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02篇
  免费   17篇
  国内免费   78篇
安全科学   21篇
废物处理   10篇
环保管理   39篇
综合类   171篇
基础理论   23篇
污染及防治   8篇
评价与监测   22篇
社会与环境   1篇
灾害及防治   2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8篇
  2021年   15篇
  2020年   18篇
  2019年   10篇
  2018年   22篇
  2017年   11篇
  2016年   9篇
  2015年   11篇
  2014年   22篇
  2013年   10篇
  2012年   15篇
  2011年   20篇
  2010年   14篇
  2009年   22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11篇
  2006年   13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8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7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29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21.
夏季长三角地区臭氧非线性响应曲面模型的建立及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13年8月上旬,长三角地区发生了一次大范围高浓度臭氧污染事件.本研究基于WRF-CMAQ空气质量模型系统,结合长三角地区大气污染物排放清单,构建了臭氧与其前体物之间的非线性响应曲面模型(Response surface modeling,RSM).基于RSM探讨了长三角地区O_3化学的敏感性特征,分析了上海市O_3的来源并预测不同情景下O_3的变化,提出O_3污染的最优控制方案.研究结果表明,长三角地区夏季O3主控因素区域差别较大,上海环科院、杭州卧龙桥、南京玄武湖等城区点位属于VOC控制型;徐州铜山、合肥肥西、丽水青田等郊区属于NOx控制型.O_3的敏感性特征在不同浓度水平下也呈现较大差异,随着O_3浓度水平的升高,各地区NOx敏感性均有所增加.从区域来源来看,远距离传输对平日上海O_3贡献较大,占50%以上;而在O_3污染日,本地及区域贡献为72.1%,而远距离传输贡献下降至27.9%.快速预测了110组减排情景,表明在本地及区域前体物均减排70%的情况下,2013年8月上海O_3浓度能完全达标.  相似文献   
222.
汽车仪表板材料氙灯老化试验与自然曝晒试验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研究人工加速老化试验与自然曝晒试验的相关性。方法分析汽车内饰材料老化的影响因素,选定3种汽车内饰件氙灯老化试验方法对仪表板材料进行人工加速试验,并与自然曝晒试验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该材料的光泽保持率随光照辐照量的增加呈下降趋势,色差随辐照量的增加而呈增加趋势,与自然曝晒试验趋势符合。结论通过计算相关系数和对比分析试验结果,表明采用GB/T 16422.2标准的氙灯老化试验与自然曝晒试验结果相关性较好。  相似文献   
223.
黄成  陈长虹  戴璞  李莉  黄海英  程真  贾记红 《环境科学》2008,29(10):2975-2982
系统介绍了CMEM模型及其计算原理.以轻型柴油车为研究对象,给出了模型的主要输入参数,并计算了车辆在实际道路上的瞬时排放结果,并根据实测数据对模拟结果进行了验证.测试车辆的CO、THC、NOx和CO2排放因子为0.81、0.61、2.09和193 g·km-1,相同线路模拟所得的排放因子分别为0.75、0.47、2.47和212 g·km-1,相关系数分别达到0.69、0.69、0.75和0.72.通过模拟发现,轻型柴油车在实际道路微观区域内的排放水平随交通条件和行驶状态波动明显,采用CMEM模型能够较好地反映该车排放随行驶工况的瞬时变化趋势.应用CMEM模拟发现,改善典型交叉口区域的交通条件后,轻型柴油车在模拟区域内的CO、THC、NOx和CO2排放量分别削减了50%、47%、45%和44%,排放改善效果显著.从研究结果来看,利用微观尺度模型来分析混合车流在一些典型交通区域的瞬时排放变化是必要的,也是可行的,对于评价道路交通规划的环境效果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24.
采用国标《碱性过硫酸钾消解紫外分光光度法》( HJ 636-2012)测定水中总氮( TN),虽然实验步骤简单,但影响因素较多,需严格控制实验条件。本文针对含量在方法检出限0.05 mg/L附近的微量总氮水样,从实验用水、器皿的处置、试剂的配制与存放、消解样品的制作与冷却时间等方面考察了总氮空白值的控制、校准曲线的选取等影响因素,优化了实验条件,结果令人满意。  相似文献   
225.
226.
