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1篇
  免费   6篇
  国内免费   12篇
安全科学   5篇
环保管理   2篇
综合类   33篇
基础理论   1篇
社会与环境   7篇
灾害及防治   1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9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4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3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1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2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3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4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2000~2020年长江流域植被NDVI动态变化及影响因素探测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研究植被动态变化并探测驱动其变化的影响因素,对区域生态环境质量监测和林业恢复工程效应评估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利用MODIS NDVI数据、基于站点的气象数据、DEM数据、人口密度数据和夜间灯光数据等,结合Theil-Sen Median斜率估计、Mann-Kendall显著性检验、稳定性分析和地理探测器,在多时空尺度下分析2000~2020年长江流域植被NDVI时空演变特征及稳定性,并探测驱动植被NDVI空间分异的主要影响因素.结果表明,2000~2020年长江流域植被NDVI整体呈波动上升趋势.除太湖水系外,其余流域单元植被NDVI均呈上升趋势.长江流域植被NDVI呈上升趋势的面积占84.09%,其中,呈极显著上升和显著上升的区域占53.67%,主要分布在乌江、宜宾至宜昌、嘉陵江、汉江和洞庭湖水系.除金沙江石鼓以上和太湖水系植被NDVI稳定性较差以外,其他流域单元植被NDVI整体较为稳定.海拔是影响各流域单元植被生长的重要因素,而气候因子对金沙江石鼓以上植被NDVI的影响程度最高,人文因子对乌江、湖口以下干流和太湖水系植被NDVI影响最大.长江流域影响因素双因子交互作用均表现为双因子增...  相似文献   
22.
陈妤凡  周侃  徐勇 《环境科学学报》2021,41(10):3882-3892
立足新时期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强化全域环境空间管控,推动各类环境要素管控分区降尺度与融合化,实现环境污染源头管控与精准落地,是系统应对当前高强度、复合型环境问题的有效途径.构建基于国土空间规划的全覆盖、多层级环境功能分区管控体系,在单要素人为污染物排放量和综合排放强度评价基础上,提出环境功能分区的管控等级集成评价模型,探索分区管理和分级施策的全域环境空间管控途径,并以高度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苏州市为案例开展应用研究.结果表明:①基于国土空间规划体系的"三区三线"与现行环境要素管控分区的空间耦合性,建立由8个一级分区和21个二级分区构成的环境功能分区管控体系;②按照"三区三线"管控属性和综合排放强度,可进一步将环境功能分区的管控等级由高至低划分为Ⅴ、Ⅳ、Ⅲ、Ⅱ、Ⅰ及○级;③苏州市人为污染物排放量总体偏大,城镇空间内的工矿业生产空间及城乡居住空间、农业空间内的生产养殖空间的综合排放强度较高,主要分布于姑苏、虎丘等中心城区及昆山、常熟等工业集聚区;④苏州市Ⅴ级和Ⅳ级管控区以工矿业生产空间、城乡居住空间和特殊生产空间为主,Ⅲ级管控区以混合空间为主,Ⅱ级以农业种植空间和生产养殖空间为主,Ⅰ级和○级管控区主要包括一般生态空间和生态保护红线.案例应用表明,国土空间规划体系下的全域环境空间管控可操作性强,可实现环境规制精准落实到污染源空间;建议以环境功能分区分级管控体系为基础,将环境空间管控全面融入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建立综合施策的环境协同管理机制.  相似文献   
23.
