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9篇
  免费   16篇
  国内免费   33篇
安全科学   41篇
废物处理   4篇
环保管理   31篇
综合类   106篇
基础理论   22篇
污染及防治   15篇
评价与监测   3篇
社会与环境   12篇
灾害及防治   4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10篇
  2022年   9篇
  2021年   9篇
  2020年   12篇
  2019年   8篇
  2018年   9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4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8篇
  2010年   11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10篇
  2007年   8篇
  2006年   14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9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8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2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8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0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5篇
  1979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3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31.
循环经济是区域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模式,生态效率方法是研究循环经济的比较合适的定量方法。经济、资源和环境协调发展是当前研究的重要课题,利用生态效率分析模型,以徐州市为案例,对徐州市2000年-2007年的生态效率及演变趋势进行了评价。结果发现,徐州市2000年-2007年间,资源效率与环境效率都有提高,生态效率也增长了1.12倍。徐州市循环经济处于比较有活力的发展空间,但是随着社会经济发展的资源环境约束性增强,提高生态效率成为促进徐州市循环经济建设的关键。  相似文献   
132.
工业废水排放变化的因素分解与减排效果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在描述中国工业废水排放量、经济增长、经济空间结构和工业废水排放强度的基础上,运用无残差的完全分解模型进行量化分析,分解出1981~2006年间经济增长、空间结构和排放强度对工业废水排放量变化的影响效果,并进一步利用H-P滤波方法对这一时期工业废水减排效果进行了估计.结果表明:① 工业废水排放量年均增长0.25×108 t,其中由经济增长、排放强度、空间结构引起的变化分别为25.9×108 t、 -25.5×108 t、 -0.16×108 t; ② 1981~2006年中国工业废水累计减少排放641.8×108 t,同时受国家宏观经济政策的影响,减排缺口处于波动之中,但总减排缺口大于0,说明实际减排量高于潜在减排量;③ H-P滤波分析所得到的潜在减排率在研究期内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④ 综合来看,我国在1982~1990年及1997~2006年工业发展表现为高污染型,1991~1996年表现为低污染型.  相似文献   
133.
黔桂喀斯特区域河流水体离子对底栖硅藻群落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为了建立喀斯特地区河流底栖硅藻对水环境变化的响应模型,定量研究了中国西南喀斯特地区黔桂珠江水系典型岩溶水体中的离子、电导率与底栖硅藻群落分布的关系.研究发现,电导率的范围为20-2070 μS·cm-1,并且ca2+与(HCO-3+CO2-/3)是岩溶水体的主要优势离子.对离子、电导率与硅藻群落结构进行主成分分析(PCA)、对应分析(CA)、加权平均分析(WA)和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水体离子(HCO-3+CO2-/3、SO2-/4、NO3-、Cl-、Ca2+、Na+、Mg2+、K+)与电导率环境变量都能用于解释底栖硅藻的群落分布特征;而ca2+、(HCO3-+CO2-/3)和Na+浓度是影响物种组成的显著因素.通过研究确定了以上8种水体离子和电导率的相应指示种值(最适值Optima),以及这些离子环境下的硅藻分布特征.该结果为中国西南喀斯特地区硅藻种群生态学、个体生态学以及水质评价的研究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34.
阿哈水库沉积物重金属污染及潜在生态风险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原水库对改善当地气候环境、资源环境具有重要意义,而对高原水库的重金属污染及潜在生态风险评价报道甚少.以贵阳市重要饮用水源阿哈水库为研究对象,运用原子吸收、原子荧光法、ICP法对阿哈水库沉积物中7种重金属元素(Hg、Cd、Pb、As、Cu、Cr、Zn)进行测定,并根据Lars Hakanson潜在生态风险指数法对阿哈水库沉积物中重金属污染元素导致的生态风险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沉积物中Zn的富集系数最高(Cr>6).Cu次之(Cr=2.34);潜在生态风险评价结果显示,Hg潜在生态危害系数在所有站位中均>40,(Cd)仅在2站位>40.其余站位均<40,其他元素潜在生态风险较低.重金属潜在生态风险系数依次为Hg>Cd>As>Cu>Pb>Zn>Cr.研究表明,阿哈水库已存在一定的生态风险.  相似文献   
135.
