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7篇
  免费   6篇
  国内免费   21篇
安全科学   21篇
废物处理   4篇
环保管理   11篇
综合类   36篇
基础理论   6篇
污染及防治   12篇
评价与监测   6篇
社会与环境   2篇
灾害及防治   6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7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8篇
  2014年   16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8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1篇
  2001年   2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研究土壤水分、生物多样性的空间变异性是认识陆地生态系统对降水变化的响应特征及适应机制的有效途径。论文利用黄土高原自东南向西北的天然降水梯度,采用样带研究方法对47个草地0~3 m土壤水分和物种多样性进行测定,系统分析了草地土壤水分和植物物种多样性在降水梯度上(250~550 mm)的空间分异及二者之间的权衡关系。结果表明:降水自东南向西北递减是控制黄土高原草地0~3 m土壤水分和物种多样性空间异质性的关键因素。随降雨减少,土壤水分呈线性递减趋势,其中浅层土壤水分(0~1 m)与年降水量相关系数最大。物种丰富度指数和物种多样性指数随降水减少呈显著的线性递减趋势,物种均匀度指数在降水梯度上没有明显变化。370 mm年均降水量是物种多样性和土壤水分权衡关系的转折点,转折点以上二者存在协同关系,即土壤水分和物种多样性沿降水梯度以相同速率变化。370 mm年均降水量以下,物种多样性和土壤水分的权衡增大,意味着维持物种多样性以消耗土壤水分为代价。  相似文献   
12.
针对电力建设工程中对危险源动态风险研究不足和混淆重大危险源概念导致的危险源难于分级管理与控制的问题,通过分析相关法律、规范等界定了电力建设工程施工作业场所重大危险源的概念,引入了危险源动态风险系数的概念,从系统安全的角度确定了动态风险系数的19个影响因素,基于此改进了LEC评价法,并划分了施工作业场所重大危险源级别。最后,结合工程实例说明了工程施工作业场所重大危险源定义和动态风险系数引入的必要性,测算了危险源实际风险度,并根据实际风险的划分结果建立了“3+2+1”危险源控制模式,实现了对作业场所重大危险源的有效控制。  相似文献   
13.
UV/O_3对亚硝基二甲胺降解产物的控制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对CUV/O3和UV/H2O2 2种高级氧化工艺降解水中亚硝基二甲胺(NDMA)和控制二甲胺(DMA)生成的能力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UV/H202能够有效降解NDMA,但不能控制NDMA降解产物DMA的生成;UV/O3高级氧化技术不仅能够有效地去除NDMA,同时对DMA的生成量也有很好的控制作用.进一步考察了不同臭氧浓度、溶液pH值以及NDMA初始浓度对UV/O3工艺控制DMA生成量的影响.结果表明,臭氧浓度对UV/O3控制DMA的生成有一定的影响,DMA的生成量随着臭氧浓度的增大而减小,臭氧浓度为6.64 mg·L-1时,降解7.7 mg·L-1 NDMA生成DMA的量为O.98 mg·L-1.溶液pH值对UV/03控制DMA的影响较大,酸性和中性pH条件下,DMA的生成量随着pH的增大略有增加;碱性pH条件下,DMA的生成量明显减小,pH;11.0时降解初始浓度为7.7 mg·L-1的NDMA,DMA的生成量仅为0.3 mg·L-1.NDMA的初始浓度对UV/03控制DMA的生成也有影响,NDMA初始浓度较小时,UV/O3对DMA生成的控制更为明显.  相似文献   
14.
黄土丘陵沟壑区典型植物耐旱生理及抗旱性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实地采样获取黄土高原丘陵区柠条、侧柏、油松、山杏和山毛桃5种常见植物类型的4个耐旱指标(丙二醛含量、叶绿素含量、谷胱甘肽含量、束缚水/自由水含量比值)和2个抗旱指标(脯氨酸含量、可溶性糖含量)数据,采用模糊数学隶属函数法和灰色关联分析法评价不同植物的抗旱能力和不同指标的指示效果.结果表明,不同树种的上述6个生理指标对干旱条件的响应存在显著差异,但基于单个指标获得的树种抗旱能力排序结果不完全一致,说明单个指标无法全面描述树种的抗旱能力,对5个树种抗旱能力大小的综合评价结果为柠条>侧柏>油松>山杏>山毛桃.耐旱指标叶绿素含量、束缚水/自由水含量比值、谷胱甘肽含量和抗旱指标脯氨酸含量与抗旱隶属度的关联度值均>0.60,可用以指示植物的抗旱能力,其中,以脯氨酸含量的指示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15.
