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9篇
安全科学   1篇
环保管理   3篇
综合类   15篇
基础理论   5篇
污染及防治   2篇
评价与监测   2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4篇
  2014年   2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1篇
  2001年   1篇
  199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7 毫秒
11.
大型浅水湖泊磷模型参数不确定性及敏感性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施媛媛  李一平  程月  程一鑫 《环境科学》2019,40(10):4478-4486
以太湖作为大型浅水湖泊的代表,以EFDC模型为基础建立关于磷的沉积成岩模型,运用拉丁超立方抽样方法、普适似然不确定性分析方法和区域敏感性分析方法,对成岩模块中与磷迁移转化有关的16个参数进行敏感性分析.结果表明,太湖全湖区磷酸盐和总磷的时间空间分布都极不均匀,成岩模块参数的不确定性在磷酸盐和总磷的模拟方面都存在强烈影响.以上覆水磷酸盐为输出目标,"沉积物-水"界面遭受的风浪扰动在水深相对更浅的湖区更为直接,湖湾区水的流通性较差,利于沉积物中溶解态磷释放.以上覆水总磷为输出目标,湖心区颗粒态磷和溶解态有机磷的质量浓度受成岩模块参数不确定性的影响较大.敏感参数主要是动力特性与和氧相关的两类参数.对于大型浅水湖泊,底泥沉积成岩模块敏感参数的重要性不弱于水动力、水质模块,针对不同水质、底泥分布的水域,模拟磷元素时应注重敏感参数的取值率定.  相似文献   
12.
为调查华南地区居民生活排污情况及地块内部水质变化情况,选取南宁市3个代表性生活小区进行楼宇污水管和出水口的全天水质水量监测。结果表明:居民全天水量峰期为7:00—9:00、11:00—13:00及20:00—23:00,水质峰期为6:00—9:00、11:00—13:00及18:00—21:00;排污规律与居民生活小区特性相关,生活污水中氮、磷污染物高度同源,80%以上来源于人体排泄,洗涤剂含量与磷化合物浓度并不呈相关性;经过化粪池后污水水质仍存在衰减,化粪池后每1 km的污水管道污水COD可削减34 mg/L,削减率为11.7%;以楼宇污水管水质和人均日生活用水量计算出3个小区居民COD、NH3-N、TN、TP、BOD5、LAS人均生活排污系数分别为52.2,7.1,8.7,0.61,25.4,0.49 g/(人·d)。  相似文献   
13.
底泥在表面流人工湿地污染物迁移转化中起到非常重要的载体作用,探究其营养盐的累积特征与释放规律对了解长期运行的表流湿地净化功能具有重要意义.以运行了5 a的盐龙湖表面流人工湿地底泥为研究对象,对不同位置底泥的总有机碳(TOC)、总氮(TN)和总磷(TP)含量进行分析并开展柱状芯样静态释放实验.结果表明,盐龙湖表流湿地运行5 a后,底泥整体属于中度污染范畴,营养盐累积水平主要受进水条件、水深和植物作用等影响.(1)顺着水流方向,表流湿地底泥营养盐含量表现升高趋势;(2)随着上覆水水深增大,底泥营养盐含量升高,碳受影响程度较深;(3)表流湿地植物的生长情况越好,底泥中累积的营养盐含量也越高.底泥营养盐释放趋势呈现为先升后降,在20 d后基本达到平衡.释放速率主要受湿地底泥营养盐累积水平影响,其规律与轻度营养型水库底泥较为相似.表流湿地底泥中包含的植物残体会使营养盐释放更强烈,研究结果可为长期运行的表面流人工湿地提升净化能力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4.
以我国典型的大型浅水湖泊太湖为研究区域,采用国内外常用的环境流体动力学模型(EFDC),结合拉丁超立方取样(LHS)方法,研究湖泊水动力模型中4个重要的外部输入条件,即3个边界输入条件(出入湖流量、风速、风向)和1个初始输入条件(初始水位),对模型水动力模拟结果(水位、水龄以及流场)的影响与贡献.结果表明,初始水位的设定对模拟全湖水位和水龄产生决定性影响,不确定性的贡献率分别达到85.73%和66.125%,对垂向平均流速影响的贡献率只有3%;风速对表面流速模拟结果影响较大,贡献率达到58.70%,而对水位和水龄的贡献率分别为5.25%和3.00%.在垂向上,各层流速受外部输入条件不确定性的影响规律相似,贡献率排序为风速(55%~60%)>风向(10%~15%)>初始水位≈出入湖流量(1%~5%).因此在模拟大型浅水湖泊水动力过程时,可以根据不同的输出目标能够有针对性地提高外部输入条件的准确度,为提高模型精确度提供有效信息.  相似文献   
15.
城市区域内建筑物表表温度特征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以低纬高原城市昆明市为研究对象,利用城市区域内气象要素实测资料,定量了分析城市区域内建筑物的表面温度特征、变化规律及其与屋顶面的差异,得出屋顶表面温度时间变化呈现不对称性;昼间各壁面温度的数值和变化规律存在较大差异,小于屋顶表面温度;昼间屋顶面和各壁面的变温率具有不同特征,屋顶面多数时间处于增温过程,东向壁面的变温率为下降趋势,西向壁面为上升趋势。其结果可为探讨城市气候形成以及城市建筑的规划、  相似文献   
16.
