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6篇
  免费   28篇
  国内免费   52篇
安全科学   42篇
废物处理   6篇
环保管理   15篇
综合类   122篇
基础理论   16篇
污染及防治   15篇
评价与监测   6篇
社会与环境   8篇
灾害及防治   6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2篇
  2022年   9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10篇
  2019年   14篇
  2018年   11篇
  2017年   8篇
  2016年   8篇
  2015年   14篇
  2014年   20篇
  2013年   19篇
  2012年   9篇
  2011年   8篇
  2010年   11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11篇
  2007年   12篇
  2006年   17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3篇
  1996年   2篇
  1994年   1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3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1.
某弹药包装筒用改性ABS塑料贮存寿命评估研究   总被引:6,自引:3,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通过开展不同温度条件下的热氧老化试验,对某弹药包装筒用改性ABS塑料的贮存老化性能进行评估,发现该材料的变色与试验温度有明显关系,温度越高变色越明显。通过统计分析外推预测了常温下的贮存寿命。  相似文献   
212.
王辉  大益 《安防科技》2013,(6):37-37
2012年7月29日凌晨5时许,西安市莲湖区自强西路春晓馨苑一号楼二单元1308室发生天然气泄漏并爆炸,殃及同楼层以及楼上楼下住户,造成1死4伤;2013年5月2日16时许,位于西安市北二环东段的名流水晶宫大厦三单元21楼02室住户室内突发天然气泄漏爆燃事故,造成一人受伤。一幕幕血的教训发人深省。天然气的使用其实也具有一定风险性,所以大家一定要安全使用天然气。引发天然气爆炸原因其实就是人们忽视的一些小细  相似文献   
213.
中国文化遗产作为珍贵财富,正面临着传承与发展重大问题.科学评价其旅游价值,对于有效保护和合理利用遗产资源具有重要意义.以遗产利用的整体效应视角,结合其自身特殊性,采用层次分析法(AHP)和德尔非法(Delphi)相结合,从遗产资源核心价值、质量状况、基础条件3个方面、9大要素、28项评价因子等方面,确定指标体系各因子权重,建立遗产旅游价值评价指标体系.以6处红山文化典型遗址为例进行实证研究,检验评价指标体系的科学性和可信度.  相似文献   
214.
用于降解4-氯酚的载钯碳纳米管催化电极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魏祥甲  王辉  卞兆勇  李敏  孙德智 《环境科学》2011,32(10):2931-2936
采用不同体积分数的硝酸溶液(8%、15%、20%、68%)对多壁碳纳米管(MWNTs)进行预处理,使用甲醛还原方法制备出Pd/MWNTs催化剂,利用Boehm滴定法、红外光谱分析、X射线衍射(XRD)、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及循环伏安曲线(CV)对催化剂进行表征分析,并制备成Pd/MWNTs催化阴极,在隔膜电解体系中...  相似文献   
215.
我国大气污染协同防控理论框架初探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我国大气污染防治工作在“十三五”期间取得了可喜成绩,PM2.5浓度及重污染天数大幅降低,与此同时,我国城市地区臭氧(O3)污染问题凸显,说明我国大气污染格局发生了深刻变化. 当前,PM2.5与O3成为影响我国城市和区域空气质量的主要因子,二者的协同控制是我国持续改善空气质量的焦点,也成为我国“十四五”期间大气污染防治工作的重点. 本文通过对国内外PM2.5和O3协同控制进展的梳理,总结我国大气复合污染协同治理的现状与挑战,从协同防控目标、核心协同任务、重点支撑保障等角度提出大气复合污染协同治理的理论框架,并对我国PM2.5与O3协同控制工作提出以下几点建议:①坚持科学精准治气;②坚持综合系统治气;③坚持严格依法治气;④坚持多维协同治气.   相似文献   
216.
“十四五”期间加强对PM2.5和臭氧(O3)共同前体物VOCs的有效管控,对于我国持续改善环境空气质量非常关键,但目前人为源VOCs管控仍然是我国大气环境管理中的短板,我国亟待构建有效的人为源VOCs管控机制. 美国自20世纪50年代开始关注人为源VOCs管控,历经70多年取得了较为明显的成效. 学习借鉴美国人为源VOCs管控经验将有利于推动我国人为源VOCs的管控. 本文全面梳理了美国人为源VOCs的管控历程,总结其成效与经验,结合对我国自2000年以来人为源VOCs的管控状况与所存在不足的分析,提出“十四五”期间我国人为源VOCs管控建议. 研究发现,美国在人为源VOCs管控中,通过逐渐厘清VOCs的定义、认清VOCs与O3、PM2.5污染间的联系,逐步推进VOCs管控工作,逐渐形成了集科学认识、技术支撑、政策支持与公众参与为一体的有效的VOCs管控体系,因而在人为源VOCs排放量降低及有毒有害污染物、O3、PM2.5浓度降低方面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成效. 目前我国人为源VOCs管控在管控框架、基础支撑、制度保障等方面均存在不足,为有效推进我国“十四五”期间人为源VOCs的管控,建议加强以下工作:①优化管控体系;②提升基础能力;③完善制度保障;④促进创新发展;⑤调动公众参与.   相似文献   
217.
