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97篇
  免费   6篇
  国内免费   24篇
安全科学   30篇
废物处理   5篇
环保管理   28篇
综合类   144篇
基础理论   27篇
污染及防治   12篇
评价与监测   11篇
社会与环境   50篇
灾害及防治   20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7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11篇
  2012年   13篇
  2011年   18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15篇
  2008年   13篇
  2007年   18篇
  2006年   21篇
  2005年   22篇
  2004年   11篇
  2003年   14篇
  2002年   9篇
  2001年   8篇
  2000年   9篇
  1999年   14篇
  1998年   12篇
  1997年   10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6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6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4篇
  1988年   7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2篇
  1984年   4篇
  1982年   3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2篇
  1979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32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181.
成本效益分析在评价涉及长期资源环境影响的项目和政策时因损害代际公平面颇受批评,因此如何修正成本效益分析使其能够用于这类项目和政策的评价是研究的焦点.本文从可持续发展理论出发,首先比较分析经验代际折现率、零社会折现率、单一环境折现率和双重社会折现率四种当前具有代表性的代际折现率的提出背景、计算方法和运用范围,然后构建基于多重社会折现率的新代际折现思路,最后以水土保持项目为例,利用数字模拟方法验证了新代际折现思路的具体运用.结果表明:其一,与四种当翦代表性的代际折现率相比,多重社会折现率在评价具有复杂环境影响的项目和政策上更其优势;其二,基于多重社会折现率的新代际折现思路能够为涉及长期资源环境影响的项目和政策评价提供系统的拆现率选择指导;其三,多重社会折现率下的环境折现率遵循随着时间推移递减,随着人造资本与资源环境间替代难度的增大而递减的原则.最后文章从构建多领域专家参与平台和编制折现率查询表两个方面提供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82.
边际土地利用与经济增长关系计量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城市化、工业化的迅速推进,各行各业对土地的需求急剧膨胀,建设用地的需求丕断增加,土地利用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日益密切,对其关系分析判断及其规律的把握成为制定和实施土地资源保护与控制、开发与利用的重要依据.本文首先分析了我国城镇建设及工矿用地与经济增长的基本态势,得出我国每增加1单位二三产业产值、建设用地供给呈现不断减少的基本判断.然后运用经济学中的边际理论,构建了城镇建设及工矿用地与二三产业产值关系的计量模型,并通过中国1989-2006年18年的数据进行验证,得出两点结论:其一,我国城镇建设及工矿用地量与二三产业产值有着极大的相关性,二者相互影响;其二,我国边际城镇建设及工矿用地量(MLU)不断减少,其边际使用量的变化率(CMLU)不断趋向于0,我国城镇建设及工矿用地最佳使用量将在2047.24年达到.  相似文献   
183.
不同发展阶段建设用地扩张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与响应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准确把握经济增长与建设用地扩张的长期关系对于科学制定耕地保护政策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利用C-D生产函数和线性回归方法,应用江苏省县(市、市区)面板数据,对不同发展阶段建设用地扩张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与响应进行了经济计量分析.结果表明:①1996-2004年.江苏省第二、三产业增加值的固定资本、就业人数和建设用地的弹性系数分别为0.529、0.318、0.194.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55.60k,、4.2%、1.7%;②苏北地区建设用地弹性系数为0.264,明显高于经济相对发达的苏南和苏中地区;③技术效率对地区建设用地扩张存在显著的负向作用.随着发展阶段提升.建设用地扩张对经济增长的贡献逐渐减小,集约型增长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建设用地扩张.当前我国总体上处于从工业化中期阶段向高级阶段过渡的时期,应结合不同地区所处发展阶段和功能分区,实行差别化的耕地保护战略和考核办法.  相似文献   
184.
建设用地总量控制目标的选择关系到土地利用规划与土地宏观调控的科学性,单一目标导向的建设用地规模预测具有明显的局限性。基于国家土地宏观调控需要,本文统筹考虑经济发展、粮食安全、生态安全3类基本用地需求,构建建设用地总量控制的多情景分析框架,运用多元回归分析、碳平衡分析等方法构建土地基本需求模型,结合国家发展战略与目标设定模型参数,分析预测不同情景下2020年中国建设用地总量的变化数量及影响。研究结果显示,当2020年中国单位GDP碳排量相对于2005年减少率低于40%时,可行情景的个数为0,土地资源无法同时满足3类基本需求;当2020年全国建设用地总量控制在3 305.75×104hm2~3 325.10×104hm2之间时,经济发展、粮食安全、生态安全的土地需求可以协调并基本得到满足。情景分析表明,中国远期建设用地供给形势主要取决于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深度。如果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滞后,2020年以后中国经济发展、粮食安全、生态安全的用地冲突将难以调和;如果经济发展方式发生显著进步,土地资源可以满足3类基本需求,为经济社会持续发展提供资源支撑。在现有发展阶段,中国应基于粮食安全和生态安全,实行更加有力的建设用地总量倒逼机制,推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同时,建设用地多情景分析框架能够反向检验不同发展战略目标设定的合理性,综合分析建设用地扩张的影响及潜力,可以应用于国家层面土地调控与规划管理实践。  相似文献   
185.
