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6篇
安全科学   1篇
环保管理   1篇
综合类   10篇
基础理论   10篇
污染及防治   3篇
  2016年   1篇
  2011年   1篇
  2009年   2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2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2篇
  199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李荣  王晓栋  杨旭曙 《环境化学》2011,30(3):591-597
根据刚性雌激素受体模型的原位和交叉对接的情况,探讨了配体诱导的受体结构差异或晶体本身的缺陷,导致模拟产生偏差的原因;总结了受体结构和残基位置对模拟的影响,并由此提出部分柔性多重受体构象(PFMRC)对接体系,考虑受体的部分柔性以达到同时提高对接精度和速率的目的.  相似文献   
12.
淮河(江苏段)水体有机氯农药的污染水平   总被引:23,自引:1,他引:22  
分别采集淮河丰水期和枯水期次表层水样 ,并用气相色谱 电子捕集检测器分析其中1 6种有机氯农药 .水体中总HCHs含量介于 1 1 1— 7 5 5ng·l- 1 ,总DDTs含量介于 4 45—78 87ng·l- 1 .水体中DDT/(DDE DDD)比值较大 ,表明此类化合物环境滞留期较长 ;六六六的两种异构体α/γ比值接近 1 ,表明近期可能有此类物质输入淮河水域 .有机氯农药的总量在 2 6 2 7— 1 2 4 39ng·l- 1 之间 .  相似文献   
13.
淮河沉积物中重金属污染及潜在生态危害评价   总被引:41,自引:0,他引:41  
测定了淮河 (江苏段 )表层沉积物中重金属的含量 ,分析了重金属的含量分布及富集状况 ,采用 Lars Hakanson潜在生态危害指数法对重金属的生态危害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 ,各种重金属的含量分布呈现出相似的特点 ,即安徽省进入江苏省境内断面 (肖嘴 )时含量较低 ;在江苏省盱眙县城内断面 (淮河大桥 )含量明显增高 ;汇入洪泽湖前断面 (红光化工厂 )稍高于肖嘴断面。从富集系数来看 ,Pb的富集程度最高 ,其次是 As、Cr、Cd、Zn、Cu;而 Hg的富集程度最低。重金属的潜在生态危害评价显示 ,除淮河大桥断面 Cd的污染属于中等生态危害外 ,其他各点重金属的生态危害都很轻微 ,污染程度顺序为 Cd>As>Hg>Pb>Cu>Zn。  相似文献   
14.
纳米铁颗粒降解氯代有机污染物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纳米铁颗粒体积小,比表面积大,具有优越的吸附性能和很高的还原活性,在有机氯废水处理方面应用广泛。文章简要综述了纳米铁颗粒降解氯代有机污染物的最新研究进展,主要包括氯代脂肪烃,氯代芳香烃,氯代苯酚以及部分有机氯农药,并简单介绍了其可能的降解机理。  相似文献   
15.
硫代磷酸酯类化合物对斑马鱼的急性毒陛及QSAR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实验测定了9种硫代磷酸酯类化合物(倍硫磷、氨磺磷、氯硫磷、杀螟松、碘硫磷、皮蝇硫磷、异氯磷、甲基对硫磷、乙基溴硫磷)对斑马鱼(Brachydaniorerio)的急性毒性96h-LC50值,分别为0.95、4.52、1.95、3.03、0.85、0.56、3.44、3.44和0.82mg·L-1,其中倍硫磷、碘硫磷、皮蝇硫磷和乙基溴硫磷属于剧毒,其他5种(氨磺磷、氯硫磷、杀螟松、异氯磷和甲基对硫磷)属于高毒.以分子电性距离矢量(MEDV-13)有效表征硫代磷酸酯类化合物的分子结构,应用基于预测的变量选择与模型化(VSMP)方法建立急性毒性(-lgLC50)与分子结构(MEDV-13)的定量相关模型,模型的估计相关系数为0.9922,LOO检验相关系数为0.9796,表明模型具有良好的估计能力与稳健性.影响急性毒性的主要结构因素是由2个MEDV描述子表达的3个子结构碎片,即—CH3、—cCc和≥N=.其中子结构—CH3、—cCc与硫代磷酸酯类化合物母体骨架密切相关,而≥N=则反映取代基的变化.  相似文献   
16.
纳米双金属体系催化降解有机氯化物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综述了国内外在双金属体系催化降解氯代芳香烃及衍生物、氯代脂肪烃、有机氯农药等有机氯化物领域的研究情况,简要分析了纳米双金属体系的还原脱氯反应机理和优缺点,并讨论了该研究领域的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17.
固相萃取技术在水体有机物分析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简述了固相萃取技术(SPE)的原理、方法及特点,阐述了SPE和气相色谱(GC)在线与离线两种联用技术应用于水样中有机化合物的分析,并着重介绍了SPEGC应用于分析水环境中痕量多氯有机化合物,包括多氯联苯化合物(PCBs)和有机氯农药(OCPs)的方法进展情况  相似文献   
18.
研究了三氯苯类疏水性有机化合物在淮河流域(江苏段)沉积物上的吸附特性,利用正交设计方法探讨了吸附质初始浓度、吸附剂浓度和pH值等环境因子对吸附过程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本实验条件下,淮河流域(江苏段)沉积物对三氯苯的吸附等温线呈线性,分配作用占主导地位.采用SPSS对正交实验结果进行分析表明:不同环境因子对吸附的影响程度不同.在所考察的环境因子中吸附质初始浓度影响程度最大.在河水中,吸附质初始浓度对三氯苯在沉积物上吸附的影响特别显著,而pH 值对三氯苯在同一沉积物上的吸附几乎没有影响.  相似文献   
19.
应用理论线性溶剂化能关系(TLSER)模型研究了35种有机磷酸酯类(OP)化合物的结构及其对家蝇急性毒性之间的关系,得到了可以指示毒性作用机理的定量结构-活性关系.在OP化合物与生物体的作用过程中,分子的极性是影响活性的最重要因素,表明OP化合物可能与生物体发生特异性反应.采用Bootstrap方法分析模型的稳健性,结果表明,模型的系数、标准误差及相关系数均与Bootstrap估计接近,模型具有较强的稳健性.  相似文献   
20.
应用受体学说模型研究硝基苯类化合物的致毒机理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应用受体学说推出的定量结构活性相关(QSAR)模型研究了硝基苯类化合物的致毒机理,结果表明,硝基苯类化合物的主要致毒机理是化合物亲电中心与受体分子亲核活性中心发生反应.并引入硝基数目和位置指示变量I,分析表明,苯环上硝基的数目和位置的差别引起化合物的最低未占轨道能ELUMO的变化,即化合物亲电结合能的变化,从而影响了化合物的生物活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