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0篇
  免费   23篇
  国内免费   62篇
安全科学   13篇
废物处理   1篇
环保管理   5篇
综合类   116篇
基础理论   7篇
污染及防治   11篇
评价与监测   7篇
社会与环境   3篇
灾害及防治   2篇
  2024年   8篇
  2023年   12篇
  2022年   19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10篇
  2019年   12篇
  2018年   12篇
  2017年   8篇
  2016年   12篇
  2015年   13篇
  2014年   9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1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51.
2018年汾渭平原及其周边地区大气颗粒物的传输特征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煤炭产业的集中使汾渭平原及其周边地区成为中国大气污染新高地.本研究基于FLEXPART-WRF模式,数值模拟了2018年三门峡、西安和郑州粒子逐日72 h后向轨迹,并利用停留时间分析方法(RTA)分析了在不同城市、不同季节和不同污染程度的情况下大气颗粒物在水平和垂直方向的传输特征.结果表明,秋冬季汾渭平原及其周边地区存在偏西和偏东北两条主要的传输路径,偏西路径是源自关中平原西部的粒子沿秦岭向东的传输,偏东北路径为来源于京津冀及其周边地区的粒子沿太行山向西南的传输.由于地形等因素的影响,到达西安的粒子水平传输距离最短,其次是三门峡,到达郑州的粒子传输距离最长,重污染期间三门峡的垂直传输高度最高,其次是西安,郑州最低.秋冬季重污染期间汾渭平原及其周边地区水平传输距离r≤100 km,垂直传输高度在300 m<h≤900 m的粒子占主导,春季重污染期间传输距离r≤200 km,垂直传输高度在300 m<h≤900 m的粒子占主导.2017年和2018年重污染期间,粒子穿越边界层的概率偏低.  相似文献   
152.
李明燕  杨文  魏敏  朱红晓  刘厚凤 《环境科学》2020,41(4):1550-1560
为明确威海市采暖期细颗粒物的组分及来源,于2018年1~3月在威海市3个空气质量例行监测点采集了环境空气PM2.5样品,分析OC、EC、水溶性离子及元素组分特征,利用PMF模型解析PM2.5的来源.结果表明,采样期间威海市PM2.5日均质量浓度为(33.80±22.45)μg·m-3,NO-3、NH+4、SO■、OC和EC是其主要组分.作为沿海城市其Cl-占比相对较高,同时PM2.5组分特征体现出颗粒物成分受本地工业特征污染物排放的影响.NO-3/SO■和OC/EC比值均表明威海市采暖期移动源对PM2.5贡献大;水溶性离子中酸碱离子比例分析表明,威海市采暖期PM2.5呈弱碱性,NH+4过量,主要以NH4NO3...  相似文献   
153.
为探究临沂市PM2.5和PM10中元素的污染特征及来源,于2016年12月至2017年10月对临沂市环境空气中PM2.5和PM10进行了同步采样.利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仪(ICP-MS)和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仪(ICP-OES)测定了其中的23种元素,并采用富集因子法和PMF法分析其来源.结果表明,采样期间临沂市PM2.5和PM10中主要元素为Si、Ca、Al、Fe、K、Na和Mg,分别占所测元素的质量分数为92.93%和94.61%. 18种元素(除Ti、Ni、Mo、Cd和Mg)的浓度水平在冬春季最高,夏秋季最低.其中Si、Al、Ca、K和Na表现为春季浓度最高,主要分布在粗颗粒中;Cu、Zn、Pb和Sb表现为冬季浓度最高,主要分布在细颗粒中.富集因子结果表明Cd、Sb和Bi元素富集程度显著,主要受燃煤、工业生产、垃圾焚烧等人为源共同影响.PMF源解析结果表明,临沂市PM2.5中元素来源主要有燃煤和铜冶炼的混合源、市政垃圾焚烧...  相似文献   
154.
