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0篇
  免费   14篇
  国内免费   19篇
安全科学   24篇
废物处理   1篇
环保管理   15篇
综合类   84篇
基础理论   24篇
污染及防治   7篇
评价与监测   4篇
社会与环境   14篇
灾害及防治   20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12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10篇
  2018年   8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14篇
  2013年   9篇
  2012年   8篇
  2011年   8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12篇
  2006年   17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9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2篇
  1997年   3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9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50 毫秒
11.
本文首先对节能技术在电梯中的应用必要性进行了简要介绍,然后分别针对电梯曳引机、驱动控制系统以及群控系统中的节能提效技术中存在的问题及应对策略进行了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12.
在污水处理厂实验室,对二沉池出口污水进行了曝气和机械2种方式的混合絮凝对比试验。研究结果表明,对于同一水质,在相同的投药量下,曝气混凝沉淀后的水质明显优于机械混凝沉淀后的水质,各项水质指标的去除率分别提高:BOD5 6%~9%,COD 4%~6%,NH3-N 6%~9%,TP 15%~24%,SS 8%~18%。  相似文献   
13.
为揭示酸性矿山废水对其周边地下水和地表水水质构成的影响,以及地下水中金属元素对人体健康的潜在危害,以广元市周边废弃煤矿为研究区域,对区域内23个地下水样品和39个地表水样品中的常规指标和金属元素进行测定和分析。基于内梅罗综合指数法和污染指数法分析研究区地下水及地表水环境质量,应用健康风险评价模型评价研究区地下水健康风险。结果表明:研究区范围内地表水中的TDS(总溶解性固体物质)、SO42-、Ca2+和Mg2+浓度较高,其中TDS和SO42-平均浓度最高,超过GB 3838—2002《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Ⅲ类限值。研究区范围内地下水水质较差,SO42-、TDS、Mg2+、Ca2+浓度较高,其中SO42-以及TDS的平均浓度最高;地下水的金属元素平均浓度的大小顺序为TFe(Fe2+、Fe3+  相似文献   
14.
农地利用方式变化是引起碳排放的一个重要因素,优化农地利用结构成为推动农业绿色发展的重要手段。本文运用LMDI分解法和聚类分析,分析湖北省农地利用方式变化的碳效应特征与空间差异,进一步基于Kernel密度估计法研究其时空动态演进趋势。研究发现:(1)1993—2015年湖北省农地利用碳排放年均递增2.77%,总体呈现四阶段变化特征。其中,农业经济发展因素累积引发276.33%的碳增量,结构、效率、农业劳动力因素则分别累计实现8.05%、79.14%、89.14%的碳减排。(2)对碳排放总量和强度进行聚类分析表明,武汉等7个区域属于"低-低"型,荆州、黄冈属于"高-低"型,宜昌、襄阳属于"高-高"型,随州、仙桃属于"低-高"型。(3)2005—2015年林地和草地碳汇量均呈现一定幅度的递减态势,因生态退耕产生的碳汇波动比较大,因建设占用产生的碳排放虽有波动但大体呈现"先升后降"的趋势。(4)运用Kernel密度估计湖北省农地利用净碳排放演进特征发现,总体上湖北省各地市州的农地利用净碳排放的差距呈现缩减态势。分区域来看,鄂东地区各地市州农地利用净碳排放差距有微弱的扩大后又出现明显的缩小,但净碳排放整体上无明显变化;鄂中地区各地市州差距扩大,净碳排放整体有减少态势;鄂西地区各地市州差距有所扩大但不明显,净碳排放整体有增长态势。基于研究结论,提出加强农地碳库建设,建设以绿色为导向的农地补偿制度等推进湖北省农地利用低碳化和可持续化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5.
简要分析了合肥市城乡边缘带土地的开发利用现状及存在问题,如农业用地和非农业用地矛盾突出,耕地资源迅速减少,土地浪费和污染现象严重等。针对合肥市城乡边缘带土地利用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和措施:集约利用土地,实现土地的可持续利用;明确土地权属,综合整治环境污染;合理规划土地利用,加强土地执法监督;控制人口流量,严格保护耕地;科学制定城市土地利用规划,期望以此促进合肥市城乡边缘带土地的可持续利用。  相似文献   
16.
