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0篇
  免费   14篇
  国内免费   128篇
安全科学   4篇
废物处理   1篇
环保管理   1篇
综合类   123篇
基础理论   18篇
污染及防治   50篇
评价与监测   1篇
社会与环境   1篇
灾害及防治   3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10篇
  2021年   9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8篇
  2018年   8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10篇
  2014年   9篇
  2013年   10篇
  2012年   16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10篇
  2008年   12篇
  2007年   19篇
  2006年   15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7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0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71.
典型南方水源溶解性有机物分子量分布变化及去除特性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用超滤膜法对以东江为水源的深圳水库水体溶解性有机物(DOM)进行物理分级表征,研究了2005年3~9月原水中DOM分子量分布的连续变化特性,以及各分子量范围的DOM组分与消毒副产物三卤甲烷生成势(THMFP)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在此原水DOM中,相对分子量小于1000的有机物所占比例最高(平均值为41.15%(以DOC计)),这说明东江原水中DOM主要以小分子量有机物为主,此分子量范围有机物所产生的THMFP在原水中所占比例均值为32.23%水处理研究表明,常规工艺和深度处理工艺对其DOC和THMFP的去除率均不高.对原水总DOC的贡献占第二位的是分子量在104~3×104之间的有机物(均值为24.07%),其对总THMFP的贡献率为29.09%,常规工艺对此分子量范围有机物去除效果很好.  相似文献   
172.
概述了水处理絮体性状(包括絮体粒度、分形维数及表观强度)在线图像检测系统的开发,结合实验室条件下的混凝实验考查了该实时图像检测系统的应用情况.结果表明,利用该图像检测系统获取的数据符合一般混凝实验的结果,且对混凝慢速搅拌时间、原水浊度及混凝剂投加量有不同程度的敏感性.在进一步研究的基础上,该图像检测系统可在水处理混凝过程的自动控制中加以应用.  相似文献   
173.
A2/O污水处理工艺化学强化除磷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北京某污水处理厂采用A2/O生物除磷工艺,其除磷效果远没有达到我国《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GB18918-2002)一级标准磷酸盐(P计)≤1.0 mg/L的要求。通过投加混凝剂的化学沉淀法强化对磷的去除,明显提高了该工艺的除磷效果,可以使其出水总磷满足排放标准的要求,加药点位置选择在初沉池出水口。此外,曝气池中各反应单元的溶解氧基本满足设计要求,并且确定了内回流比为200%,外回流比的调控范围为40%~60%。研究表明,新型聚合铝铁对总磷的去除率远大于三氯化铁,当投药量为55 mg/L时,二沉池出水总磷稳定在0.8 mg/L左右。  相似文献   
174.
消毒剂和溶解氧对管网铁释放影响的中试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针对南水北调中线水源地丹江口水库水调入受水区城市后,可能引起管网铁腐蚀产物释放的问题,从北方某受水区城市的实际管网中挖取了原通地下水的3个地点的铸铁管道,在丹江口搭建了中试模拟系统,开展水源切换以及消毒剂和溶解氧对管网铁释放影响的中试研究。结果表明,实验管道管垢较薄且稳定性较差,在水源切换初期有"黄水"现象发生;增加进水硫酸根浓度,管网系统出水总铁浓度和浊度均有所增加;在0.3~3.6 mg/L的范围内改变进水自由氯浓度对实验系统铁释放的影响没有明显的规律;但进水氯胺浓度从1.3 mg/L增加到2.0 mg/L时,YS系统的铁释放有所升高;进水溶解氧浓度从8 mg/L增加到15 mg/L时,实验系统的铁释放都有明显的降低,但再增加到20 mg/L时,铁释放反而有所升高。  相似文献   
175.
水污染在线监测-预警-溯源体系在水环境污染事件的溯源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而指纹图谱技术与人工智能的有机结合是污染物解析中重要的一环。文章通过水质在线监测-预警体系的建设、指纹图谱库的构建、大数据分析与AI相结合的污染溯源体系的完善以完成对污染物进行分析和溯源。对上述体系的构建以及该领域的研究应用进展进行全面综述,并对现有技术方法的优缺点进行比较和分析。  相似文献   
176.
