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0篇
  免费   14篇
  国内免费   128篇
安全科学   4篇
废物处理   1篇
环保管理   1篇
综合类   123篇
基础理论   18篇
污染及防治   50篇
评价与监测   1篇
社会与环境   1篇
灾害及防治   3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10篇
  2021年   9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8篇
  2018年   8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10篇
  2014年   9篇
  2013年   10篇
  2012年   16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10篇
  2008年   12篇
  2007年   19篇
  2006年   15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7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0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2 毫秒
61.
混凝强化除磷的模拟实验研究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以模拟污水为研究对象,考察了不同絮凝剂(聚合氯化铝、三氯化铁及硫酸亚铁)对污水中磷的去除效果及其影响因素,并对氢氧化铁的吸附除磷规律,以及氢氧化铁与絮凝剂复配除磷的效果进行了探讨,提出了聚合氯化铝、三氯化铁及硫酸亚铁可行的投加量.  相似文献   
62.
阳离子型聚丙烯酰胺投加量对絮体性状特征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应用激光粒度仪、影像分析及沉降分析技术研究了阳离子型聚丙烯酰胺(PAM)对混凝过程絮体的粒度、强度及分形维数等微观特性及絮体沉降速率的影响.结果表明,絮体的粒度、强度及分形维数等微观特性与阳离子型PAM的投加量有关,存在一个PAM的最佳投加剂量.在此最佳投加剂量下,系统内絮体的粒度与强度最大、分形维数最小、絮体沉降速率最大.  相似文献   
63.
模拟扰动条件下太湖水体悬浮物的结构特性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设计了1个水体扰动模拟实验装置, 通过该装置中的光散射分析仪和图象采集、分析系统,能在线记录底泥受到不同强度扰动时水体中悬浮颗粒物的变化过程.利用该装置,研究了太湖梅梁湾3个采样点的底泥在受到不同强度扰动后,水体浊度变化规律和悬浮颗粒物结构特性.结果表明,底泥含水率及粒度分布对底泥受扰动后再悬浮的潜力有较大影响,含水率越高,再悬浮的潜力越大.随着扰动强度增大,水体的浊度相应增加,水体中悬浮颗粒物中值粒径也增大,分别从6.63, 5.79, 5.51 μm上升到12.49, 11.38, 13.33 μm.悬浮颗粒物图象分析表明,颗粒物在扰动中发生聚集、絮凝过程.颗粒物图象的形态学分析表明,悬浮颗粒物形状呈现分形现象,颗粒物的长短比在1.27~1.52之间,分形维数D2则在1.72~1.94之间.  相似文献   
64.
水体环境条件的改变直接影响铊在水体沉积物的吸附解吸行为,进而影响到铊在水环境中的迁移、转化途径.本实验采用北京市凉水河(L8)及其沿岸的藕田(L6)沉积物作为研究对象,研究了Tl(Ⅰ)在沉积物上的吸附特征及pH对其吸附过程的影响,并考察了以沉积物浸出液和背景电解质作为解吸体系时,Tl(Ⅰ)自沉积物上解吸的变化情况.研究结果表明:①两种沉积物对铊的吸附速度较快,初始的5 min内,沉积物对铊的吸附量达到最大吸附量的90% (L6)和80%(L8)以上,12h基本达到吸附平衡.②沉积物L6和L8对Tl(I)吸附量均随着初始浓度的升高而增大,但是L6的吸附量明显高于L8.两种沉积物对铊的吸附等温线用Freundlich方程和Langmuir方程拟合均得到较好的拟合结果,在分析吸附解吸机理时,Langmuir方程更能说明其物理化学意义.③pH对铊在沉积物上的吸附影响较大,随着体系pH的增大,吸附量逐渐增大.④沉积物浸出液的高效体积排阻色谱和三维荧光表征结果表明沉积物浸出液中主要以类蛋白和腐殖酸类物质为主,荧光强度集中在1100 ~1550之间.用沉积物浸出液代替背景电解质作为解吸体系时,解吸量增加了2.232 mg·kg-1(L6)和1.494 mg·kg-1(L8)(C0 =0.33 mg·L-1),铊更易从沉积物浸出液的环境下解吸下来,进入水体.  相似文献   
65.
随着中国对环境治理力度的不断加大,针对燃煤电厂、钢厂、水泥厂等的超低排放要求也日益严格规范。准确监测超低排放烟气中的各项污染物对污染控制设备运行和环境管理尤为重要。选取了适用于钢铁行业复杂烟气环境下的烟气分析仪,分别进行了实验室混合标气条件和某钢铁企业烟气条件下的烟气检测,并选取几种典型烟气分析仪进行比对分析。监测结果的趋势变化与在线监测结果具有较好的对应性,其绝对误差在可接受误差范围内。结果表明:高温红外分析仪具有较好的准确性和现场应用能力,能够满足检测需求。  相似文献   
66.
