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00篇
  免费   17篇
  国内免费   78篇
安全科学   21篇
废物处理   10篇
环保管理   39篇
综合类   169篇
基础理论   23篇
污染及防治   8篇
评价与监测   22篇
社会与环境   1篇
灾害及防治   2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7篇
  2021年   14篇
  2020年   18篇
  2019年   10篇
  2018年   22篇
  2017年   11篇
  2016年   9篇
  2015年   11篇
  2014年   22篇
  2013年   10篇
  2012年   15篇
  2011年   20篇
  2010年   14篇
  2009年   22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11篇
  2006年   13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8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7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29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53 毫秒
41.
詹志英  王惠  李莉 《四川环境》2001,20(2):62-63
本文对釜溪河城区河段漂浮植物进行了分类,对漂浮植物疯长成因、危害及水质污染现状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防治建议。  相似文献   
42.
为研究不同天气条件下大气污染物(PM_(2.5)、PM_(1.0)、SO_2、NO_2、O_3和CO)和气溶胶化学组分的污染特征,分别使用SHARP-5030监测仪、热电EMS系统、气溶胶化学成分在线监测仪(ACSM)和宽范围颗粒粒径谱仪(WPS)对嘉兴市2015年5月1~31日PM、污染气体、PM_(1.0)中化学组分和10 nm~10μm气溶胶数浓度进行了观测分析.结果表明,观测期间嘉兴市PM_(2.5)、PM_(1.0)、SO_2、NO_2、O_3和CO的平均浓度分别为52.8和37.2μg·m~(-3)、10.3μg·m~(-3)、38.1μg·m~(-3)、92.1μg·m~(-3)和1.2 mg·m~(-3).PM_(1.0)中OA、SO_2-4、NO-3、NH_4~+和Cl-的平均浓度为2.18、1.24、0.87、0.63和0.08μg·m~(-3).数浓度主要集中在爱根核模态(20~100 nm),浓度为12 411.2 cm~(-3),其次是核模态(10~20 nm),浓度为4 946.6 cm~(-3).不同天气过程中PM和污染气体的浓度分布和日变化特征不同.不同天气条件下PM_(1.0)中化学组分分布不同.雨天和晴天PM_(1.0)中化学组分浓度从大到小顺序均为OASO_2-4NO-3NH_4~+Cl-,新粒子天PM_(1.0)中化学组分浓度的顺序为OANO-3SO_2-4NH_4~+Cl-.新粒子天OA和NO-3分别是晴天的1.61和1.42倍,说明OA和NO-3是影响新粒子生成事件的主要化学成分.不同天气条件下不同模态气溶胶的日变化特征不同.  相似文献   
43.
毒理基因组学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陆韻  侯凌燕  胡洪营  李莉 《生态环境》2010,19(9):2232-2239
毒理基因组学是利用最新的基因组学技术来进行毒理学研究的新兴学科。它能够快速全面地检测出化合物和生物体相互作用后的全基因组表达的变化,再通过生物信息学的方法对化合物的毒性进行定性分析。它可以为传统毒理学检测筛选更多的生物学标志物,解释有毒物质的致毒机理,降低风险评价的不确定性。但是,毒理基因组学还存在许多问题:如实验设计不统一,分析理论不完善,检测费用太昂贵等。其中最主要的理论问题在于,虽然人们早已认识到毒理基因组学最大的优势是可对毒性进行较全面的分类和预测,但是已有的研究仍然集中在生物标志物的筛选和致毒机理的解释上,而没有充分利用全基因组变化的信息,因为理论上除了实验误差引入的基因表达变化以外的变化都是化合物和生物体相互作用的结果。要解决这些问题,新发现的microRNA毒理基因组和动态基因表达图谱的研究可能是一个潜在方向。总体来说,目前毒理基因组学只能作为风险评价的参考,但是它最终将为风险评价提供有力的理论依据和准确预测,提高风险评价的可靠性。  相似文献   
44.
伴随我国经济发展的进步,虽然农村的生活水平得到一定的改善,但是并没有根据实际情况将相关生态处理技术应用,导致农村污水处理的效率无法有效的提升,严重影响农村的发展。基于此,本文主要分析了农村生活污水处理的方式,以及污水处理不当对人们的危害与影响,并阐述了农村污水处理的主要对策与方案,笔者根据自身经验提出相应的建议与意见。  相似文献   
45.
