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1篇
  免费   0篇
废物处理   1篇
环保管理   117篇
综合类   2篇
污染及防治   1篇
  2023年   1篇
  2015年   12篇
  2014年   14篇
  2013年   12篇
  2012年   15篇
  2011年   27篇
  2010年   13篇
  2009年   13篇
  2008年   11篇
  2007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71 毫秒
41.
风正时济,自当破浪扬帆;任重道远。更需策马扬鞭。在安徽省上下深入学习贯彻中央十七届六中全会、省第九次党代会精神之际,我们迎来了第五次安徽省农村环境保护暨生态创建工作现场会,共同总结“十一五”以来安徽省农村环境保护及生态创建工作经验,谋划“十二五”农村环境保护及生态创建工作发展大计。  相似文献   
42.
金秋十月,丹桂飘香,稻香醉人,江淮大地正沉浸在丰收的喜悦之中。"收垃圾了,收垃圾了……"在江城芜湖市,芜湖县六郎镇,每天清晨,65岁的垃圾清运员陶师傅都扯着嗓子喊话,提醒村民们把家里的垃圾拿下来,好送到镇里的垃圾中转站集中进行处理。在清点完垃圾后,陶师傅便把盛满垃圾的垃圾桶装上三轮车,匆匆往镇里赶。虽然距离镇  相似文献   
43.
这是一份沉甸甸的成绩单。今年3月份,国家发改委公布了我国节能产品惠民工程的统计报告。仅一年半来,中央财政共安排160多亿元,推广高效节能空调3400多万台、节能汽车100多万辆、节能灯3.6亿多只。而在安徽,单今年上半年,安徽省就实现皖产节能汽车销售19.7万辆以上,已获得国家财政补贴3.96亿元;节能空调推广14万台,获得中央财政奖励0.3亿元。  相似文献   
44.
变色的土壤     
土壤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生命线",土壤质量系关舌尖上的安全。在大多数人的印象中,对土地的认识大多停留在"地大物博""苍天厚土""黄土地""深情的土地""卖地生财"等外在感念上,而忽视了土壤的健康问题,事实上,现实中的土壤却是病的不轻。长期以来,尽管社会舆论反复要求,但我国土壤污染状况始终没有权威公布,一年一度的环境质量公报也鲜有提及。权威信息缺失,已经导致人们的普遍焦虑;污染"家底不清",标准的粗线条,更是影响人们生产生活。专家们警言:我国土壤污染形势已十分严峻,研究表明,我国土壤正出现越来越多本来没有或微不足道的危险元素,而土壤一旦被污染,通过自净能力完全复原周期长达千年。  相似文献   
45.
宿州市实施史上最严“禁烧令”,派驻万名工作人员下乡驻点,交保证金、吃住在村部,每天巡视在田间地头,他们背负巨大的禁烧压力。如何做好禁烧工作,他们有着很多理解。  相似文献   
46.
近年来,我国在城市环境日益改善的同时,农村污染问题却越来越严重,垃圾遍地、污水横流,各种污染不仅威胁数亿农村人口的健康,甚至通过水、大气污染和食品污染等渠道最终影响到城市人口。高压之下,中央地方纷纷出手,利好消息不断。以奖促治、发展生态农业……农村环境开始"止血疗伤"。  相似文献   
47.
哥本哈根气候大会余音未了,"低碳经济"一下成为点击率最高的关键词。低碳经济是低碳发展、低碳产业、低碳技术、低碳生活等一系列经济形态的总称,其基本特征是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实质是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和创建清洁能源结构。目前,美国、英国等主要发达国家均把发展低碳经济作为应对气候变化、摆脱金融危机、加快经济复苏的新引擎。在国内,"低碳经济"也是风生水起,各地各显神通。那么,低碳面前,安徽又该如何破题?  相似文献   
48.
再访新安江     
新安江是徽州人的"母亲河"。她一头连着雄奇的黄山,一头牵着秀丽的西湖。亘古至今,她默默滋养皖浙两地而不求回报。 新安江,又是梦想开启的地方,其清亮而厚重的容颜给了人们无限的才情。一年多前,全国跨省大江大河流域水环境保护的首个试点在此开启。为真实记录这一重大事件。去年的春天,本刊记者初访新安江。探寻古微州风土人情。感悟人水和谐相处,共荣共兴之道。时隔一年之后,我们又再一次出发。  相似文献   
49.
八百里巢湖,号称"皖中明珠",自汉代起就是我国重要的粮食产区。历经数千年的沧桑,受巢湖恩泽的人们日渐富庶,然而巢湖的容颜却在一天天老去、蜕变。2012年对于巢湖来说是个分水岭。这一年,巢湖管理局正式挂牌,结束"多头"管理。这一年,已实施近14年的《巢湖流域水污染防治条例》再次大修。这一年,合肥的"大湖名城"之梦正在编织……诸多事件表明,古老的巢湖正在发生着历史性的嬗变。  相似文献   
50.
"十二五"是我国环境基础设施"强筋壮骨"的重要机遇期。垃圾焚烧厂、垃圾填埋场、污水处理厂建设任务十分繁重。人们常说污染面前,人人都没有退路。那么,作为污染减排"硬实力"象征的环境基础设施目前建设运行的情况如何?困局何以破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