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0篇
  免费   28篇
  国内免费   39篇
安全科学   17篇
废物处理   3篇
环保管理   5篇
综合类   159篇
基础理论   17篇
污染及防治   8篇
评价与监测   13篇
社会与环境   2篇
灾害及防治   3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9篇
  2021年   9篇
  2020年   20篇
  2019年   10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10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9篇
  2013年   13篇
  2012年   13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16篇
  2009年   12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14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10篇
  2003年   8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5篇
  1998年   9篇
  1997年   8篇
  1994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2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66 毫秒
81.
污水处理厂出水有机磷污染特征及强化去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小东  王子文  陈明飞  王燕  王硕  李激 《环境科学》2019,40(6):2800-2806
针对污水处理厂(wastewater treatment plant,WWTP)有机磷(organic phosphorus,OP)污染现状,采用多种方法表征出水OP污染特性,并开展强化去除研究.结果表明,TP、PO_4~(3-)-P、聚磷酸盐(Poly-P)和OP的出水平均浓度分别为:0. 62、0. 22、0. 03和0. 37 mg·L~(-1),OP占比达59. 7%.工艺全流程分析结果表明,PO_4~(3-)-P、Poly-P和OP在进、出水中的占比依次是54. 4%、6. 3%、39. 3%和16. 9%、14. 5%、68. 6%. OP和溶解性有机碳(dissolved organic carbon,DOC)存在正相关性,相关系数为0. 65;亲水性和疏水性OP的平均浓度分别是0. 12 mg·L~(-1)和0. 31 mg·L~(-1),疏水性OP的C/P比亲水性低,说明疏水性OP生物利用度(bioavailability,BA)更高,结果表明OP的BA约为20. 0%,OP以难生物利用组分为主.强化去除研究表明活性焦最佳投加量为20 g·L~(-1),去除率为32. 6%; O_3最佳投加量为30 mg·L~(-1),去除率高达79. 1%,高级氧化技术较物理吸附更适合作为深度处理方式.  相似文献   
82.
王燕 《环境导报》2003,(18):9-9
居室出现污染,必须立即进行治理。最有效也是最根本的治理方法,是彻底消除污染源。但是代价太大。如果污染程度相对较轻时,可以采取以下几种措施。一是将受污染的居室空置,时间至少要在一个月以上,在这段时间里,要保持彻底地通风换气。即使在入住以后也要尽可能地增加室内换气频度,这是减轻污染的关键性措施。一般家庭在春、夏、秋季,都应经常开窗通风;冬季每天至少早、午、晚各开窗10分钟左右。二可以适当养花种草。月季、玫瑰能够吸收空气中的二氧化硫;桂花有较强的吸尘作用;薄荷有杀菌作用;常青藤和铁树可吸收苯;万年青和雏菊可清除三氯…  相似文献   
83.
在对辽宁省境内老哈河流域土壤侵蚀研究的基础上,通过计算泥沙迁移时间确定了该流域基于栅格尺度的泥沙输移比的空间分布,最终获得该流域的产沙量,结果表明北部的老官地、哈拉道口、烧锅营子等地以及中南部河流两侧是流域内主要产沙源;选用坡度、植被盖度、土地利用类型、土壤可蚀性、距河流距离、基岩岩性等因子,建立了老哈河流域泥沙供给的数学模型,结果表明流域产沙主要与坡度、距河流距离、土地利用类型和植被盖度密切相关。因此,改变土地利用类型、提高植被盖度是防治流域致灾泥沙的关键因素。本研究对今后老哈河流域土地利用规划及泥沙治理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84.
在升流式填料塔中,通过污泥训化产生大量的硫杆菌,从而形成稳定生物膜.采用循环单因素实验研究和分析硫化物容积负荷与溶解氧(DO)共同作用下硫化物(S2-)的去除规律、硫酸盐的生成规律以及单质硫的生成率,并对建立的模拟方程进行验证.结果表明,DO是影响反应器顺利启动和稳定运行的主要因素;同时pH值对处理效果的影响也比较大;高浓度S2-有利于其本身的去除;有机物负荷对生物除硫效果影响不大;在水力停留时间(HRT)大于30min时,除硫效果基本没有很大变化.  相似文献   
85.
通过实验从镉污染土壤中初筛得到了5株细菌和2株酵母菌,分别对这7株菌进行了耐镉性研究,通过对其生物量的比较,得到了2株(TLB-1和TLB-2)耐镉性较强的细菌。TLB-1和TLB-2在最佳条件下培养后,考察了TLB-1和TLB-2菌在不同吸附时间、pH值、Cd2+浓度和温度等条件下的吸附效果。实验结果表明,这2株细菌都能在有Cd2+的情况下存活,并且对Cd2+具有良好的吸附效果,其吸附率可分别达到79.85%和89.04%。  相似文献   
86.