桉树人工林区水库水体大面积泛黑引发的水质安全问题是目前关注的热点问题之一,我国南方地区尤其是广西南宁市90%以上的饮用水源水库周边都大量种植桉树,且很多都出现不同程度的水体泛黑现象.已有研究表明水库沉积物对上覆水Fe~(2+)、Mn~(2+)、S~(2-)和DOC的迁移转化过程起着重要作用,探究水体污染物在沉积物-水界面附近的分布特征与迁移规律对揭示库区泛黑机制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利用柱状泥样分层分析方法和高分辨率原位被动采样技术,于2018年7~12月在我国南方典型泛黑水库天雹水库开展3次实验,分析沉积物中铁、锰、硫化物和有机质的分布特征及季节性变化规律,并重点研究泛黑期沉积物间隙水Fe~(2+)、Mn~(2+)、S~(2-)和DOC的剖面分布规律及迁移方向.结果表明:①桉树人工林区水库沉积物中铁和锰含量丰富,远超过全国土壤背景值.表层沉积物中铁、锰和TOC含量随季节同步增加,主要来源于水库周边桉树林区物质(残落物、腐解液和土壤颗粒)的输入与沉降;②桉树人工林区水库泛黑期沉积物间隙水中Fe~(2+)(16.99 mg·L~(-1))和DOC(36.80%)含量显著高于湖泛体系沉积物(12.15 mg·L~(-1)和10.78%),Fe~(2+)/S~(2-)与Mn~(2+)/S~(2-)比值均大于300,缺氧条件下沉积物中以铁锰氧化物的还原反应为主;③桉树人工林区水库沉积物中Fe~(2+)扩散通量[27.4~33.5 mg·(m~2·d)~(-1)]分别是太湖、阿哈水库和红枫湖的32.6、 4.9和30.8倍,具有更强的Fe~(2+)内源释放能力,且间隙水中Fe~(2+)与DOC(r0.904,P0.01)显著正相关,沉积物中铁还原产物与有机质的络合反应是水库突发性泛黑的重要成因之一.  相似文献   
17.
引江济太入湖污染物通量及其对太湖水质贡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引江济太工程是旨在改善太湖水质的重要工程举措,弄清调水过程中输入太湖的污染物负荷量是研究调水效果的重要方面。本研究根据2003年~2008年调水量和望亭立交闸下的水质监测数据,定量地计算了调水的入湖水量和污染物通量。同时根据2000年~2005年环湖30条河道每月一次的水文及水质监测数据,计算每年环湖河道的入湖水量及污染物通量。通过比较结果表明平均每年调水的入湖污染物通量约占总入湖污染物通量的10%,定量地给出了调水对太湖水质的贡献。  相似文献   
18.
大型浅水湖泊水质模型边界负荷敏感性分析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王亚宁  李一平  程月  唐春燕  陈刚 《环境科学》2021,42(6):2778-2786
为探究太湖水质对外源负荷削减的时空响应分异性,阐明不同入湖水量和污染来源条件下对应的外源削减侧重点,基于EFDC模型构建太湖水质模型,将太湖入湖边界划分为7组,以COD和氨氮为输出目标,采用局部敏感性分析方法进行太湖水质边界敏感性分析.结果表明,各湖区的COD和氨氮改善响应特点为自削减边界向外围递减,边界敏感性指数均为西北湖区最高.枯水期削减条件下COD浓度改善率比丰水期低28.40%~34.71%,边界敏感性排序为西北湖区边界 > 竺山湖边界 > 贡湖边界 > 梅梁湾边界 > 西南湖区边界 > 东部湖区边界 > 东太湖边界;枯水期削减条件下氨氮浓度改善率比丰水期高41.59%~42.34%,边界敏感性排序为西北湖区边界 > 梅梁湾边界 > 竺山湖边界 > 贡湖边界 > 西南湖区边界 > 东太湖边界 > 东部湖区边界.因此,在进行大型湖泊外源污染防控决策时,需要根据不同水质考核指标综合考虑削减的时期和入湖河流位置.  相似文献   
19.
均权计算及其程序化实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许多情况下 ,人们最关心一些变化量的总体情况怎么样 ,这就用到均权计算 ,均权计算一些量能更好的反映统计范围的实际情况。文章以环境监测中地表水 2 4项监测结果按水量均权计算年均值为例 ,把均权计算程序化 ,解决了年均值的代表性问题  相似文献   
20.
风浪作用下的底泥悬浮沉降及内源释放量研究   总被引:25,自引:6,他引:19  
分别于春夏秋冬4个季节对太湖梅梁湾水体开展了5次野外实验,利用沉积物捕获器收集沉积物,采用Gansith公式法计算了沉积物的再悬浮通量,并建立了其与风速的关系;对代表不同风浪作用下的太湖悬浮物进行了7次静沉降实验,计算了悬浮物的静沉降通量,并建立了其与悬浮物浓度关系.以3.7 m/s为界对低泥悬浮沉降过程进行分解和概化,计算了2005年每日的悬浮沉降量,并利用近10年的风速资料估算了太湖年均内源释放量,结果表明,太湖每日的内源释放量受风速影响显著,和风速变化趋势较为接近,然而不同营养盐的释放状况却各不相同.太湖内源年均进人水体的净底泥量有19.03万t,冬季最大.夏季次之;就营养物质释放量而言,COD约4.96万t、总氮约7 773.0 t、总磷约275.5 t.其中秋季营养物质释放量最小,夏季最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