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2篇
环保管理   2篇
综合类   8篇
基础理论   2篇
污染及防治   4篇
社会与环境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0年   2篇
  2008年   2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污染水体的生物修复技术研究进展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详细介绍了污染水体生物修复技术的特点,综述了近年来国内外水体生物修复技术的研究和应用现状,并评述了水体生物修复技术存在的问题以及污染水体生物修复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2.
太湖北部流域水化学特征及其控制因素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为了解太湖北部流域主要河网区水质受该流域地质状况、岩石和土壤的化学风化作用以及人类活动的影响等方面,对太湖北部流域河网区主要河道水体中的主要离子进行了采样研究。结果表明:太湖北部流域水体中的TDS平均值为355.74mg·L-1,变化范围为276.08~681.54mg·L-1,其中Ca2+和HCO3-是占绝对优势的离子,分别占阳离子和阴离子总量的46.2%和48.9%;其次是Na+和SO42-,分别占阳离子和阴离子总量的35.9%和27.5%。进而判断出该流域水化学类型是以碳酸盐岩石和蒸发岩来源为主的HCO3--Ca2+-Na+型。再从离子的自然起源和人类活动角度分别对水化学类型的控制因素进行分析,一方面利用吉布斯分布模式投点作图得出结论:其离子自然起源的优势机制是岩石的风化作用,而蒸发-结晶和大气降水的输入作用十分微弱,这与该流域的水文、地理、地质背景相一致;另一方面通过SPSS软件的相关关系分析得出结论:NO3-、SO42-、K+、Ca2+和Mg2+的相关性较强,与Cl-也呈正相关,说明水体中这些主要离子都具有共同的来源,其中NO3-的较高含量(平均值为14.74mg·L-1)反映了该流域受人类影响较大。尤其是NO3-与SO42-的相关性达到0.83,再次说明氮污染对该流域水体的酸化和水质变化有较大影响。  相似文献   
13.
水中微量1-庚烯的负载型TiO_2光催化降解及其影响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水中微量1-庚烯的负载型TiO2光催化氧化反应的研究表明,在初始浓度为5.26~8.96mg/L时,反应速率常数基本保持不变,表明该反应服从一级反应动力学规律。当溶液pH分别为5.2和8.9时,1-庚烯的光催化氧化反应的速率常数和半衰期与pH=7.0时相近,表明在弱酸和弱碱溶液中,pH对1-庚烯光催化氧化反应的影响不大。溶液中无机阴离子如SO42-的存在,能抑制1-庚烯的光催化氧化反应。  相似文献   
14.
污染水体的原位生物修复研究初探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李继洲  胡磊 《四川环境》2005,24(1):1-3,26
采用环境友好型生物激活剂-BZ对某受污染水体进行静态修复试验,结果表明,BZ剂的加入可以促进水体中污染物CODCr、NH3 N和TP的降解。在不曝气的条件下,当BZ剂投加量为4 0mg/L·d时,对水质的净化效果最好,投加10天后,水样中CODCr、NH3 N和TP的降解率分别为23 8%、78 2%和23 9%。在曝气条件下,以上指标的变化规律和降解率与没有曝气时基本相近。在有/无曝气条件下,BZ剂加入均会使水样的pH值略为增高,且其对NH3 N降解的促进作用最为显著。  相似文献   
15.
采用曝气和投加营养物 -葡萄糖相结合的水体强化净化技术 ,研究了其对某具体污染水体的净化效果 ,结果表明 ,在曝气和向水体投加葡萄糖时 ,水样的 COD、NH3- N和 TP浓度均明显下降 ,但其相应的去除率并不随葡萄糖投加量的加大而增大 ;在曝气条件下 ,当体系中葡萄糖投加量为 2 .0 mg/ L· d时 ,污染物的去除效果最佳 ,投加 7d后水样中 COD、NH3- N和 TP的去除率分别达到 2 2 .4%、5 6.0 %和 3 7.0 %。  相似文献   
16.
废旧干电池资源化技术评述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2  
详细地评述了近20多年来国内外有关废旧干电池资源化技术的研究状况,并结合我国国情,提出了实现废旧干电池工业化回用的可行性技术建议。  相似文献   
17.
南京城区黑臭河道底泥污染特征及生态风险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河道黑臭是目前我国许多城市面临的环境问题,研究其底泥中的污染物如有机质、氮磷和重金属的污染特征并据此进行生态风险评价,对城市黑臭河道的污染控制与生态修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选取南京城区内8条典型黑臭河道,采集其表层底泥样品进行分析,测得其中有机质、总氮、总磷的含量分别为0.75%~10.86%、0.05%~0.68%、0.04%~0.23%,三者之间呈显著正相关关系,表明了它们较好的同源性,应用沉积物质量标准评价发现,这3种污染物污染程度总体介于严重级与最低级之间,但氮磷的污染比有机质更为严重。底泥中6种重金属的平均含量均超过背景值,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Cu、Cr、Ni、Zn之间均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而重金属与营养物之间未发现较好的相关性,潜在生态风险评价结果表明底泥中重金属污染严重,84.2%的河道具有高潜在生态风险,各元素的潜在生态风险顺序依次为 Cd >Cu >Pb >Cr >Ni >Zn,Cd为主要污染物,具有很高潜在生态风险。与国内其他典型受污染水体相比,南京城区黑臭河道底泥中总氮、总磷与重金属Cd的污染更为严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