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53篇
  免费   78篇
  国内免费   147篇
安全科学   79篇
废物处理   22篇
环保管理   49篇
综合类   407篇
基础理论   82篇
污染及防治   67篇
评价与监测   32篇
社会与环境   18篇
灾害及防治   22篇
  2024年   8篇
  2023年   17篇
  2022年   39篇
  2021年   22篇
  2020年   25篇
  2019年   44篇
  2018年   42篇
  2017年   30篇
  2016年   27篇
  2015年   27篇
  2014年   53篇
  2013年   35篇
  2012年   35篇
  2011年   40篇
  2010年   28篇
  2009年   23篇
  2008年   23篇
  2007年   24篇
  2006年   29篇
  2005年   14篇
  2004年   24篇
  2003年   15篇
  2002年   12篇
  2001年   10篇
  2000年   19篇
  1999年   25篇
  1998年   6篇
  1997年   12篇
  1996年   11篇
  1995年   5篇
  1994年   10篇
  1993年   6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6篇
  1990年   9篇
  1989年   4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6篇
  1986年   1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2篇
  1981年   1篇
  197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7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8 毫秒
761.
微生物脱氮是水体氮素去除最常用的有效方式,具有高效、经济和二次污染小等特点.好氧反硝化细菌的发现是微生物脱氮技术的重要里程碑,为新型生物脱氮领域的研发提供了新出路.当前,探究好氧反硝化细菌的脱氮特性及各环境因子(如碳源种类、C/N、温度、pH、DO、盐度、重金属含量等)在好氧条件下对反硝化过程的影响已成为污染水体氮素逸出的研究热点.通过总结好氧反硝化细菌的脱氮机制、筛选来源和种类、鉴定、脱氮特性与环境影响因素及其在实际含氮污染水体中的应用,结果表明,好氧反硝化细菌种类丰富、存在环境广泛,脱氮效率一般在50%以上;目前,好氧反硝化细菌脱氮机理的研究主要停留在氮的转化方面,对其中心碳的代谢研究以及碳氮比对反应机理的具体影响尚未明确,需要进一步探究;有关好氧反硝化细菌的脱氮特性研究尚处于实验室小试或中试阶段.建议进一步筛选高效菌群,进行碳氮代谢途径研究,优化好氧反硝化细菌固定化技术,并将其应用于实际工程中,减少水体中的氮素污染,对于实现高效、经济的脱氮具有重要社会价值.   相似文献   
762.
阴方芳  刘文如  王建芳  吴鹏  沈耀良 《环境科学》2014,35(11):4230-4236
在连续全混反应器(CSTR)中接种SBR培养成熟的亚硝化颗粒污泥,考察反应器构型对亚硝化颗粒污泥生长和运行的影响特性.结果表明,反应器构型和进水模式变化初期部分颗粒污泥解体,污泥平均沉速下降;但随着反应器的进一步运行,CSTR中实现了亚硝化絮体污泥的快速颗粒化过程;整个研究过程中,虽颗粒粒径分布存较大变化,如粒径>2.5 mm颗粒的减少和粒径<0.3 mm颗粒的增加,但颗粒态污泥始终是CSTR中占优势的污泥形态.另外,研究表明反应器构型和进水模式的改变对出水中亚硝酸盐累积率(保持在85%左右)无显著影响,并且新生的小粒径颗粒污泥比大粒径颗粒具有更高的比反应活性,此CSTR中污泥的平均活性亦高于接种污泥平均活性.  相似文献   
763.
水中痕量个人护理品(PCPs)的检测方法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采用固相萃取技术对样品进行预处理,建立了优化的合成麝香类化合物的GC-MS分析方法.本方法的分析灵敏度高,可对4种合成麝香类化合物同时分析测定,其最低检测限(LOD)在20-125ng·l-1.该方法对替代物的平均回收率是96.4±8.7%,相对标准偏差(RSD)为9.1%.  相似文献   
764.
溴、碘离子吸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吸附法是从盐湖卤水等溴、碘含量较低的溶液中直接分离溴、碘离子的适用方法,也是去除饮用水中过高含量的溴和碘,以及去除水中放射性碘离子的有效方法.本文简要介绍了溴、碘的用途、制备方法及吸附分离溴、碘离子的实际意义,系统评述了单质银、银复合、氧化银复合、氯化银复合、有机胺复合、层状双氢氧化物等吸附剂对溶液中溴或碘离子的吸附.研究省去氧化步骤,直接从溶液中吸附回收溴、碘离子的工艺路线,对环保及溴、碘的开发利用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65.
含莠去津和乙草胺河水灌溉对苗期水稻危害的研究   总被引:20,自引:0,他引:20  
本文以1988、1992年和1993年河河流域张家口市部分水稻田污染受害事故为背景,通过事故现场调查资料分析、洋河水质监测,宣化区污染源调查,水稻的药害暴露实验和模型计算,研究含有除草剂莠去津和乙草胺的河水灌溉对苗期水稻的危害。结果显示,水中莠去津和乙草胺对水稻苗斯 安全灌溉浓度分别为0.01mg/L和0.05mg/;河水中莠去津对水稻的致死浓度是0.1mg/L;pH、NH3-N和表面活性剂对这  相似文献   
766.
