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18篇
  免费   39篇
  国内免费   83篇
安全科学   86篇
废物处理   15篇
环保管理   43篇
综合类   257篇
基础理论   54篇
污染及防治   24篇
评价与监测   30篇
社会与环境   22篇
灾害及防治   9篇
  2024年   9篇
  2023年   14篇
  2022年   21篇
  2021年   22篇
  2020年   17篇
  2019年   23篇
  2018年   30篇
  2017年   12篇
  2016年   8篇
  2015年   12篇
  2014年   33篇
  2013年   15篇
  2012年   26篇
  2011年   25篇
  2010年   22篇
  2009年   27篇
  2008年   21篇
  2007年   14篇
  2006年   30篇
  2005年   17篇
  2004年   13篇
  2003年   16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10篇
  2000年   19篇
  1999年   11篇
  1998年   6篇
  1997年   8篇
  1996年   11篇
  1995年   6篇
  1994年   6篇
  1993年   9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1篇
  198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4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41.
中国不同城市在发展阶段、经济结构、气候条件、人口结构等都存在明显的差异,不同城市二氧化碳排放的主要影响因素及其影响程度也各不相同。本文基于最新的城市尺度二氧化碳排放数据库CHRED及CHRED2.0,通过加入产业结构、城市化和气候差异等因素,对传统STIRPAT模型进行扩展,考察了中国地级以上城市二氧化碳排放的影响因素。结果显示:人口规模、第二产业产值占比和采暖需求的增长都会显著提高一个城市的二氧化碳排放,同时部分城市二氧化碳排放会随着富裕程度的上升呈现先增加后减少的趋势,但城镇化率对二氧化碳排放的影响具有不确定性。从全国样本来看,2005年和2012年人口因素变化对碳排放影响变化较小,维持在0.7左右;气候因素的变化对碳排放的影响从2005年的0.288 1下降为2012年的0.000 2;第二产业产值比重变化的影响从2005年的0.744 2上升到2012年0.979 5;同时碳排放量与人均GDP在2005年存在倒U型关系,但到2012年这种关系不再显著。除了针对全国尺度的分析外,本研究还依据城市人口规模进行分组研究,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进行分位数回归,进而识别出不同规模城市二氧化碳排放量的影响因素差异。今后在制定城市节能减排政策对城市二氧化碳排放量进行管理的过程中,决策者需要在把握关键影响因子的前提下依据城市自身特点做到因地制宜、区别对待。  相似文献   
442.
川西高原是我国南水北调西线工程的引水区,是我国长江上游地区的一个重要水资源补给区,研究川西高原植被覆盖和陆面变化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利用MODIS反演的NDVI和LST资料,分析了川西高原地区植被和陆面温度的变化.高原的NDVI和LST变化趋势有明显的季节差异.春季高原的NDVI表现为南少北多的趋势,夏季高原的NDVI变化不明显.秋季和冬季,高原大部分地区的NDVI表现为减少的趋势,冬季的NDVI减少最明显.春季高原的陆面温度表现为降低的趋势,夏季高原陆面温度为增加趋势.在秋季,高原的西部和西北部地区,陆面温度是增加的,高原南部和东部地区陆面温度有比较明显的降低趋势.在冬季,高原主体陆面温度表现为比较明显的增温趋势.在春季和冬季,高原主体部分的NDVI和LST变化相反.夏季和秋季,高原主体部分的NDVI和LST的变化趋势一致.  相似文献   
443.
以太湖地区蠡河流域为研究区,通过解译1984,1995和2000年3个时段TM/ETM获得的土地利用分布地图,采用GIS叠加功能分析土地利用变化的模式,应用长周期水文分析模型L—THIA(longterm hydrologic Impact assessnent),基于30年的降水日序列模拟了3个时段土地利用分布特征对地表径流量的影响,并通过流域土地利用类型与地表径流污染物浓度的定量关系参数,估算了不同时段土地利用模式下营养盐污染的产出量,分析了面源污染对土地利用变化的输出响应。分析结果显示,营养输出变化主要源于土地利用向面源污染高产出的建筑用地转变,以及径流总量的增加。1984年总氮产出为70.103t/a,2000年增加到86.667t/a,16年间共增加了23.628%;1984年总磷产出为10.497t/a,到2000年增加到15.413t/a,16年间共增加了46.832%。营养盐输出变化主要集中于丘陵间地和下游湖滨平原河网地区。最后,基于土地利用变化的面源污染输出响应的定量研究,分析了控制面源污染物增加的土地利用管理策略。  相似文献   
444.