黄土丘陵“梯田退耕”生态重建及地域分异特征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基于黄土丘陵区过去10年科技攻关成果及延安燕沟流域示范成功经验,在总结“梯田退耕”生态重建模式特点的基础上,根据土地利用、坡耕地和1999年农业人口数据计算了各县(市、区)需新修梯田、园地扩建、林草植被恢复的面积及投资需求额度。通过构建并采用基本农田扩建指数、园地扩建指数、林草植被恢复指数以及投资需求密度等指标对55个县(市、区)进行了类型划分和地域分异特征分析。结果表明:黄土丘陵区需新修梯田面积69.16×104hm2,新扩建经济林果园地面积79.2×104hm2,林草植被恢复面积541.02×104hm2,投资需求总额度158.2×108元;生态重建在地域分布上明显存在两个重点区,一个位于陕北和晋西北交界地区,另一个位于陇东和宁南地区;宜及早制定区域性分类指导政策,并应将有限的资金集中在重点区。  相似文献   
24.
桑沟湾养殖水域春季和夏季营养限制的现场实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营养加富生物测定法现场实验研究了桑沟湾养殖水域浮游植物的营养限制.结果表明,桑沟湾牡蛎和扇贝养殖水域在春季及夏季均不存在营养限制问题;海带养殖水域在春季存在Si营养限制,而在夏季存在N营养限制.讨论了在养殖海域进行营养限制研究的方法,提出了群落培养的营养加富现场实验方法是在养殖水域进行营养限制研究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25.
在分析建国以来广东省粮食生产历程及其阶段性特征的基础上,利用广东省1987~2004年分县统计数据,采用数理统计、区域差异定量分析与GIS空间分析等方法,研究了广东省近18年来粮食生产区域格局变化,并探讨了其影响因素,以期为进一步制定粮食宏观政策、保障广东省粮食安全提供参考依据。研究结果表明:1980年以来,广东省人均粮食占有量与全国人均粮食占有量之间的差距在逐渐增大;1987-2004年,广东省粮食生产中心逐渐北移;珠江三角洲粮食产量出现严重滑坡,粤东粤西地区处于低水平的相对稳定的粮食生产状态,而北部山区粮食产量经历了明显先升后降的过程,但在全省粮食生产的地位逐渐提升;珠江三角洲和粤东地区各县市区地域绝对差异和相对差异较大,18年间波动幅度也较大,而北部山区与粤西地区各县市区地域绝对差异和相对差异较小,变化幅度也较小;影响广东省粮食生产区域格局变化的主要因素包括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迅速发展、种粮比较收益低下、粮食作物播种面积与产值构成的大幅下降以及经济体制的转型。  相似文献   
26.
研究京津冀城市群PM2.5浓度时空格局变化和影响因素,对区域大气环境保护和经济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基于PM2.5遥感数据、地面站点气象数据、DEM数据、MODIS NDVI数据、夜间灯光数据、人口密度数据、土地利用类型数据和路网数据,利用Theil-Sen Median趋势分析、Mann-Kendall显著性检验和Getis-Ord Gi*分析,运用地理探测器分析京津冀城市群PM2.5浓度时空变化和空间聚集特征,并探究影响其空间分异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2000—2021年京津冀城市群PM2.5污染严重,全年平均PM2.5浓度为59.94μg/m3,冬季是京津冀城市群PM2.5污染的高发季,但京津冀城市群PM2.5浓度总体呈下降趋势,变化斜率为–0.85μg/(m3·a).(2)PM2.5浓度在空间上呈东南高、西北低的分布格局,且P...  相似文献   
27.
循环水养殖系统中自然微生物生物膜形成过程实验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进行了不同初始NH4-N浓度,在实验水温20~24℃条件下,利用微生态制剂辅助,循环水养殖系统中自然微生物生物膜形成过程的实验研究。结果表明:不同NH4-N浓度对自然微生物生物膜形成产生显著影响,5、10和20 mg/L高浓度NH4-N更易于微生物的扩繁生长和生物膜形成,其生物膜达到预期水质净化效果的形成周期,即生物挂膜成熟周期,约需要35~40 d。生物挂膜成功后,形成很好的硝化作用,实验生物滤池中的NH4-N、NO2-N浓度均保持低于0.05 mg/L,COD浓度低于3 mg/L,显示出对NH4-N、NO2-N和COD很高的去处效果,但对PO4-P处理效果不明显。而1和2 mg/L低浓度NH4-N不易于微生物的扩繁生长,难以形成具有较好水质净化效果的生物膜,即生物挂膜难以成功。  相似文献   
28.
