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3篇
  免费   5篇
  国内免费   8篇
安全科学   22篇
废物处理   2篇
环保管理   15篇
综合类   46篇
基础理论   14篇
污染及防治   2篇
评价与监测   2篇
灾害及防治   3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11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3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2篇
  1996年   1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3篇
  1989年   5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01.
由于驾驶者一时疏忽或麻痹大意,最终酿成惨剧的案例非常多,在此我们不一一列举。但是,我们要提醒车主,在日常驾车时要牢记安全驾车小细节。时刻按照正确的方法驾驶。  相似文献   
102.
我国每年民用耗煤量达1.5亿吨,其中80%采用原煤散烧方式,成型煤仅古20%,在民用成型煤中添加固硫剂的则更少。当前我国城市大气污染主要是煤烟型污染,从我国的国情出发,解决大气污染的有效途径是合理使用煤炭,如对民用成型煤添加固硫剂等。  相似文献   
103.
以太湖不同营养水平湖区为研究对象,采用改进的砷(As)形态连续提取法对表层沉积物中As的化学形态进行分析研究,探讨了沉积物中总砷(TAs)和As形态的分布特征及其与沉积物中营养盐和总有机碳(TOC)的相关性,并利用潜在生态风险评价(Eir)和风险指数编码法(RAC)评估了各湖区沉积物中As的生态风险水平.结果表明,各湖区表层沉积物中TAs的平均含量约为14.23~16.59 mg·kg~(-1),其中,竺山湾的TAs平均含量相对最高.As形态表现出明显的空间分布特征,其中,北部富营养湖区(竺山湾、梅梁湾、贡湖湾)中的有效态As(非专性吸附态和专性吸附态)与潜在有效态As(无定形氧化铁结合态、晶体形氧化铁结合态、有机结合态)的含量与百分比均高于中营养水平的南太湖,而北部湖区的残渣态As含量则低于南太湖.Pearson相关分析结果显示,除晶体形氧化铁结合态As和残渣态As外,沉积物总氮(TN)、总磷(TP)和TOC与其他As形态均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潜在生态风险评价结果表明,各湖区沉积物TAs均处于低风险;而RAC评价结果表明,各湖区沉积物的有效态As基本处于中等风险水平,且北部湖区的RAC指数均明显高于南太湖.  相似文献   
104.
为在寒冷地区建立高效的滨岸缓冲带水体工程,选择早熟禾、高羊茅、3种本地耐寒性植物,研究剪股颖构建河流滨岸缓冲带植物的经济性、生长特性、光合作用及其对悬浮物、氮、磷的净化能力。结果表明,3种植物在经济性方面高羊茅与早熟禾差别不大,远低于剪股颖;在生长特性方面,早熟禾与高羊茅的表现相近,高羊茅略好,但比剪股颖表现优秀,早熟禾在净光合作用速率、蒸腾速率以及水分利用效率方面比高羊茅及剪股颖出色;在面源污染物去除率方面,地表径流悬浮物的去除中,早熟禾表现突出;在溶解性磷与总氮的净化中,3种植物表现差异不大,早熟禾略有优势。综合比较各项指标,早熟禾可作为寒冷地区构建滨岸缓冲带较为理想的备选植物。  相似文献   
105.
本文针对大型储罐桩基群单桩竖向抗压静载试验配重堆载阶段,配重平台上方高处作业人员无安全绳锚固点的普遍问题进行了探讨,并提出通过增加起重机、增加安全绳锚固横梁、混凝土配重块改造3种改进方案,为此类问题提供了有效的解决办法,以最大程度地降低或消除桩基堆载阶段的安全隐患,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06.
农田是大气污染物一氧化氮(NO)的主要排放源之一.与水稻田相比,旱作农田NO排放量和排放系数高,但其异质性及影响因素尚不明确.目前,我国农田NO排放和减排的研究以原位观测为主,缺乏系统的整合(Meta)分析.通过收集文献数据,定量分析玉米-冬小麦、水稻-冬小麦旱地阶段、蔬菜、茶园和果园等旱作体系NO排放量和排放系数的异质性及主要影响因素;定量评价减量施氮、有机肥替代化肥、配施新型增效氮肥和施用生物质炭等管理措施对NO排放量和排放系数的影响.收集相关文献共计49篇(发表于2006~2021年).结果表明,玉麦轮作、茶园和果园体系年排放量平均值分别为1.44、7.45和0.92 kg ·hm-2,在这3个体系间有显著性差异(P<0.05),稻麦轮作旱地阶段和蔬菜季节排放量平均值分别为2.13 kg ·hm-2和2.09 kg ·hm-2.在玉麦轮作、稻麦轮作旱地阶段和茶园体系中,NO排放量均与施氮量呈正相关关系(P<0.01),但在蔬菜和果园体系中二者无显著相关性.玉麦轮作、稻麦轮作旱地阶段、蔬菜、茶园和果园体系排放系数平均值分别为0.31%、0.71%、0.96%、1.74%和0.13%,除玉麦轮作分别与稻麦轮作旱地阶段和蔬菜体系间的差异不显著外(P>0.05),在其余体系间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由于各体系间排放系数差异大,在编制区域或全国农田NO排放清单时,有必要对各作物体系采用不同的排放系数.减量施氮仅在减氮比例高于25%时可显著降低NO排放量(36%),但对排放系数的影响不显著.由于减氮比例过高可能会造成作物减产,尚需进一步确定既不影响作物产量又降低NO排放的减氮比例.有机肥替代化肥在土壤有机碳含量低[ω(SOC)<15 g ·kg-1]或酸性(pH<7)条件下以及配施新型增效氮肥在玉麦轮作农田中可显著降低NO排放量(-46%~-38%)和排放系数(-62%~-45%),施用生物质炭的影响不显著.可为不同田间条件下分别采取有效的NO减排措施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