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39篇
  免费   68篇
  国内免费   84篇
安全科学   74篇
废物处理   6篇
环保管理   51篇
综合类   261篇
基础理论   39篇
污染及防治   28篇
评价与监测   10篇
社会与环境   10篇
灾害及防治   12篇
  2024年   10篇
  2023年   32篇
  2022年   41篇
  2021年   44篇
  2020年   32篇
  2019年   31篇
  2018年   36篇
  2017年   13篇
  2016年   19篇
  2015年   24篇
  2014年   44篇
  2013年   36篇
  2012年   19篇
  2011年   25篇
  2010年   20篇
  2009年   13篇
  2008年   12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8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1篇
  1997年   1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9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模拟排水沟渠非点源溶质氮迁移实验研究   总被引:7,自引:3,他引:4  
农田排水沟渠是由水-底泥-植物组成的复合生态结构,其间非点源溶质的迁移转化对研究沟渠拦截、控制和管理农业非点源污染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以模拟排水沟渠静态实验为基础,以典型非点源溶质氮素为例,分析了实验期内水体、底泥及芦苇不同介质内氮含量变化过程,分析了底泥吸附与解析、芦苇生长与衰败等年内不同时期对水体中氮素浓度的影响,探讨了水-底泥-芦苇复合生态体内氮迁移及对水体中氮浓度的影响机制.结果表明,底泥的吸附与解吸、芦苇生长的吸收和同化对水体中氮素浓度均有影响,10月之前这种影响表现为促使水体中氮素浓度降低,是水体的氮净化过程;10月之后这种净化作用开始降低,11月之后表现为促使水体中氮素浓度升高.同时,模拟沟渠水-底泥-芦苇生态体内氮迁移联系密切,任一介质内或介质间氮素迁移转化都会引起水体中氮素浓度相应调整.  相似文献   
12.
北京市郊区夏季臭氧重污染特征及生成效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研究北京郊区夏季O3(臭氧)重污染过程特征及O3生成的光化学敏感性,基于2016年夏季在北京郊区开展的针对O3及其相关污染物的强化观测试验(7月23日—8月31日,共计40 d),分析了观测期间O3浓度[以φ(O3)计]变化特征、O3重污染过程主控因素与O3敏感性化学特征.结果表明:观测期间φ(O3)超标时有发生,最大小时φ(O3)为151.1×10-9,其中有15 d的φ(O3)最大8 h滑动平均值(O3-max-8h)超过了GB 3095—2012《环境空气质量标准》二级标准限值,占观测天数的37.5%;不同O3重污染过程成因有所不同,城市烟羽传输的污染物对郊区O3重污染过程影响显著(观测期间臭氧重污染过程:过程1,7月27—29日;过程3,8月9—11日;过程4,8月16日;过程5,8月21—24日),区域光化学污染对郊区O3重污染过程也有贡献(观测期间O3重污染过程2:8月4—6日);结合后向气流轨迹进一步辅助说明了不同重污染过程中O3的来源不同.研究还发现,观测区域存在反“周末效应”现象,说明观测区域周末受人为影响较为明显;基于观测数据计算的OPE(O3生成效率)分析了O3光化学敏感性表明,在有OPE值的22 d内NOx控制区和VOCs控制区出现的概率(41%)相等,即观测区域O3对NOx和VOCs均敏感;此外还发现,在O3重污染过程中光化学敏感性会随其反应进程发生改变,由NOx控制区逐渐转变为VOCs控制区.   相似文献   
13.
