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7篇
  免费   12篇
  国内免费   33篇
安全科学   44篇
废物处理   3篇
环保管理   18篇
综合类   74篇
基础理论   17篇
污染及防治   11篇
社会与环境   4篇
灾害及防治   11篇
  2024年   7篇
  2023年   11篇
  2022年   9篇
  2021年   12篇
  2020年   10篇
  2019年   7篇
  2018年   11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12篇
  2015年   10篇
  2014年   9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14篇
  2011年   14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13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3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3篇
  1999年   1篇
  1996年   2篇
  199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84 毫秒
41.
42.
流域径流变化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对流域水资源的可持续开发利用以及改善流域的生态环境具有重要意义。以大靖河流域1956—2016年水文气象数据为基础,分析了近61 a来大靖河径流的年内、年际变化特征,并定量评估了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对径流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大靖河径流年内分配不均,主要集中在7—10月,占全年径流的60.98%;1956年以来大靖河径流以1.1×105 m3?a?1的速率递减,Hurst指数为0.69,表明大靖河径流在未来一段时间将继续呈递减趋势;大靖河径流存在4个震荡周期,分别为2—5 a、8—13 a、17—24 a及35—45 a左右,降水的震荡周期(8—13 a、17—24 a及35—47 a)与径流周期具有较好的一致性;气候变化对大靖河径流减少的贡献率为4.7%,人类活动的贡献率为95.3%,这可能与研究区土地利用方式变化有关。  相似文献   
43.
多生态类型湖泊N_2O生成与排放的空间异质性给准确地估算湖泊N_2O通量及评估湖泊N_2O排放的重要性带来了很大的不确定性,有关多生态类型湖泊N_2O生成与排放特征及内在机制的研究相对较少.本研究对夏季太湖典型草/藻型湖区水-气界面N_2O通量、水体溶存浓度以及水-土界面N_2O通量进行了原位观测及室内分析,并针对影响N_2O生成与排放的主要环境因子进行了室内微环境实验.结果表明,夏季水-气界面N_2O通量、水体溶存N_2O浓度及水-土界面N_2O通量大致上呈现为挺水植物湖区藻型湖区沉水植物湖区,水-气界面通量分别为(115.807±7.583)、(79.768±1.842)和(3.685±0.295)μmol·(m2·h)-1;水体溶存N_2O浓度分别为:(0.051±0)、(0.029±0.001)和(0.018±0)μmol·L~(-1),水-土界面通量分别为:(178.275±3.666)、(160.685±0.642)和(75.665±1.016)μmol·(m2·h)-1;空间差异原因可归结为生长的植物以及水体中无机氮浓度的差异.水-土界面微环境实验结果表明,外加硝酸盐及有机碳源可以显著增加沉积物N_2O生成潜力,而上覆水中高浓度NH+4-N会抑制沉积物N_2O生成,随温度升高,沉积物N_2O生成速率显著增加,这表明夏季水-土界面N_2O的生成与排放主要受硝酸盐及有机碳的限制,同时也受温度的影响.  相似文献   
44.
京杭大运河(苏州段)内源磷形态分布及其对扰动的响应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京杭大运河(苏州段)不同外源汇入断面的沉积物和上覆水为实验材料,研究了扰动条件下上覆水、沉积物中不同形态磷数量分布及形态转化过程.结果表明,污水厂尾水排放口处的沉积物内源磷更容易释放,且扰动期间上覆水中不同形态磷(TP、PP、DTP、DIP)均处于较高水平,明显高于风景区和居民区,此外,也归因于水丝蚓的生物扰动.但随着扰动次数的增加,上覆水中各形态磷含量呈降低趋势.扰动显著改变了上覆水中形态磷分布规律,DIP/DTP、DIP/TP及DIP/DTP比值呈降低趋势,并在第11 d以后趋于稳定,但在有水丝蚓扰动下,改变幅度变小.扰动导致沉积物中不同形态磷含量发生变化,NH_4Cl-P含量明显降低,Fe/Al-P明显增加,其中,污水厂尾水排放口沉积物中NH4Cl-P和Fe/Al-P的变化幅度最大.  相似文献   
45.
