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1篇
  免费   11篇
  国内免费   44篇
安全科学   19篇
环保管理   18篇
综合类   83篇
基础理论   10篇
污染及防治   11篇
评价与监测   1篇
社会与环境   8篇
灾害及防治   6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12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9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8篇
  2015年   11篇
  2014年   16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9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9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2篇
  1993年   1篇
  1991年   2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1篇
  1981年   2篇
  198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1.
隔震措施可以使上部结构在罕遇地震下处于弹性或轻微弹塑性状态,从而有效保护设防烈度下结构地震安全。但是,由于地震发生、强度和特性的不确定性,在设计基准期内结构也可能遭受极罕遇地震的作用,基于"大震不倒"设计的隔震结构在罕遇地震及极罕遇地震作用下隔震支座变形和结构整体抗倾覆安全以及实现抗极罕遇地震的能力和代价需要特别研究。本文通过弹塑性时程分析,比较三种不同高度的隔震结构层间位移角、叠层橡胶隔震支座位移及结构倾覆力矩,分析结构在极罕遇地震下隔震层(也即叠层橡胶支座)位移超限和整体倾覆的主要失效模式。结果表明:极罕遇地震下,基于"大震不倒"设计的隔震结构支座位移可能会超出限值,层间位移角和结构倾覆力矩通常可以满足要求。隔震支座尺寸适当增大、相应极限变形能力提高,能够控制极罕遇地震下结构隔震层变形破坏,但上部结构隔震效果有所下降;适当减小上部结构高宽比能够控制极罕遇地震下隔震结构、尤其高层隔震结构的整体倾覆破坏。因此,兼顾安全性和经济性,有效增大隔震支座极限位移、适当减小高层隔震结构高宽比,实现隔震建筑抗极罕遇地震能力,是付出代价不大、经济适用的一条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82.
常规的幕墙抗震设计,往往只考虑玻璃质量对幕墙整体的影响而忽略玻璃刚度,将玻璃结构转化为等效质量施加于幕墙支撑结构进行抗震分析。然而,当幕墙结构承受大震作用时,幕墙支撑结构已进入塑性状态,将产生较大变形,此时玻璃刚度将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幕墙整体刚度。尤其是对于复杂的超高层幕墙结构,玻璃刚度对幕墙整体刚度的影响具有一定的未知性,需要深入研究。针对这一问题,本文依托上海中心大厦幕墙结构,研究了考虑玻璃结构的幕墙大震下的弹塑性响应,并将其与未考虑玻璃结构的响应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玻璃结构对建筑主体结构影响较少,对幕墙结构层间位移角抑制明显,从而减少了支撑结构内力;对高楼层,加速度放大系数有一定抑制作用,但对低楼层,加速度放大系数抑制作用有限。  相似文献   
83.
聚丙烯酰胺降解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9,自引:2,他引:7  
聚丙烯酰胺(PAM)的降解一直是人们研究的重点。文章综述了PAM的主要降解方式,包括化学降解、热降解、机械降解和生物降解,分析了PAM各种降解的可行性及降解产物,并探讨了丙烯酰胺在环境中的降解情况,为以后PAM的扩大应用及其污染治理提供了充分的参考和依据。  相似文献   
84.
王建 《绿叶》2014,(3):14-18
正2014年10月,南水北调水进京将极大缓解北京严重缺水的局面。然而由于这项跨流域的调水工程系统庞大、结构复杂、不确定因素众多,所以通水后我们仍不能掉以轻心。洪水对总干渠的潜在威胁、断裂带对配套工程安全性的隐患、地下水保护的新问题、丰枯遭遇对调水量的影响、生物和生态安全,等等问题,需要我们全面考虑,制定好解决方案,从而真正发挥出南水北调工程的效益。  相似文献   
85.
甘肃省生态服务供需关系及影响因子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甘肃省为例分析,采用分区域生态服务供需评价矩阵,在生态系统服务供需关系研究基础上,基于地理探测器从自然因素和社会经济因素两个方面研究了生态系统服务供需指数的影响,揭示了供需格局的时空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在甘肃省中部和南部,生态系统供给与需求具有明显的空间分布错位,呈现出高供给-低需求和低供给-高需求的状态,供需服务高度不平衡区域主要集中在甘肃中部区域.甘肃省生态系统服务供给能力和供需指数之间权衡和协同关系并存,而生态系统服务需求强度和供需指数之间都为权衡关系.从地理探测结果看,年均降水量和植被类型对生态系统服务供给能力影响的解释力q值在50%以上,是导致空间分异的主要原因;而人口数量对生态系统服务需求强度影响的解释力最高,q值超过40%,对供需指数的影响中,社会经济因子中的人口数量和自然因子中的降水量解释力最高,q值超过35%.影响因子对生态系统服务供给能力(需求强度、供需指数)的影响是多种因子共同作用的结果,其影响均为非线性增强.  相似文献   
86.