微塑料普遍存在于河口、海岸和深海沉积物中,能直接或间接地对沉积环境中细菌和真菌群落产生影响.为探究微塑料对沉积物细菌群落组成和多样性的影响,通过向沉积物中分别添加不同丰度(2%、 5%、 10%)和类型(PE、 PVC)的微塑料颗粒,进行30 d的微塑料污染模拟实验,分析不同微塑料处理中微生物群落结构和多样性差异.结果表明,微塑料对菌群多样性无显著影响,但能降低群落丰富度,且添加PE和10%PVC下降最显著;添加微塑料使放线菌门、拟杆菌门和酸杆菌门等相对丰度上升,后壁菌门相对丰度显著下降;伯克霍尔德氏菌科和假单胞菌科等涉及氮循环的菌群在添加PE以及2%和10%PVC后相对丰度显著增加,而鞘氨醇单胞菌科等与多种有害污染物生物降解作用有关菌群的相对丰度明显下降;KEGG代谢通路预测显示,添加PE和较高丰度(5%、 10%)PVC使菌群膜转运蛋白、细胞运动和外源物质生物降解等功能显著改善,氨基酸代谢、碳水化合物代谢和能量代谢等功能受到抑制.研究可为微塑料污染对沉积物养分转化和外源污染物降解的影响研究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55.
2种组配改良剂对稻田土壤重金属有效性的效果   总被引:20,自引:0,他引:20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研究2种组配改良剂LS(碳酸钙+海泡石)和HZ(羟基磷灰石+沸石)对土壤重金属的生物有效性以及水稻吸收累积重金属的影响,在湘南某矿区附近污染稻田中施用了不同添加量(0,2,4,8g/kg)的两种组配改良剂,并进行了水稻种植的田间试验.结果表明,施用2~8g/kg组配改良剂LS和HZ均能使土壤pH值和CEC含量显著增加,有机质含量变化不明显,LS比HZ更能提高土壤pH值和CEC含量.施用2~8g/kg组配改良剂LS能使土壤中Pb、Cd、Cu和Zn的TCLP提取态含量分别降低25.7%~52.2%、12.7%~25.7%、6.4%~17.2%和8.6%~23.4%,施用2~8g/kg HZ使土壤中Pb、Cd、Cu和Zn的TCLP提取态含量分别降低57.6%~80.1%、7.0%~40.9%、2.3%~22.7%和4.5%~33.2%.两种组配改良剂能显著降低土壤中Pb、Cd、Cu和Zn的生物有效性,抑制水稻植株对Pb和Cd的吸收,土壤Pb、Cd和Cu的TCLP提取态含量与水稻根系和糙米中Pb、Cd和Cu的含量之间存在显著或极显著的正相关关系,TCLP提取态含量能较好的表示重金属在土壤中的生物有效性.  相似文献   
156.
本文从大体积混凝土自身独有的特点出发,探讨了对其进行表面保护的原因,并分别从自然养护和养护剂养护两个方面详述了养护的具体措施、机理、优缺点,同时结合上述方法的实际操作性和经济性对这些方法进行比较,做出了综合性评价。  相似文献   
157.
生物质锅炉与燃煤锅炉颗粒物排放特征比较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选择2台设计结构不同的生物质锅炉(BB1、BB2),针对木质和秸秆2种生物质燃料开展烟尘、PM10和PM2.5排放特征的研究,并与燃煤锅炉进行比较. 结果表明:2台生物质锅炉的大气污染物排放质量浓度都未达到北京市DB 11/139—2007《锅炉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的要求;2台生物质锅炉颗粒物的排放因子存在差别,燃烧木质成型燃料时,BB1和BB2生物质锅炉除尘器后的烟尘排放因子分别为207.10和465.51mg/kg,PM10排放因子分别为75.18和149.61mg/kg, PM2.5排放因子分别为58.48和106.86mg/kg;燃烧秸秆成型燃料时,BB1和BB2生物质锅炉除尘器后的烟尘排放因子分别为142.86和1200.86mg/kg,PM10排放因子分别为63.63和102.01mg/kg,PM2.5的排放因子分别为50.90和76.51mg/kg. 与热功率相近的燃煤锅炉比较,2台生物质锅炉除尘器前的PM10平均排放因子低30.41%,PM2.5平均排放因子却高36.84%,即PM2.5在生物质锅炉烟尘中所占比例更高. 尽管利用可再生能源的生物质锅炉具有很好的发展前景,但目前该类锅炉仍存在污染物排放不达标的现象,因此,需要提高热能利用效率和除尘效率,以减少污染.   相似文献   
158.
