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1篇
  免费   0篇
废物处理   1篇
环保管理   117篇
综合类   2篇
污染及防治   1篇
  2023年   1篇
  2015年   12篇
  2014年   14篇
  2013年   12篇
  2012年   15篇
  2011年   27篇
  2010年   13篇
  2009年   13篇
  2008年   11篇
  2007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61.
2014年“六·五”世界环境日中国主题为“向污染宣战”,旨在体现我们党和国家对治理污染紧迫性和艰巨性的清醒认识,彰显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宗旨情怀和强烈的责任担当精神,倡导全社会共同行动,打一场治理污染的攻坚战,努力改善环境质量,保卫我们赖以生存的共同家园。  相似文献   
62.
新《环保法》第五十八条对于环境公益诉讼有了明确界定,今年1月6日,最高人民法院发布《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环境民事公益诉讼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以下简称《解释》)。《解释》对环境民事公益诉讼起诉主体、受理条件、办理程序、责任方式等一系列问题进行了明确,环境公益诉讼立案难、执行难的问题预计会逐步得到解决。"民事诉讼法、新环保法、《解释》中都有针对环境民事公益诉讼的专门章节,这样‘三位一体’,环境公益诉讼今后没有了制度上的障碍。"刘林说道。刘林,安徽高  相似文献   
63.
二十五年磨一剑。历经两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四次审议;两次公开征求意见;整部法律只有两条一字未动;首次将按日计罚、持证排污等写入法律。2014年4月24日,第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八次会议审议通过了修订后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相比较老的《环保法》仅六章四十七条,修改后的《环保法》扩容到七章七十条,立法理念新,监管机制广是新《环保法》的突出亮点。变化最为明显的是立法理念的创新。1989年的老《环保法》还是经济优先,促进经济发展。新《环保法》提出了生态文明,围绕生态文明进行制度建设,围绕生态文明采取  相似文献   
64.
在这个春天。改革成为社会上最流行的热词。在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上,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向大会作政府工作报告。其中。改革一词出现近70次。  相似文献   
65.
太阳能被公认为21世纪最重要的新能源。自上个世纪80年代以来,太阳能光伏技术得到了迅速发展,全球太阳能光伏技术产品的生产和应用以每年30%~45%的速度持续高速增长。我国光伏产业真正起步于2000年。自2006年1月1日《可再生能源法》实施后,我国有关部门相继出台了十多个促进可再生能源发展的办法和条例。然而,在快速发展的背后,我国太阳能光伏产业却呈现出了"畸形"发展的形态……  相似文献   
66.
近年来,国家拉开了加强机动车污染防治的序幕,富有污染特质的"黄标车"被一步步套上了"紧箍咒"。国务院出台的《"十二五"节能减排综合性工作方案》,要求基本淘汰2005年以前注册运营的"黄标车"。如今距离国家要求的时间大限已渐行渐近,但从各地的实施情况来看,有喜亦有忧。喜的是不少地方纷纷出台淘汰"黄标车"的前置过渡性方案,实施"黄标车"区域限行。忧的是,在实际执行中,"黄标车"限行这一政策却遭遇到困局,"光打雷不下雨"是这项工作的真实写照。  相似文献   
67.
党的十八大报告从五位一体的战略高度对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美丽中国做出了全面战略部署。报告还特别强调,“加强生态文明的宣传教育,增强全民节约意识、环保意识、生态意识,形成合理消费的社会风尚,营造爱护生态环境的良好风气”,这充分说明了环境宣教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重要地位与作用,同时也为环境宣教工作指明了前进的方向。  相似文献   
68.
呼吸的烦恼     
去冬今春以来,糟糕的雾霾天气给国人带来呼吸之痛,一时间,PM2.5又一次成为名副其实的"高频词汇",甚至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也能找到它的"身影"。实事求是地说",十面霾伏"不是小康社会美丽中国的应有之义,频发的雾霾天气既拷问着政府良知也拷问着社会公德。毕竟,在空气污染面前,人人都是受害者,没有赢家。而且国内外的经验也表明:防治雾霾天气没有"灵丹妙药",更不能流于空谈,只有实实在在的作为。  相似文献   
69.
阳春布德泽,盛会谱新篇。 五年前,安徽省召开了第六次环保大会。风雨兼程。励精图治,安徽踏入了加快推进“三个转变”,建设环境友好型安徽的新征程。  相似文献   
70.
故乡是每个人魂牵梦萦的地方,那里有孩提时代欢乐的时光,也有成长中的酸甜苦辣。在2014年马年春节来临前,记者采访了两位从农村走出去的作家。他们俩一直在用文字传递着浓浓的乡音,表达着对故乡的热爱之情。在他们俩的眼里,故乡发生了怎么样的变化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