原地生成宇宙成因核素(in situ terrestrial cosmogenic nuclide,TCN)暴露测年技术已被广泛应用于全球冰川地貌的年代测定中。继承性核素(inheritance,核素残留)作为影响TCN暴露测年的重要因素之一,一直以来受到许多学者的关注。然而,继承性核素对暴露测年结果有无影响、影响程度有多大还存在争论。梳理该方面的研究将有助于进一步了解继承性宇生核素对TCN暴露测年的影响,进而提高测年的精确性。基于此,整理了2009—2017年共计54篇全球关于第四纪冰川宇生核素继承性文献,简述继承性核素的产生背景和研究进展,重点探讨核素残留对TCN暴露测年的影响程度以及在实际应用中如何降低其对测年数据的影响。结果表明:继承性核素会导致冰碛物出现异常老化和分散的暴露年龄,可通过选取合适的地貌部位及多样化的抽样和多样品方法,也可尝试采集现代冰川冰碛物定量化研究继承性核素的影响。  相似文献   
87.
低C/N比条件下亚硝化颗粒污泥的培养及成因分析   总被引:7,自引:3,他引:4  
利用柱形SBR反应器,以自配低C/N比废水为基质,以普通活性污泥为种泥,通过逐步缩短沉降时间和提升进水负荷培养亚硝化颗粒污泥,并对该过程进行考察.结果表明:系统运行40 d后,获得成熟的亚硝化颗粒污泥,颗粒污泥颜色为黄色,平均沉降速率达60.8 m·h-1,其中粒径大于0.45 mm的约占总数的96%;出水中亚硝酸盐累积率稳定在75% ~ 80%,亚硝酸盐累积速率达0.6~0.8 kg·m-3·d-1;DO、温度和SRT都不是导致亚硝酸盐积累的关键因素,高浓度FA是造成本研究亚硝化成功实现的主要原因;颗粒污泥SBR的单周期反应过程可依次划分为COD迅速降解阶段、第一过渡阶段、氨氮去除优势阶段、第二过渡阶段和饥饿阶段5部分;另外,研究中还发现进水COD对颗粒污泥的形成和亚硝化过程的实现具有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88.
结合理论计算、反应机理模拟和实验,研究了惰性气体对H<,2>/O<,2>混合气体爆轰性能的影响机制.计算和实验结果基本吻合,N<,2>、H<,2>O、CO<,2>对H<,2>/O<,2>气体的阻尼能力依次增加.反应机理模拟结果表明,惰性气体的阻尼性能出现差异的原因是化学阻尼机制不同,不同的惰性气体与爆炸反应产物发生不同...  相似文献   
89.
环境因子对全自养脱氮颗粒污泥功能菌协同效应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以全自养脱氮颗粒污泥为研究对象,在采用MiSeq高通量测序技术探明其微生物菌群结构的基础上,通过单因子批次实验,系统考察了溶解氧(DO)浓度、反应温度(t)、初始氨氮(NH4+-N)浓度和溶液pH对好氧与厌氧氨氧化菌(AOB和AMX)之间协同作用的影响,以期为新工艺的运行调控提供理论参考.结果表明,以Nitrosomonas属(相对丰度32.9%)和Candidatus Kuenenia属(相对丰度9.8%)为代表的AOB和AMX在颗粒污泥中占据优势地位.当初始NH4+-N浓度为100 mg·L-1时,颗粒污泥的总氮比降解速率[q(TN)]在DO=2 mg·L-1时达到最大值(17.7±1.0)mg·(g·h)-1.过低或过高的DO浓度将分别导致亚硝化和厌氧氨氧化成为脱氮的限速步骤.依据反应自由能可知,AMX活性较AOB更易受到低温条件的抑制.当t<30℃时,系统中出现亚硝态氮累积现象,q(TN)值显著降低.在相同的供氧条件下,初始NH4+-N浓度低于100 mg·L-1不能充分发挥污泥中AMX的脱氮能力.但当初始NH4+-N浓度超过150 mg·L-1时,供氧不足和高游离氨又会导致q(TN)值的持续下降.此外,颗粒污泥中两类氨氧化菌在pH 7.0~8.5范围内都表现出了良好的协同作用.  相似文献   
90.
为研究食物水平对海月水母螅状体无性繁殖能力及转录水平调控的影响,本文对不同食物水平培养下(F1组:25个卤虫/组/2天;F2组:250个卤虫/组/2天;F3组:1000个卤虫/组/2天)海月水母螅状体进行转录组分析,筛选差异表达基因,研究差异基因的富集通路,探讨了海月水母繁殖策略的分子机制。结果表明,15 ℃下匍匐茎出芽生殖是海月水母最主要的无性繁殖方式。食物水平越高,螅状体产生的子代个体(螅状体及碟状体)数量越多。转录组分析结果显示,F1组与F2组相比共有331个基因的表达水平呈显著性差异;F3组与F2组相比共有168个基因呈显著性差异。差异基因主要富集到两条与细胞生长、增殖、分化等相关的信号通路,分别为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信号通路(mitogen-activated protein kinase, MAPK)和细胞周期信号通路(cell cycle)。随着食物水平升高,上述两条信号通路所涉及差异基因的表达对于海月水母无性繁殖均有促进作用。本研究结果有助于进一步认识海月水母无性繁殖的分子机制,为海月水母暴发的机理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