工业聚合铝的形态分析方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主要探讨了工业聚合铝 (PACl)的形态分析方法 ,即Al Ferron逐时络合比色法。重点研究了 2类Ferron比色液的稳定性及其对工业PACl形态分析的影响特征。  相似文献   
177.
典型南方水强化混凝有机物分级处理研究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采用强化常规工艺,对有效去除水体有机物,降低DBP前驱物进行了系统研究.通过烧杯试验和现场试验(中试和生产性试验)对强化混凝和使用PAM作助凝剂进行了对比;着重利用吸附树脂DAX-8的选择性吸附作用,测定了原水、沉后水的有机物分离分级组成状况.发现强化混凝和助凝强化对亲水性致UV254物质有较好地处理效果,去除率可达90%以上;现场条件下强化混凝对疏水碱性物和疏水酸性物有较好的处理能力,相应去除率分别为66%和35%;助凝强化对亲水性有机物效果较好,相应去除率为45%左右;但二者总体去除TOC效果相当.  相似文献   
178.
李政剑  石宝友  王东升 《环境科学》2013,34(11):4319-4324
以吸附去除微污染水中天然有机物(natural organic matter,NOM)为目标,考察了粉末活性炭(PAC)在10~100μm内的粒径变化对其吸附性能的影响,并探讨了PAC粒径变化对不同相对分子质量NOM组分的分级吸附特性.3种不同粒径的PAC由市售PAC经过研磨筛分获得,按照中值粒径(d50)从小到大依次为:PAC-1(19μm)、PAC-2(46μm)和PAC-3(76μm).吸附实验结果表明,无论对模拟水样还是实际微污染水体中的NOM,随着PAC粒径的减小,PAC对NOM的吸附容量和吸附速率都显著提高.小粒径PAC吸附速率的增加一方面是由于粒径减小导致的有效吸附位点的增加,另一方面粒径减小也使得吸附质分子到达活性炭表面吸附位点的距离减小;而吸附容量的增加主要是由于粒径较小的PAC具有更大的外层比表面积和中孔孔容,有效减弱了相对分子质量大的NOM对活性炭的孔阻塞效应.此外,PAC粒径减小能显著增强其对天然水体中相对分子质量大于2 000的有机物组分的吸附,而对相对分子质量小于800的有机物组分的吸附影响相对较小.  相似文献   
179.
合成了表面负载金属钯的聚丙烯醛异烟酰腙树脂后,通过Q67发光菌的毒性暴露实验研究了该树脂材料对直接大红、直接天蓝和桃红等3种水溶性偶氮染料的催化降解效果及其在降解过程中对发光菌的生物毒性变化情况,并对降解结果进行了气相色谱-质谱(GC-MS)分析.实验结果表明:载钯树脂对直接大红、直接天蓝和桃红等偶氮染料具有良好的吸附...  相似文献   
180.
敌草隆在市售草木灰及生物质电厂灰上的吸附特性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对1种市售草木灰及3种生物质电厂灰的表面性质及化学组成进行表征,研究了它们对农药敌草隆的吸附等温线及吸附动力学特征.结果表明,无论市售生物质灰还是生物质燃料燃烧后的废灰,对敌草隆的吸附均为复杂的多反应过程,这与它们复杂的空洞结构和化学组成有关.BET表面积标化吸附量显示,微孔和中孔较多的电厂灰1和电厂灰3,单位表面积的体积饱和吸附量较高,表明表面积及孔径分布是影响吸附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有机碳含量标化吸附系数显示,饱和烷烃及芳香烃类非极性化合物含量较高的电厂灰的标化吸附系数均大于羧基等极性化合物含量较高的市售生物质灰,表明有机质含量及有机质的化学组成,尤其是非极性有机物的含量是影响疏水性有机化学品吸附容量的重要因素.以上结论暗示着生物质电厂灰在污染底质原位治理方面具有很大的应用潜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