美国环境保护署(EPA)在引导企业主动守法上经验丰富。在顶层设计上,EPA的国家合规计划(NCIs)明确要求鼓励企业守法并给予帮助,在《清洁空气法》《小企业监管和执法公平法案》等相关法律中要求设立技术和环境合规协助项目,并通过成立合规协助中心或专家团队等方式为企业提供技术咨询支持。在鼓励企业自主守法方面,制定了国家环境表现跟踪计划(ENPT)、环境审计自我报告制度,并通过适当的激励措施鼓励企业自主守法。在通过社会监督引导企业环境守法方面,政府及时公开执法与守法历史在线数据库、有毒物质释放清单,并要求上市公司在公开的信息中包含环境财务事项信息。美国引导企业合规的模式与经验,对于我国深化环境执法改革,落实企业治污的主体责任,打赢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36.
在消防救援时,由于很多被救对象掉入深井中,或者在施工时坍塌掉入,救援时需要利用三脚架将被困人员吊出。三脚架上安装卷扬轮,传统的三脚架都是手动转动卷扬轮将钢丝绳释放或收起,使用时费时费力,耽误救援的时间,影响救援效果,容易造成人力财力的消耗,本文介绍了一种新型钢丝绳卷扬装置的救援三脚架,能够根据实际救援情况选择利用电机驱动还是手动驱动,在救援活动中,能够尽快展开救援,为应急救援提供便利。  相似文献   
137.
基于Geodatabase的滑坡灾害空间数据库设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朱传华  胡光道 《灾害学》2010,25(2):54-57
整个设计旨在建立滑坡灾害空间数据库,有效管理滑坡灾害数据,为滑坡灾害预测预报服务。基于Geodatabse数据模型,使用CASE工具,在分析滑坡灾害风险评价的数据需求和数据特点的基础上,得出了滑坡灾害空间数据概念模型图,建立了滑坡灾害空间数据库。在设计过程中,提出了空间数据和非空间数据的整合方式,以及滑坡监测时间序列数据格式化的示例。  相似文献   
138.
农药的滥用已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因此开发高效、简便和灵敏的农药检测技术是环境科学领域的研究焦点.荧光传感检测因其灵敏度高,检出限低,操作简单,成本低,目前已逐渐成为农药快速定量检测的一个发展方向.然而,在真实样品检测环境中,污染物不是单独存在的,常伴随结构或化学性质上与待检测分析物相似的污染物进行干扰.而基于阵列的荧光...  相似文献   
139.
对2006年1月采自松花江红旗渡口到同江7个样点的浮游生物群落进行了RAPD指纹分析,进而探讨了河流生态系统浮游生物群落DNA指纹与物种组成之间的关系.筛选出的8条随机引物扩增的谱带全为多态性带,其中特有条带所占比例最大(30.2%);形态分类共检测到浮游生物66种,且没有检测到7个样点的共有种类;这些结果显示研究区域浮游生物群落相似性比较低,环境差异性较大.基于DNA指纹的聚类进一步表明,同江、红旗渡口和佳木斯的浮游生物群落较为相似而聚为一枝,哨口、肇源和哈尔滨为一枝,而松原成为单独的一枝.物种组成则将上游的红旗渡口与哨口,下游的同江与佳木斯分别划为一类,位于中间的3个样点为一类.DNA指纹主要揭示相对优势类群DNA的多态性,因此主要反映的是浮游生物群落与环境的关系;而物种组成在这里更多是反映与空间距离的关系,水流是重要的影响因素,上游的部分个体随水流带到了下游.由此可见,浮游生物群落DNA指纹分析在河流生态系统大空间尺度研究中具有重要意义,尤其是在揭示群落与环境关系方面,并能为水环境分子生物学评价体系的建立积累基础资料和提供蘑要依据.图4表3参21  相似文献   
140.
催化臭氧化法处理汽车厂综合废水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臭氧化反应基本原理 ,选用Fe2 + 、Cu2 + 、H2 O2 、Fe2 + +H2 O2 等作催化剂 ,对臭氧在不同催化剂催化作用下降解汽车厂综合废水中有机物和氰化物的速率、最终去除率和臭氧利用效率进行了实验研究。实验结果表明 ,O3+H2 O2 +Fe2 + 工艺可高效去除废水中的有机物和氰化物 ,最终出水水质满足排放标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