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是全国地震重点防御区.这一区域地震的活跃性和震情形势比较严峻.而小震致灾.又使这里的农村牧区存在着遇震的脆弱性。为此.赤峰市人民政府徐国元市长在2007年市第四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八次会议上作政府工作报告.安排2007年主要工作任务时.特别强调“加大农村牧区抗震设防力度”。这是赤峰市委市人民政府认清地震形势.加强新农村牧区建设.勇敢而主动应对地震挑战的利民、爱民、护民之策.也是全面落实全国全区农村民居防震保安工作会议精神的重大举措。  相似文献   
17.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水资源短缺的日趋严峻,本文着眼于农村水环境综合治理工作和美好乡村建设的客观需要,根据农村生活污水排放及处理的现实要求以及徐州的市情市貌,通过分析四种不同污水处理的工艺特点,为农村生活污水处理选择合适的工艺提供决策参考。  相似文献   
18.
使用罗马尼亚职业事故和职业病风险评估方法对某浮式生产储油船各岗位的职业病危害因素进行风险评估,并与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作业分级和工作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的评估结果进行比较,分析职业危害风险水平,为该类设施提供职业病危害控制和职业卫生管理依据。  相似文献   
19.
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仪(ICP-OES)测定剑湖表层及柱状沉积物钒(V)含量,采用改进BCR连续提取法提取V各形态,并对V空间分布特征和生态风险进行了分析,揭示了粒度对剑湖沉积物V及形态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剑湖表层沉积物和柱状沉积物颗粒均以粉砂粒和细砂为主,细颗粒V含量更高.表层沉积物V含量为(117.82±63.31)mg/kg,其水平空间分布差异较大.V可交换态、可还原态、可氧化态和残渣态含量分别为(8.91±8.91),(18.36±10.53),(7.67±7.67),(80.22±58.71)mg/kg,主要以残渣态形式存在,且黏粒和粉砂粒对V可还原态和残渣态影响较大.V垂直分布差异大,底层V含量高于表层,少部分区域受黏粒和粉砂粒影响.剑湖沉积物V污染程度小,大部分地区潜在生态风险较低,底层沉积物污染程度和潜在生态风险都高于表层.  相似文献   
20.
汶川地震发生10年后,通过对极重灾区生态系统类型解译和地面植被样方调查, GPP、LAI反演,以及对土壤有机质、全氮、全磷、全钾和速效氮、速效磷、速效钾含量的测定与分析,综合评估了极重灾区植被和土壤恢复情况。结果表明:区域生态系统总体趋于稳定向好的恢复态势。2017年的裸露地表面积虽高于震前(2007年),但相对于震后(2008年后)已有所减少。从生态系统质量上来看:GPP、LAI均值在2014年以后呈持续缓慢上升状态,反映了区域生态系统总体良好的恢复力。但是部分在地震中损坏的森林生态系统,仍未恢复到原来状态。成都平原区域部分农田转变为城镇建设用地。至2017年,地震破坏迹地植物种类明显增加。但仍以蔷薇科、菊科和禾本科等先锋物种为主,与2009年的调查结果相似。地震破坏迹地的群落结构已得到了较好的恢复。垂直分层方面,除干旱河谷区域群落结构仅草本或灌草结合1个层次外,其余区域的群落结构已经形成乔木-灌木-草本3个层次;土壤肥力状况总体上对照点优于受损点,受损点土壤肥力状况仍呈恶化状态。地震造成的土壤裸露,加速了矿化过程,短期内受损点速效营养元素含量的增加,长期来看将导致营养元素的流失,土壤肥力下降。在加强地质灾害监管,预防次生灾害的基础上,龙门山前华西雨屏一带,自然植被应坚持自然恢复为主。干旱河谷区域可以按照“因地制宜,适地适树”原则,采取适当人工恢复措施,同时注意改善土壤养分条件,促进植被恢复;城镇建设过程中应加强国土空间管控,保护基本农田。同时,应加强对生态保护红线,以及包括基本农田在内的各级各类保护地的监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