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33篇
  免费   20篇
  国内免费   33篇
安全科学   146篇
废物处理   8篇
环保管理   33篇
综合类   195篇
基础理论   31篇
污染及防治   20篇
评价与监测   26篇
社会与环境   14篇
灾害及防治   13篇
  2024年   7篇
  2023年   12篇
  2022年   11篇
  2021年   17篇
  2020年   15篇
  2019年   8篇
  2018年   12篇
  2017年   11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9篇
  2014年   18篇
  2013年   13篇
  2012年   17篇
  2011年   21篇
  2010年   20篇
  2009年   46篇
  2008年   58篇
  2007年   25篇
  2006年   11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19篇
  2003年   19篇
  2002年   14篇
  2001年   9篇
  2000年   12篇
  1999年   10篇
  1998年   8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8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5篇
  1989年   5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3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2篇
  1981年   1篇
  1978年   3篇
  1975年   2篇
  1974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48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91.
为分析参数不确定性对隧道火灾人员安全时间的影响,根据烟气失能指数建立人员安全时间预测模型。并将所建立的模型与Monte Carlo抽样方法相结合,用概率密度函数描述火灾增长系数、最大热释放速率等参数的不确定性,提出考虑参数不确定性的隧道火灾人员安全时间分析方法。计算分析结果表明:应用该方法可得到隧道火灾人员安全时间的上下限、均值、标准差等;就10 MW以下中小型客车火灾而言,火灾增长系数的不确定性对人员安全时间影响不大;随着热释放速率的增大,人员安全时间的均值逐渐减小,标准差逐渐增大,分布区间逐渐变宽;当热释放速率超过120 MW时,人员安全时间的分布区间、均值、标准差基本趋于稳定。在热释放速率给定条件下,随着通风风速的增加,人员安全时间上下限有所提高且分布区间增宽,同时均值和标准差均有所增加。  相似文献   
292.
我国已初步形成基于人体健康风险的污染场地土壤风险评估制度和技术标准体系,但基于保护生态受体的土壤污染风险评估技术方法和标准体系尚未构建. 本文从我国重点行业场地土壤复合污染现状出发,综述了典型行业场地土壤特征污染物复合情形下的生态效应,分析了产生不同联合效应的机理. 对目前常用的生态风险评估方法进行了分类阐述,并评述了复合污染生态效应和风险表征的研究进展,以期为我国构建全面系统的土壤污染风险管控体系提供支撑. 我国冶炼、焦化等重点行业场地通常呈现重金属-重金属复合、重金属-多环芳烃复合等污染特征,当这类污染物共存时,可通过影响彼此的生物吸收转运、降解转化、生物毒性等,产生协同、加和、拮抗等联合效应. 目前常用的生态风险评估方法包括指数法、商值法、概率法等,指数法基于污染源、暴露途径和生物受体的不同指标构建综合评估指数量化污染物的相对风险,商值法基于污染物暴露量和毒性参考值等量化污染物的绝对风险,概率法通过污染物和毒性数据的概率密度函数和累积分布概率函数等获得考虑污染分布和毒性效应变异性的绝对风险,复合污染情形下,可通过浓度加和、效应加和以及二者相结合的多层次方法进行综合表征. 本文针对目前生态风险评估方法体系构建存在的重点难点问题,建议从合理构建多维度多要素综合风险指数、分区分类构建本土化生物有效性和毒性参数、基于复合污染毒性效应机理科学构建概率风险表征方法等方面开展深入研究,推动生态风险评估规范化和精准化.   相似文献   
293.
“海绵城市”建设是我国现阶段城市雨洪管理的发展方向之一。扎实推动海绵城市建设,是增强城市防洪排涝能力的有力保障。广州作为全国首批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城市,以“上中下游功能区协调、大中小海绵系统结合、灰绿蓝设施交融提升”为技术思路,以“污涝同治”为主要手段,运用“+海绵”理念,系统化全域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结合广州市中心城区排水管控的实践经验和成效,从广州市污涝同治、巩固治水成效的全新视角,探讨智慧排水管控,以期为开展进一步智慧海绵建设工作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94.
