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3篇
  免费   9篇
  国内免费   8篇
安全科学   11篇
废物处理   1篇
环保管理   21篇
综合类   73篇
基础理论   4篇
污染及防治   3篇
评价与监测   24篇
灾害及防治   3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8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10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7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1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01.
沉水植物化感作用抑制藻类生长的研究与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沉水植物是水生植物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富营养化湖泊中,沉水植物同浮游藻类竞争营养物质以及所需的光热条件,同时分泌出抑藻物质,破坏藻类正常的生理代谢功能,致使藻类死亡,抑制藻类水华发生。根据国内外相关报道,重点对9科15种沉水植物化感作用抑制15种藻类生长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02.
近年来,植物化感作用逐渐成为控制藻类暴发的一种新技术。根据国内外的研究成果,着重从水生植物化感作用、化感抑藻物质、应急处置藻类方法、海洋赤潮和淡水水华的应急处置及机理进行评述,并对该技术今后的发展予以展望。  相似文献   
103.
福建龙岩市龙潭湖甲藻水华成因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2009年12月初,在福建龙岩市龙硿洞风景名胜区龙潭湖首次发现拟多甲藻水华,最高细胞密度达到1.11×107cells.经过应急处置,甲藻和其他藻类被杀灭.监测发现,上游小溪和溶洞地下水营养物质均优于国家Ⅱ类标准,但入湖后,TN和TP浓度明显上升.结果表明,龙潭湖蓄水改变了小溪的自然流态,形成了营养盐的累积和甲藻的快速增殖;环境和水温度的明显升高,也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沉积物营养盐蓄积和内释放对甲藻水华具有重要的贡献,而TP可能是本次水华的主要限制因子.  相似文献   
104.
西藏中部巴木错湖泊面积变化及其原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受气候变化影响,西藏中部内陆湖泊在最近10 a来出现了水位上涨、湖面扩大等情况。采用遥感技术及统计学方法分析了西藏中部巴木错湖泊面积年内、年际变化及其原因。结果表明:①湖泊周边班戈站的年降水量、年平均气温、年平均地温以及年平均相对湿度等呈现增加趋势,年平均风速显现下降趋势;②2009年的面积在2月、5月和8月出现了三个"峰值",主要与湖面封冻、气温升高及降水增加等有关,年际变化呈逐步增加趋势;③经线性相关、多元回归等分析发现,年内变化受各月面降水量AP、蒸发量E和气温T的影响,合计贡献率为90.0%,排序为AP>E>T;年际变化受年平均风速SWS、7月降水量P7、平均地温ST和气温T的影响,合计贡献率为65.2%,排序为SWS>P7>ST>T。  相似文献   
105.
近年来,植物化感作用逐渐成为控制藻类暴发的一种新技术。根据国内外的研究成果,着重从水生植物化感作用、化感抑藻物质、应急处置藻类方法、海洋赤潮和淡水水华的应急处置及机理进行评述,并对该技术今后的发展予以展望。  相似文献   
106.
用德尔菲法咨询形式,对福建省33个县级环境监测站、8个地市级环境监测站和省级环境监测站的站长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在20项的调查内容中,“领导重视”、“晋级(技术)”、“单位的领导水平”和“规章制度及正规化水平”等项的“很重要”和“重要”得票率均在95%以上。  相似文献   
107.
监测结果表明,九龙江北溪部分断面CODMn浓度介于中富营养~富营养之间,总氮、总磷和叶绿素a浓度均达到极富营养水平。经统计分析,pH值与甲藻显著相关(r=0.327,P=0.025),与溶解氧(r=0.762,P=0.000)、高锰酸盐指数(r=0.456,P=0.001)、总氮(r=0.482,P=0.001)、总磷(r=0.507,P=0.000)和叶绿素a(r=0.649,P=0.000)等非常显著相关。研究表明,虽然各项化学因子与pH值密切相关,但不是pH值变化的直接原因,而是由于水体富营养程度严重且已形成了藻类生境,甲藻的异常增殖才导致pH值异常升高。  相似文献   
108.
随着现代科技的飞速发展,自动化生产车间成为工厂生产的主体,化工企业大力发展自动化生产,使得化工电气设备呈现多样化,造成化工企业电气设备安全管理面临巨大挑战。同时由于化工企业生产过程的复杂性和不可控性,促使化工原料、中间品、产品及环境等各种因素对化工电气设备安全管理的不良影响增加,诱发各类安全隐患,易造成化工企业安全事故的发生。文章从人、物、环3个方面对化工企业电气设备安全管理进行细致研究,探讨减少化工企业电气事故和规范化工企业电气设备安全管理的改进措施,以期为化工企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9.
近年来,我国甲藻赤潮和水华经常发生,致使生态系统进一步恶化。根据国内外有关的研究报道,进行了综合评估分析,为在不同环境条件下,相应地采取生物、物理和化学等方法应急处置甲藻赤潮和水华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0.
随着锑(Sb)矿的开采,Sb及其化合物对矿区周围生物暴露风险增大,Sb污染研究在国内外日益受到重视. 为阐明矿区Sb污染土壤对周边生物的毒性效应,本文通过向人工土壤添加焦锑酸钾(KSbO6H6)模拟受污染土壤,分别探究了Sb对土壤无脊椎模式生物——赤子爱胜蚓(Eisenia fetida)存活、Sb富集、总蛋白、抗氧化系统酶、丙二醛(malondialdehyde, MDA)的影响,并利用生物标志物响应指数(biomarker response index, BRI)对Sb胁迫下蚯蚓的毒性效应进行综合评价. 结果表明:①蚯蚓死亡率与土壤Sb浓度和暴露时间剂量效应关系明显,经计算蚯蚓56 d LC50为4 380.37 mg/kg. ②蚯蚓对Sb仅有少量吸收,最高处理组(12 800 mg/kg)在暴露56 d后Sb富集量仅为213 mg/kg. ③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 SOD)、过氧化物酶(peroxidase, POD)、MDA在暴露28 d内呈现先升高后降低的倒“U”型变化,过氧化氢酶(catalase, CAT)总体呈现“上升—下降—上升—下降”的变化趋势;总蛋白随时间和处理水平增加呈现不断下降趋势. ④在暴露期间共计24个含Sb处理组中,20个处理受到中等及以下水平健康影响,仅有4个处理组BRI小于2.5,属于严重健康影响. 研究显示,总蛋白、SOD、CAT、POD、MDA均对Sb比较敏感,Sb对赤子爱胜蚓的毒性效应不强,该研究结果可为我国土壤Sb污染提供关键毒理学数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