进行评估.结果表明,臭氧和霾污染过程中BTEX体积分数平均值分别为1.32×10-9和4.83×10-9,其中苯的体积分数占比最大,其次是甲苯、乙苯和二甲苯占比最小.2020年1月BTEX体积分数很大程度上受到西南方向短距离传输的影响,而在2019年7月BTEX浓度受到本地排放的影响.BTEX浓度水平在2019年7月受到温度和相对湿度的共同影响,而在2020年1月当温度较低时BTEX浓度对相对湿度的变化更敏感.天津市区BTEX在霾污染过程中受生物质燃烧/化石燃料燃烧/燃煤排放的影响较大,而在臭氧污染过程中除了受到燃烧排放源影响,交通源排放在很大程度上也有影响.臭氧污染和霾污染过程中BTEX的HI分别为0.072和0.29,均处于EPA认定的安全范围内.苯的致癌风险在清洁天和污染过程中均高于EPA规定的安全阈值,需引起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59.
为有效提高剩余污泥溶胞效率并减少剩余污泥产量,采用水力空化与臭氧反应相结合的方法促进剩余污泥溶胞。系统探究了二者协同作用下剩余污泥的减量效果、有机质的释放、胞外聚合物(EPS)的解聚,分析污泥形态结构和各类溶解性有机物的变化趋势。结果表明:当臭氧浓度为(160±10) g/m3,水力空化联合臭氧处理135 min后,污泥的挥发性悬浮固体和总悬浮固体去除率分别为79.12%和68.55%,DDCOD达到90.67%,ρ(NH+4-N)由(3.15±0.07) mg/L增加至(42.75±0.21) mg/L,蛋白质和多糖总量分别提高了627.05%和957.28%。剩余污泥经水力空化联合臭氧氧化处理后,粒度扫描和显微镜观察结果表明其颗粒较原泥显著变小;三维荧光结果显示该方法可有效增强污泥溶胞效果,在促进污泥溶胞和减量方面表现出显著的协同效应。  相似文献   
60.
采用聚硅酸铝铁与壳聚糖复合,制备低成本、高絮凝性能的新型无机-有机复合絮凝剂。结果表明:最佳复合条件为pH值1.4~2.0、原料配比(质量比)1:1、最佳温度70~80℃、反应时间16h。并将该絮凝剂用于造纸废水的处理实验,在投加量每500mL为5mL时,其对废水浊度、色度和COD的去除率分别为94.5%,61.5%和78.7%。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