目的解决振动-噪声复合试验中的几个控制问题,提高再入飞行动力学环境地面模拟试验的准确性。方法对振动-噪声复合试验控制原理和载荷特征进行分析,并用试验的方法对振动-噪声复合试验实施过程中两种载荷的相互影响进行测定,用统计方法对影响程度进行评估。结果振动台运行噪声对噪声控制的结果基本无影响,噪声对振动控制结果的影响程度与控制点位置有关。噪声场中振动传感器的测量本底会明显升高,试验实施过程中应尽量将传感器安装在产品内部。结论振动-噪声复合试验中2种载荷对彼此控制的影响可能会对试验结果产生影响,但只要试验设计合理,这种影响可控制在可接受范围内。  相似文献   
67.
以华北地区某市政污泥堆肥厂为研究对象,开展市政污泥堆肥过程中恶臭气体(挥发性硫化物(VSC)和NH3)的释放规律研究。用苏玛罐、静态箱采集和气相色谱检测方法,测定了污泥堆肥厂VSC和NH3空间分布及堆肥过程中的释放规律。结果表明:堆肥过程中产生的典型恶臭物质为NH3、甲硫醚(DMS)和二甲二硫(DMDS)等,且在静态箱内20 min静置累积浓度排序为NH3>DMDS>DMS>CS2>MT>H2S。NH3平均累积浓度为2.62~119.64 mg/m3,VSC累积浓度比NH3低1~2个数量级。针对市政污泥堆肥过程中主要气态污染物的种类及含量的分析,为开展恶臭气体治理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68.
以nm-SiO2和μm-SiO2体系为研究对象,使用3种不同Al形态的混凝剂(AlCl3、Al13和Al30)进行混凝-超滤实验,考察不同pH值下SiO2去除率、出水余Al及混凝预处理对膜通量的影响,借助马尔文激光粒度仪、SEM、BET和AFM表征絮体性质及在超滤膜表面的分布和作用力.结果表明,nm-SiO2体系中SiO2去除率均低于μm-SiO2体系,在纳米颗粒物体系中投加混凝剂后膜通量从0.68分别提升至0.96(AlCl3)、0.86(Al13)和0.87(Al30),微米颗粒物体系中投加3种混凝剂后膜通量从0.79提升至0.80~0.84.微米级颗粒物是颗粒间的碰撞,纳米级颗粒物主要以团聚态的形式碰撞.低聚态铝(Ala)和颗粒物形成絮体的粒径均大于150μm,体系zeta电位为负与膜表面产生斥力;在中性条件下Al13与颗粒物形成絮体的强度因子远高于AlCl3和Al30,中聚态铝(Alb)将膜孔内部较小颗粒物堵塞形成的不可逆膜污染转移成膜孔表面的可逆膜污染;高聚态铝(Alc)具有较强吸附架桥和网捕卷扫能力,无定形、不规则的团聚态小颗粒在这一过程中形成较大絮体缓解膜污染.  相似文献   
69.
挥发性有机物(VOCs)和异味是生物发酵制药行业排放的主要污染物质,对人体健康和生态环境有潜在危害.目前,针对生物发酵制药行业VOCs和异味污染特征及防控技术的基础研究较少,有关制药企业VOCs和异味污染在监管和治理方面均缺乏充分的理论指导,甚至导致个别药企因环保措施治理不到位而只得搬迁的情况.本文以生物发酵制药行业作为研究对象,总结了不同生产流程、污水处理站和菌渣处理阶段VOCs和异味的污染特征,并在此基础上系统概述了应用于VOCs和异味末端治理技术的发展现状.因此,为更好地解决生物发酵制药行业VOCs和异味污染问题,未来应重点在以下4个方面开展工作:①优化生产工艺,实现污染物的源头削减;②开展针对发酵制药行业VOCs和异味的污染特征研究,建立快速、有效追溯VOCs和异味污染来源的方法;③针对VOCs和异味的污染特征,筛选高效和经济的治理技术;④推进生物发酵制药行业VOCs和异味排放标准和技术规程的制定和实施.  相似文献   
70.
浸入式超滤膜工艺稳定运行影响因素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韩宏大  王东升  顾平  吕晓龙 《环境科学》2008,29(10):2773-2776
以确定浸入式超滤膜工艺稳定运行工况为目标,进行了混凝.浸入式超滤膜工艺处理滦河原水的中试研究.采用横跨膜压差(TMP)做为表征膜稳定运行的工艺参数,考察了膜通量、制水周期、原水水质条件的改变对膜工艺的影响.结果表明,采用浸入式膜处理滦河水时,膜通量为53.3 L/(m2·h)且制水周期为30 min时膜工艺运行稳定,能较好控制膜污染;水温变化对膜工艺运行影响较大,低温期单个过滤周期TMP比高藻期增加了76%;EFM和化学清洗结合是一种有效地控制膜污染、强化稳定运行的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