利用煤岩电磁辐射采集系统和红外测温仪,试验研究由顶板岩、煤层、底板岩组成的复合煤岩体受载破裂的电磁辐射信号及煤层内部的红外辐射温度。对复合煤岩体内部进行钻孔,利用红外测温仪研究试样内部红外辐射温度的演化特征,采用环形天线测量电磁辐射信号强度。结果表明:煤岩内部微观裂隙和宏观破裂均对电磁辐射及红外辐射信号产生明显影响,且其影响程度随载荷增强而逐渐增强;红外辐射主要来源于摩擦热效应与热弹效应,呈温阶跃式、突增型上升。两者呈现较强的相关性,决定系数均在0.8以上。  相似文献   
46.
47.
双酚A对昆明小鼠免疫毒性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研究双酚A对小鼠的免疫毒性,实验设立3个剂量的染毒组(分别为240、480和960 mg·kg-1)和1个未处理对照组,考察昆明种小鼠经口染毒21 d后,双酚A对小鼠脏器系数、免疫球蛋白水平、淋巴细胞增殖、NK细胞活性及脾淋巴细胞亚群比例的影响,并采用HE染色法观察脾脏和胸腺组织的病理变化.结果显示:双酚A染毒后,小鼠的脾脏及胸腺组织受到不同程度的损伤,肝、脾系数增加,胸腺系数降低;血清中Ig G和Ig M水平降低,脾脏T淋巴细胞刺激指数、CD4+细胞及CD8+细胞比例升高,NK细胞毒作用减弱.表明双酚A染毒可损伤小鼠的免疫器官,导致其免疫功能紊乱.  相似文献   
48.
纳米Ag粒子原位杂化PVDF超滤膜的抗污染性能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以AgNO3为前驱体,聚偏氟乙烯(PVDF)为聚合物基体,聚乙烯吡咯烷酮(PVP)为分散剂和成孔剂,N,N-二甲基甲酰胺(DMF)为还原剂和溶剂,利用相转化法制备了纳米Ag粒子原位杂化PVDF超滤膜.采用扫描电镜、透射电镜、原子力显微镜及接触角测定仪对杂化膜的结构和性能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原位形成的纳米Ag粒子均匀地分散在聚合物基体中,纳米Ag粒子的添加改善了PVDF膜的亲水性能.以腐殖酸和牛血清蛋白作为污染物的代表,考察了Ag/PVDF膜的抗有机污染性能.以大肠杆菌、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及活性污泥作为微生物的代表,考察了杂化膜的抗生物污染性能.结果证实了与纯PVDF膜相比,Ag/PVDF膜通量衰减较慢,可有效抑制微生物的生长,表面受活性污泥污染程度小,具有显著的抗有机污染和抗生物污染性能.  相似文献   
49.
沙漠公路驾驶员心理、生理特性初探   总被引:5,自引:4,他引:1  
针对沙漠公路交通安全现状,采用动体视力、速度估计、复杂(选择)反应、处置判断、血压脉搏检测仪等驾驶适宜性检测仪器,就长期从事沙漠公路运输活动的驾驶员群体进行了包括视觉、速度估计、反应、判断等在内的心理、生理特性的实地测试。检测结果初步表明,沙漠公路特殊的线形布设和修筑技术特征以及沿线的自然环境条件,使得驾驶员表现出有别于一般绿洲公路的驾驶心理和行为特性,其主要表现在在沙漠环境中,驾驶员的动体视力要较静体视力受到更大的影响;急躁心理影响,沙漠公路驾驶员的速度估计和复杂反应时间相应指标值均小于全国平均水平;沙漠公路驾驶员复杂反应错误次数和处置判断错误次数均高于绿洲公路。  相似文献   
5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