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3篇
环保管理   4篇
综合类   9篇
污染及防治   5篇
社会与环境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5篇
排序方式: 共有1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546 毫秒
11.
对深入推行清洁生产的思考与建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分析了目前在推行清洁生产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结合实际情况以江西省为例提出了深入推行清洁生产的建议和推行清洁生产的基本原则、清洁生产的内容和实施清洁生产的主要措施。  相似文献   
12.
由全国高等学校教学研究中心、全国高等学校教学研究会、教育部高等学校环境科学与工程教学指导委员会、高等教育出版社主办,湖南大学承办的首届“大学环境类课程报告论坛”于2006年11月25-26日在长沙湖南宾馆召开。教育部周远清副部长,钱易院士、唐孝炎院士、郝吉明院士,国家环保总局刘友宾司长,高等教育出版社党委书记刘燕,湖南大学党委书记刘克利,以及全国高校环境领域的知名专家、学者、教师约500人出席了本届论坛。首届“大学环境类课程报告论坛”的主题是“环境学科的发展与大学环境类课程教学改革”,主要议题有“环境学科的发展与我…  相似文献   
13.
本文在阐述循环经济概念、内涵及原则的基础上 ,论述了循环经济与传统经济、生态工业、清洁生产、环保产业、绿色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联系  相似文献   
14.
完善环保投资体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概述了我国现行环保投资体制的现状及存在问题,并对完善环保投资体制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5.
分析讨论了冲击水浴式和旋风水膜式燃煤烟气除尘脱硫系统产生风机带水的主要原因 ,研制开发了密闭式水位控制箱和锯齿形溢水槽 ,通过工程实践 ,能有效解决除尘系统引风机带水问题。  相似文献   
16.
着生藻类在水质监测与水生态健康评价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以江西最大的河流赣江为研究对象,对赣江丰水期着生藻类群落结构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进行研究。选取53个点位对赣江全流域进行着生藻类群落结构的调查研究,共鉴定着生藻3门42属175种,其中硅藻门有23属151种,绿藻门有9属12种,蓝藻门有10属12种。硅藻门舟形藻属为丰水期赣江流域着生藻类优势属,该属生物密度百分比为14.080%。下游着生藻类以硅藻门桥弯藻属和舟形藻属为优势属,该属生物密度百分比分别为13.088%和12.935%;中游着生藻类以硅藻门桥弯藻属为优势属,该属生物密度百分比为12.849%;上游着生藻类以硅藻门异极藻属为优势属,该属生物密度百分比达10.150%。通过蒙特卡罗显著性检验发现,赣江流域下游总氮、溶氧、叶绿素a和电导率对着生藻类有显著影响,中游主要海拔、流速、河宽和总磷对着生藻类有显著影响,上游总氮、河宽、浊度和流速对着生藻类有显著影响。将其与着生藻类群落结构进行冗余分析(RDA),结果发现影响下游着生藻类群落结构的主要水环境因子为叶绿素a和电导率,影响中游、上游着生藻类群落结构的主导水环境因子分别是海拔和总氮。可见赣江流域丰水期下游和上游的着生藻类群落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水质状况,中游着生藻类群落结构主要反映的是流域地貌因子。  相似文献   
17.
培育绿色文化,促进经济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绿色文化就是环境意识和环境理念以及由此形成的生态文明观和文明发展观。文化不仅具有意识形态特征,同时也是一种生产力,它渗透到现代经济发展的各个方面,构成其内在动力和重要内涵。绿色文化的培育和营造取决于文化产生和发展的机理,现阶段,我们尤须加快绿色文化的培育和营造。  相似文献   
18.
文章指出了餐饮业油烟的危害和特性,归纳了餐饮业油烟净化技术分类,介绍了一种集多种湿法除油烟技术之长处于一体的自吸式文丘里旋流板餐饮油烟净化设备,分析了该设备结构尺寸对除油烟效率及系统阻力的影响;采用清水、1%NaOH溶液、Y吸收剂的净化实验表明:油烟专用吸收液Y吸收剂可以明显提高除油烟效率,有效去除油烟异味。  相似文献   
19.
赣江流域生态足迹计算与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生态足迹理论及模型,根据赣江流域2007年出版的统计数据,对赣江流域2006年的生态足迹和生态承载力进行了定量计算,结果表明:2006年赣江流域的人圴生态足迹为0.9327hm2/cap,而当年实际上可以提供的人均生态承载力为0.9474hm2/cap,人均生态盈余为0.0147hm2/cap,生态需求与生态供给之比为1:1.02,表明人们对赣江流域生态经济系统的影响还未超出其生态承载力的阈值,赣江流域生态系统是安全的,流域发展表现为可持续状态;该流域中赣州、吉安2地市出现生态盈余,分别是0.3488hm2/cap,0.2108hm2/cap;而南昌、九江、宜春3地市出现生态赤字,分别是0.2397hm2/cap,0.1328hm2/cap,0.1696hm2/cap,其中南昌市生态赤字最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