利用2017年嘉善善西超级站臭氧(O3)及其前体物(NOx和VOCs)以及气象因子(温度、湿度、风速)逐小时数据,分析了2017年全年NOx和O3的变化特征以及春季(4—5月)、夏季(7—8月)NOx和气象因子对O3生成的影响,利用O3生成潜势(OFP)评估了VOCs大气化学反应活性,并通过潜在源区贡献(PSCF)和浓度权重轨迹(CWT)方法分析了嘉善春、夏季O3潜在源区贡献特征。研究发现:O3日变化特征为单峰结构,NOx为弱双峰结构。O3浓度在3—9月较高,春、夏季O3浓度峰值分别出现在15:00和14:00,春、夏季的NOx、O3日变化与2017年全年日变化趋势基本一致。NOx对O3存在滴定作用,且低湿高温有利于O3浓度的升高。春、夏季O3生成潜势贡献均表现为烯烃 > 芳香烃 > 烷烃,由于烯烃光化学活性较高,夏季烯烃浓度升高导致其贡献较春季增长约18.1个百分点,且夏季VOCs平均最大O3增量反应活性高于春季。PSCF和CWT分析结果表明,嘉善春季的潜在源区主要为本地、西南方向和东南方向,夏季的潜在源区主要为本地、西北方向、西南方向以及东南方向。  相似文献   
46.
长三角地区大气污染治理取得一定成效,然而空气质量改善逐渐进入瓶颈期和攻坚期,大气污染治理战略需要从宏观层面系统谋划。本文系统分析了近10年来长三角区域经济、能源、产业、交通的发展状况和趋势,结合区域大气污染物浓度水平的演变,分析了大气污染与经济社会发展的耦合关系。结合当前区域空气污染的空间分布差异以及经济能源交通结构的内在差别,识别了大气污染的区内差异特征及关键制约因素。在此基础上,从能源结构和产业结构调整、交通结构优化、分区施策、深化治理等角度,为深化区域大气污染联防联控,持续改善大气污染问题提出了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47.
针对汽车危险报警开关的气候老化性能展开研究,分别采用整车自然暴露试验技术和人工加速老化试验技术,对汽车危险报警开关的老化性能进行研究,结果显示该汽车危险报警开关表面严重变色,表明其耐气候老化性能较差;对造成汽车危险报警开关因气候老化严重变色的原因进行具体分析,提出具体的措施实施整改,并对整改后的危险报警开关耐老化性能进行验证分析,结果表明经过整改后的危险报警开关耐气候老化性能有了很大的提高。  相似文献   
48.
采用高温固相法合成具有不同Nb/Ti摩尔比的复合钛铌酸钾盐,通过Ag+离子交换对其进行改性。在静态下评价了Ag+改性复合钛铌酸钾盐对二甲基硫醚(DMS)和乙硫醇(EM)的吸附与紫外光催化氧化作用,使用红外光谱技术对催化剂表面滞留物种进行表征。结果表明,Ag+改性复合钛铌酸钾盐对DMS的吸附作用力比EM弱。随着Nb/Ti摩尔比增加,Ag+改性复合钛铌酸钾盐对EM的吸附作用力增强。在紫外光辐射下,Ag+改性的复合钛铌酸钾盐将DMS氧化为亚砜、砜和硫酸盐,而EM则被氧化为磺酸和单齿硫酸盐。  相似文献   
49.
上海市机动车尾气VOCs组成及其化学反应活性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采用钢罐采样-气相色谱/质谱法,采集并分析了上海市主要交通干道和隧道废气样品中挥发性有机物(VOCs)的污染水平。分析结果表明,交通干道和隧道废气样品的总挥发性有机污染物(TVOC)质量浓度分别为(227.1±40.9)、(2209.9±1228.0)μg/m3;隧道废气样品中的TVOC浓度是交通干道平均浓度的4.3~15.2倍;交通干道废气样品中VOCs主要组分与隧道废气样品中VOCs主要组分非常类似,说明交通干道废气样品中VOCs主要来源于机动车尾气排放。交通干道废气样品中TVOC的.OH消耗速率为(17.21±4.49)s-1,延安东路隧道和打浦路隧道废气样品中TVOC的.OH消耗速率分别为(300.37±120.78)、(138.09±25.30)s-1,烯烃对TVOC的.OH消耗速率贡献最大,其对废气化学反应活性贡献率在70%以上。交通干道和隧道废气样品中关键活性组分是C2~C5的烯烃组分,这些组分也是机动车尾气中的特征污染物,因此可以判断机动车尾气是上海市大气化学反应活性的最大贡献者。  相似文献   
50.
探索城市再生资源回收利用的新型模式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以结合本地区实际探索制度创新模式为切入点,介绍多元投资再生资源回收利用龙头企业基地建设项目策划团队的总体思路:尝试创办社区网络回收二手电器登记调剂中心;论证绿色拆解与再制造关联板块基础设施共享的可行性方案;强调推动资源循环利用产业发展不可缺少的管理工具是信息服务管理网络和监管信息系统项目建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