营养物缺乏引起的丝状污泥膨胀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营养物的比例以及含量是污泥膨胀能否形成的重要因素.各种微量元素在微生物生长过程需要的量非常之少,但作为其生长中一种必不可少的营养物质,占据了与碳、氯、磷、氧等同样的地位.若底物中缺少这些营养物质,会抑制或终止许多生物化学反应,降低营养敏感型微生物的活性和底物降解能力,改变微生物类群和数量.使低营养型微生物,如某些丝状菌得以过量增殖,出现污泥膨胀问题.  相似文献   
159.
鉴于我国本地化源谱(源成分谱)数量不足的现状,采用稀释通道系统对燃煤源和工业过程源进行采样,建立了4类燃煤锅炉(链条炉、流化床、往复炉和煤粉炉)和6类工业过程源(炼铁、铝焙烧、铝煅烧、砖瓦炉、水泥窑头和窑尾)的PM2.5成分谱,并对源谱特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① 不同源谱组分特征差异明显.水泥窑炉排放的PM2.5中,w(Ca)、w(Si)、w(OC)、w(SO42-)较高,分别为8.51%~14.18%、5.69%~11.80%、3.47%~15.56%、8.67%~16.85%;燃煤锅炉中Al(4.50%~8.67%,质量分数,余同)、OC(6.44%~15.33%)、SO42-(9.85%~22.87%)组分贡献较大;炼铁和铝冶炼工艺源谱中主导化学组分分别为Fe(8.57%~9.88%)和Al(11.81%~16.58%);砖瓦炉颗粒物源谱中主要组分为SO42-、NH4+、Si等.② 不同污染源PM2.5成分谱的分歧系数结果显示,流化床和煤粉炉、水泥窑头和窑尾源谱较为相似,其分歧系数分别为0.26和0.28,其余源谱间均存在一定差异.进一步计算组分差异权重(R/U)发现,往复炉源谱中组分Zn、Sn与其他3类锅炉有明显不同.流化床/煤粉炉源谱中的Si、Ni,窑头/窑尾源谱中的K、Mn、OC组分差异显著,可以作为区分相似源谱的标识组分.与其他研究建立的源谱相比,燃煤源谱中w(EC)和w(SO42-)偏高.钢铁源谱中w(EC)和w(NH4+)较其他地区偏高,w(Pb)偏低;工业过程源谱中,w(Cl-)较SPECIATE相关源谱偏低,而w(Ⅴ)和w(Cr)偏高.鉴于颗粒物源谱受到不同燃料种类、燃烧方式和烟气控制设施等影响而存在差异,源谱的准确性和代表性还需进一步测试和验证.   相似文献   
160.
活性炭表面改性和苯吸附性能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提高活性炭的吸附性能,用N2和NH3对四种不同活性炭进行表面改性。对改性前后的活性炭分别进行了苯吸附实验、碘值和亚甲基兰值表征以及贝姆滴定实验后,结果发现:表面还原改性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活性炭的孔结构发育,可以提高活性炭的吸附性能,增加了活性炭表面的碱性官能团的含量;四种活性炭中的羧基含量都比较高,改性后羧基含量大幅下降;表面改性对煤质活性炭的苯吸附值变化不大,但对木质活性炭的防护性能提高明显,NH3改性比N2改性更能提高活性炭对苯的吸附性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