186.
通过对中国西南“三江”流域区土壤样品中铊元素含量的分析,并多方法联合应用综合评价研究区土壤铊的污染状况,结果表明,中国西南“三江”流域区浅层土壤铊元素含量范围为0.17~2.65mg/kg,变异系数小,均值为0.80mg/kg,整体略高于中国土壤背景值,而略低于深层土壤铊元素含量,研究区浅/深层土壤铊元素含量特征主要受控于自然地质背景,整体具有“北高南低,西高东低”的趋势.基于中国不同母岩类型区土壤相关元素含量为背景的富集系数(均值1.30)、地累积指数(均值-0.41)、潜在生态风险(均值12.48)及非致癌健康风险评估(危害商小于1)参数均显示研究区土壤铊污染程度整体较低,不存在土壤重金属铊元素的非致癌健康风险,其实质上反映了在自然背景控制下研究区土壤铊的低污染和低健康风险特征.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区土壤铊含量特征及浅/深层土壤铊元素含量之比反映了研究区存在一定人为污染,且人为铊污染具有“北轻南重,西轻东重”的趋势.综合分析表明,研究区铅锌等矿产的相关矿业活动可能是该区人为铊污染输入的主要来源,人为污染叠加自然地质背景使研究区存在一定低程度污染及潜在健康风险的区域,即独龙江流域南部和怒江流域中南部、澜沧江流域北部和南部、元江流域中南部地区,该区域应引起人们对土壤铊污染的重视.  相似文献   
187.
靛蓝是历史上最早发现,被广泛应用于印染、医药和食品等行业的天然染料之一。该实验室分离纯化得到一株能以吲哚为唯一碳源生长且具有转化吲哚合成靛蓝能力的菌株IDO,经16S rRNA基因序列分析鉴定为贪铜杆菌(Cupriavidus)。该研究进一步对该菌株合成靛蓝的条件进行优化,考察了外加金属离子、外加芳香化合物以及焦化废水中常见污染物等不同环境因素对其合成靛蓝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菌株IDO合成靛蓝的最佳条件为:温度30℃,转速150 r/min,培养基pH为7。在最优条件下,该菌株能在15 h内完全转化100 mg/L吲哚,并生成30 mg/L左右的靛蓝。实验证明Fe3+对靛蓝合成起促进作用,而萘及喹啉会明显抑制靛蓝的合成。菌株IDO能够转化4-甲基吲哚、5-甲基吲哚、7-甲基吲哚等吲哚同系物并合成相应的靛蓝类色素。该研究在微生物合成靛蓝方面提供了高效新颖的菌株资源,为靛蓝类色素的生物合成奠定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88.
针对我国南方城市污水厂经常出现的高无机悬浮物(SS)负荷冲击问题,在分析其进水水质特性的基础上,研究了高无机SS负荷冲击对活性污泥系统的污泥特性、污泥活性、出水水质和去除效率等方面的影响.结果表明:高无机SS负荷冲击条件下,剩余污泥的含水率会变小,排泥量是主要的控制参数,应减小冲击初期剩余污泥排放体积;活性污泥的硝化速率、反硝化速率、释磷速率和吸磷速率分别比正常情况下降了30.5%、36.7%、35.0%和28.1%;COD去除效率不会改变,SS、TN和NH+4-N的去除效率会降低,但能够提高TP的去除效率.研究结果可为制定相应的工艺对策和措施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89.
辽宁气候变化及若干气象灾害的事实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辽宁省1961~2005年39个气象观测站的常规地面观测资料,采用趋势分析等统计方法,分析了辽宁省近45年的气候变化特征。采用沙道夫干湿指数分析了辽宁省近45年的旱涝变化趋势;同时研究了辽宁省夏季低温冷害和沙尘天气的变化。结果表明,近45年来辽宁气温升高、降水减少,气候向暖干化方向发展。在气候变暖背景下,近45年来辽宁的干旱有增加趋势、洪涝减少,夏季低温冷害明显减少,沙尘日数减少。  相似文献   
190.
人类生存离不开环境,不但与现在密切相关,而且关系着子孙后代的幸福健康。作为新时期的妇女环保工作者,要有长远的眼光和卓有成效的工作能力,解决在改革开放中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培养创新意识,从而为将一个美好的地球留给子孙后代而做出新的贡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