该文以大冶湖流域中典型城市湖泊大冶湖、三里七湖和尹家湖及周边港渠为研究对象,共布设44个采样点位,分别采集水、表层沉积物样品和湖泊沉积柱样品,分析测试Cu、Zn、Se、As、Hg、Cd、Cr、Pb、Fe、Mn、Mo、Co、Be、Sb、Ni、Ba、V、Ti和Tl等含量水平,采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法和因子分析法对湖泊及周边港渠水和表层沉积物中重金属污染特征,沉积柱中重金属空间分布特征进行分析,结合单因子评价、地累积污染指数和潜在生态危害风险指数评价湖泊及周边港渠水环境质量状况,沉积物中重金属累积污染程度和潜在生态危害风险。结果表明:湖泊及周边港渠中重金属浓度介于0.01~2 960μg/L,湖泊及周边港渠水环境中部分点位Cd、Pb和Se浓度劣于地表水Ⅳ类(含Ⅳ类)水质标准,Fe、Mn、Tl浓度超出标准限值;表层沉积物重金属含量介于0.01~4 432 mg/kg,较沉积物背景参考值均有不同程度的富集,沉积柱中重金属空间分布特征以中层富集型为主,峰值集中出现在深度12~18 cm层;湖泊及周边港渠表层沉积物中重金属地累积污染指数介于-2.5~3.4,Cu、Zn、Se、As、Hg、Cd等...  相似文献   
295.
大冶铁山地区重金属污染分析   总被引:5,自引:3,他引:5  
大冶铁矿的长期勘探、开采和冶炼活动对该地区的自然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的重金属污染。对该地区河流水、水系沉积物、土壤和植物中的重金属含量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该区主要的污染源为大冶铁矿山和铁矿冶炼厂;主要污染种类为镉(Cd)、砷(As)、铜(Cu)元素和汞(Hg)元素,主要污染区域分布在东港河区和西港河区以及存在尾矿坝的洪山溪区。  相似文献   
296.
地基处理技术在环保领域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地基基础工程中广泛应用的地基处理技术,主要用于改良地基的性质以满足不同的工程要求。根据地基处理技术所具有的特征及其处理效果,同样可以将它应用于环境保护领域。在考察不同地基处理技术的原理及工作方式的基础上,讨论了将地基处理技术应用于环境保护及解决有关环境问题的可能性及其方式,对使用地基处理技术解决环境问题进行了比较系统的论述。  相似文献   
297.
结合生态县建设主要指标和新晃县域实际情况,构建了一套包含经济发展、生态环境保护、社会进步3个层次共32个指标的可持续发展评价体系。采用综合计量模型和层次分析法,对生态县规划基准年(2012年)、近期(2015年)、中期(2017年)、远期(2020年)的指标值进行可持续发展度的量化分析。结果表明:2012年、2015年、2017年、2020年新晃县可持续发展度分别为0.4271、0.5694、0.7161、0.8349,呈持续上升趋势。最后提出了几条提高县域可持续发展能力的政策性建议。  相似文献   
298.
河流受人类活动破坏日益严重,水质污染、生态退化、水资源不足、管理分散等问题尤为突出,多部门协同,实现综合管理是河流水资源、水质、水生态恢复和改善的必然趋势。文章探讨水资源、防汛、水质、水生态多方面综合管理,实现"多管合一"的技术基础。以拉萨河为例,将地理信息系统、物联网技术与地表水环境管理相结合,建设水环境综合管理决策平台,以信息技术为支撑,实现有效的水环境监控和管理。  相似文献   
299.
不同孔径HZSM-5协同低温等离子体催化降解甲苯性能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研究了HZSM-5分子筛孔径对其在等离子体场内催化降解甲苯的影响.采用化学液相沉积法对HZSM-5分子筛进行改性,利用XRD、氮气吸附脱附等方法表征样品的骨架结构和表面性质,并用择形吸附实验对样品孔径进行表征.同时,评价了HZSM-5分子筛体系中降解甲苯的性能,研究了分子筛吸附甲苯性能及臭氧的产量,并采用飞行时间质谱(TOF-MS)和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GC-MS)分析了反应产生的有机副产物.结果表明:液相沉积法成功调控了HZSM-5孔径,样品孔径随沉积剂用量增加而减小;同时,样品均具有相同的MFI骨架结构,比表面积和孔容相差不大.HZSM-5的孔径尺寸对甲苯去除率影响不大,但对碳平衡有影响,孔径越大,碳平衡越好.孔径较大的HZSM-5分子筛对甲苯具有更大的吸附速率和吸附容量,同时更多臭氧参与反应,生成·OH和O·,促进甲苯深度氧化,减少副产物,提高碳平衡.  相似文献   
300.
政府绿色采购是推进环境保护、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的有效途径.近年来,天津市政府采购中心对财政资金预算下绿色采购的执行进行了一些探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