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7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10篇
安全科学   13篇
环保管理   2篇
综合类   28篇
基础理论   5篇
污染及防治   3篇
  2023年   2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2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4篇
  2007年   3篇
  2005年   2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2篇
  1998年   2篇
  1994年   1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21.
滤池改造试验对中小城镇的水厂改造提供了-个切实可行的方法.在提出浮阀滤池改造工艺的基础上对它进行了细致的试验论证,使其能更好地指导工程实践.从理论上推导出新排水浮阀设备排水能力的计算公式,并用模型试验的大量数据对其进行验证和修正,为滤池的技术改造工程设计提供重要的数据和技术依据.  相似文献   
22.
采用溶胶-凝胶法制备掺杂Zn O的Ti O2复合半导体,用X射线衍射和电镜扫描对晶体结构进行表征,最优的锌掺杂量、镧掺杂量、煅烧温度分别为3%,0.3%,500℃。以活性染料配水作为目标降解物,考察了对6种不同活性染料的光催化氧化效果。0.3%镧改性Zn O-Ti O2对活性艳蓝X-BR的色度去除率可以达到97.3%,得到最佳脱色率的条件是使用紫外光作为光源,光照时间2 h,初始质量浓度100 mg/L,p H值控制在1左右,氯离子浓度控制在1 mol/L。  相似文献   
23.
以明胶和硫脲为原料,戊二醛为交联剂,采用反相悬浮聚合得到了明胶固化硫脲微粒(TIGM),研究了其对水溶液中Ag+的静态吸附分离及热力学性质。结果表明,TIGM对Ag+吸附平衡数据符合Langmuir和Freundlich吸附等温方程,且Ag+在微粒吸附过程中表现为优惠吸附。Freundlich吸附等温线和热力学研究表明,在283~323K条件下,Ag+吸附量为0.07~0.10mmol/g时,反应的吸附焓变为28.42~31.73kJ/mol,表明该吸附反应是吸热过程,升高温度有利于反应的进行;吸附自由能变为负值,表明常温下该吸附是自发的过程;吸附熵变为111.14~129.70J/mol·K,表明该吸附是个熵增的过程。  相似文献   
24.
来自楚雄盆地三叠系地层的三个沥青样品长直链烷基苯在C16~C20范围内具强烈的偶碳优势。正构烷烃和烷基环己烷与烷基苯分布的差异表明:偶碳数烷基苯不可能来自直链脂肪酸,也不可能来自一些细菌和某些藻类生物体中的环己基脂肪酸,它可能是成岩作用阶段,在矿物催化作用下偶数碳醇与生物体中简单的芳烃化合物进行烷基化反应抑或是在深成作用早期,长链偶碳数伯醇通过自由基反应与存在于干酪根中苯进行烷基化作用而形成。烷基苯这一分布特征与热演化没有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25.
文章以Zr(NO3)4·5H2O为Zr源,通过溶剂热法成功制备出锆/溴氧铋(Zr/BiOBr)复合材料用于降解污染物四环素(TC)。探究了不同成分配比、pH值和投加量等因素对催化剂光降解四环素的影响,并采用XRD等方法对催化剂进行表征。结果表明,在Zr掺杂量为8%(以质量分数计)时,所合成催化剂为四方相BiOBr,禁带宽度为2.61 e V,为介孔结构。在TC溶液浓度40 mg/L,原液pH=6.7,催化剂投加量0.2 g/L的条件下,8%Zr/BiOBr对TC的总降解率达到93.5%,比同条件下制备的纯BiOBr降解性能提升了21.6%。因此,采用Zr掺杂改性BiOBr能够显著提升其光催化性能,相关研究结果可用于水污染治理以及人类健康领域。  相似文献   
26.
