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篇
  免费   0篇
环保管理   11篇
综合类   1篇
社会与环境   6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2篇
  200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40 毫秒
11.
法律法规是湿地保护管理制度的基础。我国尚无湿地保护专门性法律,但是针对湿地中的多个要素已经制定了相关法律法规,这些法律法规能否满足湿地保护的需要是湿地保护立法中的关键问题。本文针对湿地保护的法律需求,系统分析了现行法律法规的满足情况和空缺情况,并提出湿地保护立法的建议。分析结果表明:在13个方面的法律需求中,现行法律满足程度为“基本满足”的有3个方面,即湿地野生动物保护管理、湿地野生植物保护管理、外来物种管理;满足程度为“部分满足”的有4个方面,即湿地土地资源管理、湿地水资源管理、湿地水污染管理、湿地渔业资源管理;而满足程度为“难以满足”的有6个方面,即湿地范围界定、湿地保护目标与规划、湿地保护生态补偿、湿地修复、基础管理、体制机制。最后建议我国湿地保护立法应基于政府视角而非仅仅部门视角,对于不同满足程度的方面采取不同的立法策略,并重点构建保护管理体制机制。  相似文献   
12.
森林参与式经营在林农林业生产中起着重要的作用。针对当前公众参与政策制定不足的现状,通过对案例点开展参与式森林经营管理培训实践的分析,认识到森林参与式培训对林农经营森林资源的意义和作用,了解并发现林农对现行森林资源管理政策的需求以及当前政策中存在的问题。研究表明,森林参与式培训效果作用明显,资源管理政策缺乏有效的公众参与,导致政策设定有失合理。提出对策建议,以期对参与式森林经营管理培训的推广提供一定的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3.
应对气候变化的林业行动及其对就业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前,气候变化、可持续发展和就业问题备受世人瞩目。本文首先概述了气候变化、森林、林业与就业的相关关系;阐述了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主要林业行动框架,归纳出林业碳增汇、碳贮存和碳替代是林业应对气候变化的三种主要方式;并介绍了中国积极实施天然林保护工程、退耕还林等林业重点工程,大力发展碳汇林业和能源林业的具体实践;进而定性分析了中国林业重点行动对就业的正负面影响,并以广西碳汇试点项目为例加以佐证,最后阐明了中国林业发展及就业的潜力。研究结果表明,林业通过碳增汇、碳贮存和碳替代三种主要途径和系列行动,为减缓和适应全球气候变化做出了积极的贡献;应对气候变化的造林绿化等一系列林业行动对就业产生了积极的影响;此外,我国未来林业用地开发利用潜力、物种资源利用潜力和林业产业开发潜力巨大,由此创造的就业潜力也十分可观。因此,在当前全球气候变暖和经济衰退的双重压力下,加大林业领域投资,大力增加森林碳汇,并促进林业绿色就业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相似文献   
14.
秦岭自然保护区群生态效益计量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秦岭自然保护区群在我国生物多样性保护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本研究在界定秦岭自然保护区群的概念及分析其内涵的基础上,综合运用专家咨询法及文献参考方法,建立了秦岭自然保护区群生态效益计量指标体系,利用市场价值法、等效替代法以及机会成本法等方法,对秦岭自然保护区群保护生物多样性产生的生态效益进行了经济计量及分析.结果表明:秦岭自然保护区群在保护生物多样性方面产生了巨大的生态效益,总生态效益约88.16亿元/a,其中涵养水源效益为31.77亿元;水土保持效益为17.85亿元;固碳制氧效益为3.41亿元;净化环境效益为7.56亿元;调节区域气候效益为5.32亿元;生物多样性保护效益为22.25亿元.本研究计量指标及计量方法为秦岭自然保护区群基层工作人员及类似保护区群生态效益计量及评价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林产品绿色政府采购是世界森林保护领域的新兴议题,有其独特的理论机理,是政府环境管理职能在公共财政支出上的体现,旨在通过控制终端市场需求市场达到引导供应商经营取向的目的。发达国家实施的林产品绿色政府采购已对社会经济实体产生了影响,但客观上也成为新型的贸易壁垒。  相似文献   
16.
参与生态旅游经营已成为保护区周边社区家庭重要的生计,生态旅游经营收入是社区家庭重要的收入来源。本文基于中国7省40个保护区周边社区农户调查数据,研究了家庭参与生态旅游经营对人均纯收入以及人均非农收入的影响,以期能为生态旅游经营的家庭收入效应提供新证据,为缓解保护与发展的矛盾、健全生物多样性保护制度、完善生态旅游发展政策提供实证支撑。研究结果表明:1倾向得分匹配法消除了家庭选择性偏差后,估计出参与生态旅游经营对家庭人均纯收入的收入效应为20%左右,而对人均非农收入的收入效应为47%左右。使用多元线性回归高估了生态旅游经营对家庭人均纯收入的影响,大致高估了8%左右,使用Heckman模型也高估了生态旅游对家庭人均非农收入的影响,大致高估了17%左右。2户主性别、受教育程度、是否为村干部、身体状况、家庭负担比以及耕地面积对农户家庭参与生态旅游经营行为产生显著影响。3结合当前的生态扶贫政策背景,政府以及社会可能高估了生态旅游经营对周边社区家庭收入的影响,追求立竿见影的扶贫效果往往在短期内会获得一定的收效,但是缺乏长期驱动力,最终导致治标不治本的扶贫。因此,政府要合理规划地方生态旅游产业发展,创建一个更有利于社区参与的生态旅游开发模式。一方面,让周边社区家庭参与到生态旅游经营的管理和决策工作中,在生态旅游管理中拥有自主权和决定权;另一方面,建立生态旅游参与的外部约束机制,保障周边社区的利益。  相似文献   
17.
中国自然保护区土地权属管理现状及发展趋势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在我国,土地利用方式的转变也已成为影响生物多样性保护的主要因素,与土地权属有关的冲突是自然保护区与周边社区冲突的最主要原因.我国大量的自然保护区是在一种"抢救式"的模式下建立起来的,限制土地利用对于我国自然保护区发展和生物多样性保护起到了重要作用.但以往那种以无偿或低偿方式获得集体土地建立自然保护区的模式,已经不适应我国社会经济形势的发展.如何对自然保护区的土地(特别是集体土地)进行有效管理,已经成为自然保护区管理的重要内容,也是影响自然保护区管理有效性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8.
我国山区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山区的发展在我国国民经济发展中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归纳并阐述了山区开发的内涵,分析总结了国内外山区综合开发的历程与实践经验.在总结国内外诸多学者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结合目前我国山区综合开发的具体情况,提出了我国山区综合开发的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