本文采用分类、对比的方法对发达国家海洋油气生产设施弃置法律体系和管理程序进行总结分析,并基于我国在该领域的监管现状,对国内海洋油气生产设施弃置的法律体系、管理制度、审批程序、弃置费收取与使用,以及弃置后剩余责任界定等方面提出完善对策,为我国海洋油气生产设施弃置的环境保护工作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在R1、R2和R3共3组气提式内循环序批式反应器中启动好氧颗粒污泥工艺,探讨在无选择压作用下有机负荷对好氧颗粒污泥的形成及稳定性的影响.其中,R1、R2分别以7 kg.(m3.d)-1和3 kg.(m3.d)-1的目标COD负荷直接启动,R3以1.5kg.(m3.d)-1逐步增加至3 kg.(m3.d)-1的递增COD负荷方式启动.结果表明,3组反应器在启动期中均能快速形成好氧颗粒污泥,但以目标负荷启动方式易使好氧颗粒污泥反应器产生丝状菌污泥膨胀.通过对颗粒形成过程、粒径、性质以及胞外多聚物等指标分析,认为递增负荷的启动方式可有效抑制启动初期丝状菌污泥膨胀,且形成的颗粒更为稳定,生物降解效率更高.  相似文献   
15.
本文通过对巴丹吉林和库布齐两大沙漠的共计12个点位的植被调查显示,两大沙漠植被均以灌木建群,都伴生大量一年生沙生先锋植物;库布齐沙漠植物群落中,多年生草本物种数增加,是群落趋于稳定的表现;库布齐沙漠人工治理力度较大,使得群落生境趋优速度加快。巴丹吉林沙漠植物群落基本处于自然状态。  相似文献   
16.
通过新旧生态环境影响评价导则HJ/T19-1997和HJ19-2011的对比分析,对两个导则中八个方面对应内容的差异逐一进行了解析。以帮助读者了解新旧导则的异同,有利于更加深入地理解和使用新生态环境影响评价导则。  相似文献   
17.
首先界定了森工林区小城镇的定义;确定林区小城镇环境规划的技术方法,其中着重介绍了水、气、固体废物的环境预测方法;同时探讨了适用于森工林区的环境规划的原则和主要内容,综合以上几个方面提出针对森工林区小城镇的环境管理,应加强环境规划的合理性与科学性、加快林区环境整体治理、建立林区环境规划管理体系、完善林区小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张显林区特色、突出生态建设。  相似文献   
18.
19.
以铜绿微囊藻(Microcystis aeruginosa)和斜生栅藻(Scenedesmus obliquus)为研究对象,通过室内培养实验,研究了长期暴露下纳米二氧化钛(nano-TiO_2)对五价砷[As(Ⅴ)]在典型淡水藻体中累积与生物转化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藻类对无机砷的吸收和转化能力差异很大.长期暴露下斜生栅藻累积的砷(As,以DW计,下同)高达(819.66±11.25)μg·g-1,比铜绿微囊藻累积的As[(355.95±8.31)μg·g-1]高2倍多.Nano-TiO_2可增加藻体对As的吸收累积,降低了培养基中As的含量.同时,nano-TiO_2可增加藻体对As(Ⅴ)的生化转化;其中,铜绿微囊藻中有机砷以二甲基砷(DMA)为主,而斜生栅藻中有机砷以一甲基砷(MMA)为主.另外,长期暴露下nano-TiO_2处理的铜绿微囊藻和斜生栅藻向培养基释放的甲基砷小于对照组,表明长期暴露中的nano-TiO_2不能促进藻体内甲基砷的释放.研究结果可促进nano-TiO_2与As相互作用时生态风险的理解.  相似文献   
20.
为实现人群密集场所客流安全隐患早发现,辅助管理人员早决策,人群聚集风险区早疏散,提升对灾难的预见性和主动性。在国内外人群异常聚集监测预警现状分析基础上,对比分析得出监控视频分析技术是解决人群密集场所精准预警难题较为理想的解决方案;构建以视频智能分析的人群计数、密度估计、行人追踪、活动烈度识别为核心技术的人群密集场所风险预警技术框架;将该技术框架应用到某大型商圈的商业街区,获得监控区域内的人群总数、密度分布、行人轨迹和异常活动等特征。结果表明:提出的基于视频分析的人群密集场所风险预警技术框架可为城市大型商圈、交通枢纽、大型活动场所等城市公共场所的安全管理提供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