根据对北京地区6个典型采样点土壤样品的试验分析结果,探讨了含氧非烃化合物的含量、组成及其在采样点剖面上的分布特征,并对其污染源进行了讨论. 结果表明,检测到的含氧非烃化合物主要包括C6~C28正构烷酸类、C12~C28正构烷醇类、正构烷酸甲酯类、酞酸酯类、甾醇类和脱氢松香酸等. 含氧非烃化合物总质量分数及各类化合物的质量分数均有随深度增大而降低的趋势,其中0~40cm含氧非烃化合物总质量分数(4.539~60.689μg/g)较高且变化明显,深度大于40cm的土壤中降至<9.000 μg/g且均趋于稳定. 各采样点含氧非烃化合物的总质量分数纵向变化特征与w(TOC)的变化趋势基本一致,表明w(TOC)是控制土壤中含氧非烃化合物分布的重要因素. 不同采样点正构烷酸类化合物都以C16为主峰碳,次主峰碳为C18,除个别采样点表层土壤中高碳数正构烷酸存在较明显奇偶优势外,中低碳数正构烷酸偶碳优势不明显,推测其主要来源于化石燃料或原土中的有机质,部分高分子量正构烷酸来源于生物质;正构烷醇类以C22为主峰碳,并具有明显的偶碳优势,主要来源于植物或者微生物源等天然源;酞酸酯中DBP(邻苯二甲酸二丁基酯)、DEHP〔邻苯二甲酸二(2-乙基己基)酯〕和DIBP(邻苯二甲酸二异丁基酯)质量分数较高,其来源与这些化合物的人为使用有关;甾醇类以β-谷甾醇占优势,并且大部分集中在表层,主要为生物源.   相似文献   
27.
分别以好氧颗粒污泥和絮状污泥为吸附剂,在不同的吸附条件(pH值、吸附时间、吸附温度、不同浓度离子共存)下,探讨对Cu~(2+)和Cr~(6+)的吸附效果。试验结果显示,两种形态污泥对Cu~(2+)的吸附能力较强,其中颗粒污泥最佳吸附条件为pH值为7.1,吸附时间30 min,温度30℃,而絮状污泥在弱酸的环境下(pH值为4~7.1)对Cu~(2+)的吸附效果较好;在上述条件下,絮状污泥和颗粒污泥对Cu~(2+)的吸附量分别为22.26 mg/g和23.62 mg/g;Cu~(2+)的存在有利于污泥对Cr~(6+)的吸附,反之则不然。  相似文献   
28.
荧光光谱法快速检测土壤中荧光烃类污染物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探讨了正己烷、石油醚及二氯甲烷∶正己烷(1∶2,体积比)混和液三种溶剂浸泡或超声波萃取与荧光光谱相结合测定土壤中荧光烃类污染物的方法,并为了验证方法有效性,对典型煤矿区93个土壤样品中的荧光烃类进行了快速检测。结果表明,采用二氯甲烷∶正己烷(1∶2,体积比)混和液超声波萃取土壤中荧光烃类,耗时短,萃取能力较强。对于具有大量土壤样品的研究区域,超声波萃取与荧光光谱法相结合可大大缩短土壤样品中总荧光烃类污染物的检测时间,进而可快速获知某一研究区内土壤环境中荧光烃类污染物的空间分异规律及相对污染程度,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29.
利用煤质、木质、椰壳3种前驱体活性炭制得6种粒级共18种活性炭样品,作为催化剂进行催化臭氧降解草酸的效果研究.结果表明,减小活性炭粒径对催化臭氧氧化效率提升效果显著,160~300目活性炭催化臭氧氧化降解草酸速率常数是10~20目颗粒活性炭的9.2~19.0倍.煤质160~300目活性炭催化臭氧氧化降解效果最佳.活性炭粒径的倒数与催化臭氧氧化伪一级动力学速率常数呈线性关系.对官能团的滴定表明,活性炭表面的羟基数量与催化臭氧氧化一级动力学速率常数存在较为明显的指数关系.  相似文献   
30.
王斌  朱雷  宫照恒  王戎  陶澍 《环境科学学报》2009,29(7):1345-1350
环境样品分析过程中经常遇到包含未检出值的数据集,这在对含有微量金属和微量有机污染物样本的分析研究中更为常见.目前处理未检出数据的方法通常是忽略或者用0、检出下限的1/2或1/3进行简单替代.然而,当未检出数据比例较高时,忽略或简单替代可能给数据表征带来较大偏差,也不利于更深入的统计分析.为改善对包含未检出数据的分析效果,目前已经建立了多种统计方法.本文系统介绍了这些方法,包括总体均值和方差估计的参数和非参数方法以及关于均值的95%置信区间上界的估计方法.此外,本文利用虚拟数据和实测数据给出了主要方法的应用实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