首先介绍河流绿道定义及其与城市发展关系。其次,对国外河流绿道的时空尺度、具体宽度、景观过程分析、规划思想与编制方法、实施等方面进行综述,并且例证了国际上河流绿道的实践发展。再次,根据我国河流绿道特征,从结构功能、景观格局、规划等视角介绍了河流绿道在我国的研究状况。最后,提出了相对于国外河流绿道,我国河流绿道在理论和实践研究工作都需要进一步地发展,这将对我国当前关注的城市绿道的规划与建设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27.
ASM1中化学计量系数与动力学参数的测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应用活性污泥1号模型模拟印染废水为主的污水集中处理厂,针对该厂实际废水,选取关键的化学计量系数YH和动力学参数bH及H进行测定.详细叙述了YH、bH和H的测定原理及具体操作过程.YH、bH和H的实测结果分别为0.65、0.50、3.23,这些值不同于ASM1中20 ℃下城市污水的推荐值0.67、0.62、6.0.  相似文献   
228.
改良型ICEAS工艺处理低温生活污水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莉  张智  周芳 《环境工程学报》2009,3(3):432-436
在低温条件下采用改良型ICEAS工艺处理生活污水,与常温条件下的处理效率进行对比分析。实验结果表明,在水温5~10℃时,改良型ICEAS工艺对生活污水中的有机物、氨氮、总氮和总磷的平均去除率分别达到87.1%、62.7%、58.5%和75.7%;在水温10~14℃时改良型ICEAS工艺对以上污染物的去除率分别达到87.4%、69.7%、65.5%和80.6%。总体上来讲,低温条件下较常温下的去除率分别降低了4%、26%、18%和4%。  相似文献   
229.
长江三角洲地区人为源大气污染物排放特征研究   总被引:48,自引:12,他引:48  
在收集整理长江三角洲地区(简称"长三角")各城市人为大气污染源资料的基础上,采用以"自下而上"为主的方法建立了2007年长三角地区人为源大气污染物排放清单.清单结果显示,2007年长三角地区的SO2、NOx、CO、PM10、PM2.5、VOCs和NH3等大气污染物排放总量分别达到2391.8、2292.9、6697.1...  相似文献   
230.
城市化、工业化、机动化的高速推进以及大气活性物质的大量排放,使得长江三角洲地区在夏秋季节面临严峻的以高浓度O3为典型特征的光化学污染问题.然而,O3与其前体物之间的高度非线性反应过程使得其来源识别变得十分复杂,因此针对高浓度O3的控制途径仍不清楚.本文以2013年7月长三角地区发生的一次持续时间长、波及范围广、强度高的高浓度O3污染过程为研究案例,基于CAMx空气质量数值模型中耦合的臭氧来源追踪方法(OSAT),采用物种示踪的方法对长三角3个代表性城市上海、苏州、杭州近地面O3的污染来源开展了模拟研究,探讨了4个源区(上海、浙北、苏南和长距离输送)、7类排放源(工业锅炉和窑炉、生产工艺过程、电厂、生活源、流动源、挥发源和天然源)对上海、苏州和杭州城区地面O3的浓度贡献.研究结果表明:长距离输送以及区域背景产生的O3约在20×10-9~40×10-9(体积分数)之间;加上上海及苏南、浙北地区排放的前体物在长三角城区地区二次生成O3,可使O3上升至40×10-9~100×10-9(体积分数)乃至更高.模拟时段内日间8 h O3浓度的地区贡献分析结果显示,长距离传输对于上海、苏州、杭州的浓度贡献分别为42.79%±10.17%、48.57%±9.97%和60.13%±7.11%;上海城区O3来源中,上海本地污染贡献平均为28.94%±8.49%,浙北地区贡献约19.83%±10.55%;苏州城区O3来源中,苏南地区贡献约26.41%±6.80%;杭州城区O3来源中,浙北地区贡献约29.56%±8.33%.从各受点日最大O3小时浓度贡献来看,长距离传输贡献比例显著下降(35.35%~58.04%),而本地污染贡献上升.区域各类污染源贡献分析结果表明,长三角地区对O3污染贡献最为突出的几类污染源分别是工业锅炉和窑炉(浓度贡献约18.4%~21.11%)、生产工艺过程(19.85%~28.46%)、流动源(21.30%~23.51%)、天然源(13.01%~17.07%)和电厂排放(7.08%~9.75%).研究结果表明,工业燃烧排放、生产工艺过程中产生的VOC排放以及流动源大气污染物排放,是造成长三角区域夏季高浓度O3的主要人为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