水平井体积压裂技术是致密油气藏高效开发的关键技术。为了合理地处理鄂尔多斯盆地长7采出水及避免油井水淹,通过对水质离子含量分析、失硫酸根率、结垢量和垢型的分析,研究了陕北油田长7和延10地层产出水的混合结垢性质,探索了上述混合水样回注延10地层的可行性,得出了可回注地层的长7与延10地层产出水最佳混合比例。结果表明:长7与延10地层水以8:2比例混合时,失硫酸根率与结垢量达到最高;混合水与延10地层水以9:1的比例混合时,失硫酸根率与结垢量为最低;经过絮凝处理的混合水悬浮物含量、含油量分别降至为1.0,2.50 mg/L,达到SY/T 5329—2012《碎屑岩油藏注水水质指标及分析方法》的要求。  相似文献   
29.
阳澄湖西湖2016年8月—2017年7月监测数据表明:(1)TSI全年平均值为62.8,为中度富营养状态,TSI和Chl.a整体呈春夏单峰型,与气温的夏季单峰型年内变化基本一致;(2)西湖区TN均值为1.67 mg/L,NH+4-N均值为0.22 mg/L,分别符合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Ⅴ类、Ⅱ类,TN和NH+4-N年内变化趋势基本一致,呈冬季单峰型,盛夏为低谷,可能与河道输入及生物吸收有关;(3)西湖区TP均值为0.111 mg/L,符合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Ⅴ类,TP夏、秋两季相对于冬、春两季较高,可能与湖区养殖投放饵料,气温升高,底泥释放有关。  相似文献   
30.
徐勇  盘钰春  邹滨  郑志威  郭振东 《环境科学》2024,45(3):1615-1628
在区域和植被类型尺度上定量厘定气候因子对长江中下游地区生长季植被GPP(GPPGS)的直接、间接和综合影响,可为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区域植被资源管理与恢复提供科学依据.利用MODIS GPP数据、气象数据和植被类型数据,结合Theil-Sen Median趋势分析和Mann-Kendall显著性检验探究长江中下游地区植被GPPGS时空变化特征,并通过通径分析揭示气候因子对长江中下游地区整体和不同类型植被GPPGS变化的直接影响、间接影响和综合影响.结果表明:①2000~2021年长江中下游地区植被GPPGS呈波动上升趋势,上升速率(以C计,下同)为2.70 g·(m2·a)-1P<0.01).不同类型植被GPPGS均呈极显著上升趋势(P<0.01),其中,灌丛上升速率最高,为3.31 g·(m2·a)-1,栽培植被上升速率最低,为2.54 g·(m2·a)-1.②长江中下游地区GPPGS呈上升趋势的面积占比为88.11%.不同类型植被GPPGS呈上升趋势的面积占比均大于84%.③通径分析结果表明,降水和最高气温对植被GPPGS的直接影响呈显著正向影响(P<0.05),而太阳辐射呈不显著正向影响(P≥0.05).最高气温、降水和太阳辐射对植被GPPGS的间接影响均呈非显著负向影响(P≥0.05).在直接影响和间接影响的综合作用下,降水和最高气温对植被GPPGS呈不显著正向影响(P≥0.05),而太阳辐射对植被GPPGS呈不显著负向影响(P≥0.05);不同植被类型上,降水是影响栽培植被GPPGS变化的主要气候因子,最高气温是影响针叶林、阔叶林、灌丛和草丛GPPGS变化的主要气候因子.④长江中下游地区植被GPPGS变化主要受最高气温、降水和太阳辐射的直接影响,降水的直接影响对植被GPPGS变化的主导区域占56.72%.研究结果可为量化长江中下游地区植被固碳潜力和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制定因地制宜的生态恢复治理政策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