磷酸钙沉淀法同步去除污泥水中磷和腐殖质的优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以含有腐殖质(HS)的含磷污水为处理对象,开展了磷酸钙结晶同步去除磷和HS的优化研究.通过响应面法考察了HS浓度、p H和Ca/P摩尔比(Ca/P)对正磷和HS去除效果的单独和联合效应,利用X射线衍射表征固体产物.结果表明,磷酸钙结晶法可同步去除磷和HS,HS的存在降低了除磷效率.p H对磷去除率有显著性影响,而Ca/P和HS浓度对HS去除率有显著性影响.三因素联合效应中Ca/P和HS浓度联合效应对HS去除率有显著性影响.提高反应p H有助于减小HS对磷酸钙除磷的影响,固体产物结晶度增强,但固体纯度降低.  相似文献   
767.
ABR+复合人工湿地处理农村生活污水中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ABR+复合人工湿地组合工艺对农村分散型生活污水进行中试研究。试验期间进水pH和温度的范围分别为:6.5~8.5,14.0~23.5℃。结果表明:ABR在HRT为10 h,COD容积负荷为0.52 kg/(m3.d)(复合人工湿地面积负荷为0.018 kg/(m2.d))的条件下,系统对COD、NH3-N、TN、TP和浊度的平均去除率分别为:78%、64%、60%、63%和80%;出水平均质量浓度分别为:47,7.13,13.31,0.67 mg/L,浊度为10 NTU;系统运行24 d后,ABR反应器中观察到厌氧颗粒污泥。  相似文献   
768.
环境监测用多参数光纤化学传感技术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发光二极管、光导纤维和硅光电二级管检测器研制成可供环境水pH值和大气中SO2、NH3检测的光纤多参数传感系统.仪器对pH值的响应可低达001pH,对水中NH4+的检测限为2×10-6mol/L,SO32-的检测限为2×10-4mol/L;仪器体积小,可用电池供电、便于野外监测,检测准确、稳定,成本低廉.  相似文献   
769.
郝瑞军  魏伟  刘春芳  颉斌斌  杜海波 《环境科学》2022,43(11):5305-5314
近年来全球多地遭遇极端天气,给人类社会的生产生活带来极大影响,共同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已成为国际共识,在此背景下如何通过科学方法摸清二氧化碳排放情况成为响应国家"双碳"战略的重要工作.通过省级尺度的碳排放统计数据,综合夜间灯光数据和人口数据,将碳排放量分配到栅格尺度,并对中国2000、2005、2010、2015和2018年碳排放的时空格局、演变特征及碳排放与经济增长的关联性进行综合分析.结果表明:①从2000~2018年,中国的CO2排放总量持续增长,但增长速率呈现放缓的趋势,碳排放年均增长速率由2000~2010年的9.9%下降至2010~2018年的7.4%.从空间分布来看,无碳排放地区主要分布在西北无人区及东北的林区和山区,低碳排放主要分布在广大的中小城镇地区,高碳排放则集中分布于华北、华中、东部沿海以及西部的省会城市及城市群附近;②碳排放在地级市尺度上存在高值聚集或低值聚集现象,且该聚集现象整体趋于稳定,在2005年之后有所加强;低低集聚区主要分布在西部的连片地区和海南岛,且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低低集聚区开始破碎,规模减小;高高集聚区主要分布在京津冀城市群、太原城市群、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和珠江三角洲城市群地区且规模在逐步加强巩固;高低、低高集聚区则主要出现在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差异较大的邻近城市;③中国大部分地区的碳排放量相对稳定,碳排放发生较大变化的地区主要分布在省会城市和重点城市的外围地区,即存在中心城区碳排放无变化,外围区域碳排放变化的圈层结构;④在2000~2018年中国城市发展进程中,整体上遵循一个由"低排放-低收入"转向"高排放-低收入"再转向"高排放-高收入"最终转向"低排放-高收入"的发展规律.从整体来看,中国碳排放的增速在放缓,在实行"双碳"战略的大背景下,各地区由于不同的社会经济发展情况和能源需求情况所面临的碳减排任务与压力也不尽相同,因而应分地区和分行业实施差异化的碳减排政策.  相似文献   
770.
黄河三角洲湿地水域底栖动物群落结构及其时空差异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2009年5月、8月和11月调查了黄河三角洲河流、水库、养殖池塘等水域14个采样点的大型底栖动物群落多样性及其时空差异,并用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对环境进行了评价。共采集底栖动物35种,隶属4门8纲25科31属,其中环节动物11种、软体动物7种、节肢动物16种和脊索动物1种;物种数均较少,3/4次少于3种,且近1/3次未采集到底栖动物,优势种及物种数均随季节波动而变化;栖息密度为0~22 000个/m2,平均为1 111个/m2;生物量为0~146 g/m2,平均为12.30 g/m2。结果表明,Shannon-Wiener指数均较低,仅9号站在8月>3(3.15),2/42次为2~3、8/42次为1~2、14/42次为0~1、5/42为0,且12/42次未采集到底栖动物,表明黄河三角洲湿地水域底栖动物群落比较脆弱,水质均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