从极端降水诱发地质灾害链的危险性,承灾体的暴露性和脆弱性,以及防灾减灾能力四个方面选取指标,基于设定的不同极端降水重现期情景,构建了风险评估指标体系和评估模型,以贵州省水城县为例,开展极端降水诱发地质灾害链风险评估研究。结果表明:极端降水量越大,整体的极端降水诱发地质灾害链风险也就越高。研究区极端降水诱发地质灾害链风险主要以极低和低风险为主,高风险区域主要集中在水城县县城、中部的米箩镇、阿戛镇和蟠龙镇以及东部的比德镇和化乐镇。这些高风险区域,应制定好地质灾害风险预防的相关对策,尤其在汛期时,针对可能发生的不同极端降水情景采取不同的应对措施,加强区域防灾减灾各项工作的实施,保障居民的生命财产安全。  相似文献   
445.
建立了生物介质内22种多溴联苯(PBBs)和27种多溴联苯醚(PBDEs)的净化和分析方法。通过分析不同时间段凝胶渗透色谱(GPC)洗脱液中49种化合物含量,得出不同化合物凝胶色谱洗脱曲线。样品经过凝胶渗透色谱-混合硅胶柱净化后,再使用GC-(NCI)/MS对样品进行检测。实验结果表明,PBBs和PBDEs检出限分别为0.02~0.88 pg/g和0.01~74.00 pg/g。对实验过程进行验证发现,样品不同浓度加标回收率为80%~120%,相对标准偏差小于20%。该方法具有良好的净化效果、准确度和精密度,拥有良好的线性范围及检出限,满足生物介质中溴代阻燃剂的检测分析实际要求。  相似文献   
446.
三峡库区大宁河回水段水华暴发时空分布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对三峡库区一级支流大宁河巫山段2004年到2008年常规监测、水华期间加密监测以及单个测点水华垂线24小时监测数据进行了统计、分析及评价。结果发现,该河段水华暴发具有明显的时空分布特征,时间上,全年各月份均有出现,但主要集中在3~6月,占观测频次的79%;24小时内叶绿素a含量在下午16:00~18:00时间段内达到最大值;空间上,总体呈现出离入长江口越近暴发的频次越高,回水河湾较平直河道,宽阔河段较狭窄河段更重的趋势,主要集中在大宁河的开阔河段(小三峡三个峡谷之间及其上、下游开阔河段);24小时内水华垂线分布明显,0.5~5m的叶绿素a含量上层高于下层,水面下30m及以下区域叶绿素a含量变化不显著。  相似文献   
447.
天津市大气中挥发性有机物的组成及分布特点   总被引:11,自引:3,他引:8  
参照美国EPA TO17的方法研究天津市不同功能区大气中挥发性有机物(VOCs)冬夏季中的组成及浓度水平,共检出62种挥发性有机物,冬季VOCs浓度水平低于夏季;苯系物稳定存在于各功能区且所占比例最高;VOCs的主要来源是机动车尾气。  相似文献   
448.
通过遥感方法反演自然水体中泥沙浓度时,大量藻类的存在影响泥沙的反演精度,如何消除这种影响是提高水体中泥沙反演精度的关键.文章通过对一定叶绿素a浓度下不同浓度泥沙的光谱曲线研究,分析光谱曲线特征位置的漂移和数值变化,寻找去除叶绿素a影响的光谱范围和特征位置,通过相关性分析,建立多个模型,并从中选取最佳模型.  相似文献   
449.
文章分析了农村生活污水特点,以河南省为例,分析了当前全省农村生活污水收集与治理工作现状,指出了存在的问题,并有针对性地提出了收集与治理策略,为统筹推进农村生活污水收集与治理,为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以及生态环境的整治等提供有力支持.  相似文献   
450.
通过淮南市的豆麦轮作试验来观察安徽省沿淮地区豆麦轮作模式下地表径流氮、磷流失的特点。安徽省沿淮地区降水地表径流系数为25%,麦季的氮肥流失率为1.21%,磷肥流失率为0.047%;豆季的氮肥流失率为3.39%,磷肥流失率为0.415%。氮的流失以硝态氮为主,磷的流失以颗粒态磷为主。麦季的氮、磷肥流失量都低于豆季,氮素70%和磷素90%流失在豆季。2008-2010年豆麦轮作的氮肥平均流失率为2.05%,磷肥平均流失率为0.25%。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