在环评工作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噪声源,即使同一种噪声源,在不同的项目中工况和环境条件也不尽相同。因此,在确定噪声控制对策时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本文分析了风机、空压机、水泵、粉碎机械、冷却塔等通用机械的噪声特性并提出了噪声控制的一般方法;说明了高等级公路交通噪声控制的措施,还对环境影响报告书中常见噪声控制对策进行了评述。  相似文献   
87.
排污权交易应用于农业面源污染控制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当前农业面源污染已经成为我国水环境污染的主要根源,文中通过对农业非点源污染现状的调查和对治理污染的手段和措施的分析,结合排污权交易的优势和特点,探讨排污权交易体系引入农业非点源污染控制系统的可行性,相比较于大型工业点源,农业面源污染减排成本较低的状况为排污权交易提供了有利条件。在分析面源污染具有涉及个体多、发生不确定性强、减排结果监测困难等特征的基础上,提出了工业点源与农业面源排污权交易的总体框架。同时针对农业面源排污权交易中可能存在的一些问题进行了初步探讨,提出解决思路,期待着为今后相关研究抛砖引玉。  相似文献   
88.
本研究以无锡市A~2O-MBR(Anaeroxic Anoxic Oxic-Membrane Bio-Reactor,A~2O-MBR)工艺、CAST(Cyclic Activated Sludge System,CAST)工艺和氧化沟工艺3种不同工艺的污泥泥质为对象,通过试验测定7种污泥泥质参数,分析不同污泥泥质参数间相关性.并通过主成分分析发现含固率、胞外聚合物(Extracellular Polymeric Substances,EPS)蛋白质和多糖是影响污泥脱水性能的主要因素.通过均匀设计实验探究不同药剂投配比对污泥毛细吸水时间及有机物含量的影响,并采用统计分析软件(Statistical Product and Service Solutions,SPSS)构建污泥脱水药剂线性回归模型,得到线性方程:含固率=2.5049-0.0261X_1-2.28×10~(-3)X_2;有机物=40.5728-0.1894X_1+0.2264X_2.通过验证试验发现,此线性方程残差低于3.0,可用于指导实际工程中药剂投配比.  相似文献   
89.
污泥厌氧消化和后续处理中沙门氏菌杀灭及VBNC发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符波  王燕  姜谦  陈燕  刘和 《中国环境科学》2013,33(1):103-110
应用最大或然数(MPN)培养法和反转录定量PCR(RT-qPCR)技术研究了4种污泥厌氧消化方式以及后续处理过程中沙门氏菌杀灭及有活性但不可培养(VBNC)状态的发生情况.中温厌氧消化(MAD)和高温预处理后中温消化(65℃+MAD)的沙门氏菌分别减少了2.8和5.6个数量级;高温厌氧消化(TAD)和高温-中温两相厌氧消化(TPAD)的沙门氏菌含量均低于检测限.沙门氏菌的杀灭速率常数排序为65℃+MAD>TAD>TPAD> MAD.结果显示高温对病原菌的灭活效果显著增加,高温短时预处理使得杀灭速率明显加快.TAD和TPAD的污泥VBNC沙门氏菌数量高于MAD和65℃+MAD 2个数量级,表明长时间的高温厌氧消化易导致沙门氏菌进入VBNC状态.消化污泥经过离心脱水后会出现沙门氏菌数量增加的现象,MAD、65℃+MAD、TAD和TPAD的消化污泥中沙门氏菌分别增加了1.1、2.4、3.7和2.5个数量级.但其中VBNC状态的沙门氏菌数量明显降低了1~3个数量级,表明消化后污泥中部分VBNC沙门氏菌在离心脱水过程中复活并生长,使得MPN检测得到的可培养沙门氏菌数量增加,初步解释了消化污泥经离心脱水后的病原菌再生长现象.消化污泥中沙门氏菌数量在室温放置过程中会进一步下降.  相似文献   
90.
张志锋  宗虎民  王燕  张哲 《环境化学》2012,31(4):554-555
水体中的磷按其生物有效性可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以悬浮颗粒物紧密结合态分散到水体中,一般不能被生物利用;另一部分为生物可利用磷(BAP),包括溶解态磷和与悬浮颗粒物之间具有弱相互作用的磷,它们均可被浮游生物所利用而转化为初级生产力[1].因此研究水体中生物有效磷的分布对了解水体富营养化程度及富营养化的控制具有重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