基于2012年初冬采集的黄海西部海域大气总悬浮颗粒物样品(TSP),分析其中主要水溶性离子(Cl-、NO3-、SO42-、Na+、K+、NH4+、Mg2+、Ca2+)及甲基磺酸盐(CH3SO3-,MSA)的浓度水平及化学特性,并探讨人为活动对近海大气气溶胶组成的影响。分析结果显示,气溶胶中二次离子(非海盐硫酸盐nss-SO42-、NO3-和NH4+)浓度最高,占到总测定离子浓度的69.4%。同时发现Cl-由于受人为活动的影响表现出一定程度的富集,富集因子平均值为34.6%。气溶胶样品中的MSA浓度水平较低,平均值仅为0.014±0.012 μg/m3。来源分析结果表明,海盐硫酸盐(ss-SO42-)对总SO42-的贡献率仅为7.3%,生源硫酸盐对nss-SO42-的贡献率为5.0%,说明人为活动输入是中国黄海大气气溶胶中SO42-的主要来源。另外,气溶胶中NO3-占无机氮的比例为62.56%~83.03%。  相似文献   
218.
慈溪市农田表层、亚表层土壤中多环芳烃(PAHs)的分布特征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为了解多环芳烃在土壤中的迁移,研究了慈溪市农田表层土壤(耕层)和亚表层(犁底层)土壤中15种PAHs的含量及分布特征.表层土壤中PAHs的总量在70.4~325.1μg·kg-1之间;含量较高的几种化合物为萘(Nap)、菲(Phe)、荧葸(na)、芘(pyr)和苊(her)等,但主要以4环以上芳烃为主;Fla/(Fla Pyr)与IcP/(IeP BgP)比值分析表明,表层土壤中的PAHs主要来源于草、木、煤等的燃烧和汽车尾气排放.亚表层土壤中,PAHs总量为29.5~232.3μg·kg-1,以2环加3环化合物为主,单体PAH含量与表层土壤中含量的比值与其辛醇-水分配系数(10gKow)显著相关(r=0.923,P<0.0001),说明亚表层土壤中PAH主要来源于表层土壤的淋溶,根据化合物的logKow值可预测其在土壤中的迁移情况.亚表层土壤中PAHs的含量与有机质的含量极显著相关(r=0.945,P<0.0001),但表层中二者则无显著相关性(p=0.0887),表明耕作措施可能会对PAH在表层土壤中的分布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219.
一种新型电化学体系降解苯酚的机理研究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10  
通过使用自制的碳聚四氟乙烯(CPTFE)气体扩散电极作为阴极,TiIrO2RuO2材料为阳极,研究了隔膜电解槽中电化学降解苯酚的机理.结果表明,在阴极室,CPTFE气体扩散阴极通过外界曝气提供的O2在阴极还原产生H2O2,电解80min后H2O2的稳定浓度达到8.3mg·L-1.采用电子自旋共振法(ESR)在阴极室中检测到羟自由基(HO·)的存在.采用高效液相色谱(HPLC)在阴极室检测到羟基加合物对苯二酚,证明HO·参与了苯酚的降解过程.在该电化学体系中苯酚的降解是在阳极直接、间接氧化及阴极产生的H2O2、HO·的氧化共同作用下完成的.阴极室检测到了对苯二酚、苯醌等苯环化合物和顺丁烯二酸、反丁烯二酸、丙烯酸、丙二酸、草酸、乙酸、甲酸等短链羧酸,据此提出了苯酚降解的可能历程,并对阴、阳极室中苯酚降解途径之间的差异进行了初步比较.  相似文献   
220.
色谱法测定空气中丁酮和甲苯含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辉  范玉洁 《化工环保》1996,16(5):290-294
采用活性炭吸附-苯解吸-填充柱色谱法测定酮苯脱蜡车间空气中丁酮和甲苯的含量,在填充柱上丁酮、苯和甲苯可得到完全分离。该方法的准确度和精密度较同,相对误差〈5%,色谱平行测定结果的相对偏差〈5%,最小检出浓度为1mg/m^3。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