冯国红  白天添  胡智  杨磊 《化工环保》2012,40(3):232-238
热水解可以改善污泥的生物降解性能和脱水性能,提高后续厌氧消化系统中有机物的去除率。本文阐述了热水解对污泥物理特性主要包括流变特性和脱水行为的影响;分析了热水解对污泥中氨氮浓度及对厌氧消化的作用;同时介绍了热水解技术对整个污泥处理系统能量需求的影响。指出:热水解改善了污泥的厌氧消化性能,提高了沼气等再生资源的产量,且厌氧消化产生的沼气量与热水解技术所需的能量基本平衡。  相似文献   
16.
为了研究土体含易溶盐特征和其指示意义,采集测试土样3 246件和水样78件。研究表明:浅表部土体含盐量具有与海岸线平行的分布规律,愈靠近海岸,土体的含盐量愈高。土体盐分来源主要包括4个方面,土体在沉积时的海水浸渍,沉积物源本身的含盐特征,浅表层土体的现代积盐,人类活动的影响。其中海水浸渍是土体含盐量增高的最主要原因,通过Na-Cl交换过程,分析了水土盐分之间的转化机理。采用比例系数法分析沉积物源的含盐特征。建立了TDS和成井层位土体易溶盐含量的多个线性回归预测模型,其中以土中Cl-和TDS的回归效果最为显著,这与Cl-为稳定的常量元素和其不易被土体吸附有关。采用HYRD1井验证了回归预测模型,准确度达到了96%。以HYRD1为例,结合滨海相沉积土层的特点,阐述了土体含盐特征在多重地层划分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通过硫酸盐生化代谢过程中涉硫组分(SO_4~(2-)、SO_3~(2-)、H_2S、S~(2-)、S_2O_3~(2-)、微生物含硫)等代谢特性模式研究,揭示了代谢过程中的主要限速步骤及过程代谢产物演替规律。SRB还原过程中限速步骤主要为亚硫酸根转化为硫化氢的过程,利用氮气吹脱硫化氢后,反应终点时各涉硫组分占总硫的51.38%,硫离子的量增加了2.09倍,硫酸根的去除率从83.5%提高到91.24%,亚硫酸根浓度呈现出降低的趋势;pH明显上升,并最终达到8.31,而无吹脱硫化氢的反应器最终pH为6.87。反应器中脱硫弧菌为优势菌,硫化氢被吹脱后,微生物在目、科、属水平上优势菌得到提高,硫化氢的存在抑制了优势菌的增殖。  相似文献   
18.
介绍了利用油和水的密度及透光性差异,通过自动控制的可嫁接设备,可以安装在各类船只上来分离油污,以实现及时处理海上漏油事故,操作简易,对船只的航行没有任何影响。  相似文献   
19.
风能作为一种清洁无污染的可再生能源,已经被广泛运用到电力事业的发展中来。近年来,新疆的风力发电发展迅速,风电场建设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对土壤及植被造成一定的破坏,人为地加剧了水土流失。概述了风电项目水土流失特点,以新疆华电小草湖风电场工程为例,结合项目区具体特点,分区设置防治措施。通过工程措施、植物措施与临时措施的有机结合,有效地防止水土流失。  相似文献   
20.
将磷钨酸、甲醛气体负载于介孔分子筛SBA-15中制备脱氮吸附剂,其中SBA-15、磷钨酸、甲醛的质量比为10∶7∶3.以喹啉、吲哚和咔唑为目标氮化物,二甲苯及二甲苯和十二烷的混合液为溶剂配制模拟含氮油,考察了反应温度、氮化物类型对脱氮反应速率的影响以及磷钨酸、甲醛的脱氮机制.结果表明,磷钨酸可以有效脱除碱性氮化物和低浓度非碱性氮化物,甲醛能强化吸附剂对非碱性氮化物的选择性.在70℃、脱氮吸附剂与高浓度模拟含氮油质量比为2.0∶30.0的条件下,模拟含氮油中的氮化物在90 min内可以被深度脱除.磷钨酸对碱性氮化物的脱除机制为磷钨酸和碱性氮化物间的配合作用和酸碱反应,磷钨酸对非碱性氮化物的脱除机制为氮化物和甲醛在酸催化下缩合反应生成聚合物.反应吸附剂再生回用后的脱氮能力随氮化物碱性的增强而减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