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318篇 |
免费 | 24篇 |
国内免费 | 53篇 |
专业分类
安全科学 | 62篇 |
废物处理 | 13篇 |
环保管理 | 52篇 |
综合类 | 179篇 |
基础理论 | 26篇 |
污染及防治 | 33篇 |
评价与监测 | 9篇 |
社会与环境 | 13篇 |
灾害及防治 | 8篇 |
出版年
2024年 | 1篇 |
2023年 | 3篇 |
2022年 | 4篇 |
2021年 | 12篇 |
2020年 | 6篇 |
2019年 | 3篇 |
2018年 | 9篇 |
2017年 | 7篇 |
2016年 | 5篇 |
2015年 | 6篇 |
2014年 | 23篇 |
2013年 | 13篇 |
2012年 | 12篇 |
2011年 | 8篇 |
2010年 | 20篇 |
2009年 | 21篇 |
2008年 | 14篇 |
2007年 | 7篇 |
2006年 | 34篇 |
2005年 | 22篇 |
2004年 | 16篇 |
2003年 | 20篇 |
2002年 | 11篇 |
2001年 | 6篇 |
2000年 | 9篇 |
1999年 | 13篇 |
1998年 | 13篇 |
1997年 | 10篇 |
1996年 | 9篇 |
1995年 | 11篇 |
1994年 | 6篇 |
1993年 | 2篇 |
1992年 | 5篇 |
1991年 | 4篇 |
1990年 | 6篇 |
1989年 | 10篇 |
1988年 | 8篇 |
1987年 | 3篇 |
1986年 | 2篇 |
1980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39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51.
52.
废水生物化学处理方法,是一种利用微生物的代谢作用除去废水中有机污染物的方法。废水生物化学处理方法,简称生化法或生物法。采用这种方法处理有机废水,关键在于提供有利于微生物生长、繁殖的环境,使微生物得到大量增殖,提高其氧化分解废水中有机污染物的效率。用生物化学处理方法处理有机废水,不仅适于处理呈溶解状态 相似文献
53.
间歇性饥饿对厌氧氨氧化菌混培物保藏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厌氧条件下,采用4℃、4℃并每隔10 d换1次NO-2-N/NH+4-N浓度比为1.32的基质、4℃并每隔10 d换1次NO-2-N/NH+4-N浓度比为1.63的基质3种方法保藏厌氧氨氧化菌混培物,研究间歇性饥饿对厌氧氨氧化菌混培物保藏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间歇性饥饿对厌氧氨氧化菌混培物的危害大于长期性饥饿,且亚硝态氮浓度越高危害越大;另厌氧氨氧化菌混培物活性还与血红素c含量有直接相关性,无外界颜色干扰时厌氧氨氧化菌混培物颜色还可直观反映其活性和血红素c含量,且厌氧氨氧化菌混培物的颗粒结构及其富含的胞外多聚物能增强其抵抗外界不利因素的能力.在试验的5个月内,3种方法下的活性衰减速率均先快后趋于稳定,趋于稳定时的三者活性保留率分别为75.3%、70.8%、62.7%. 相似文献
54.
不同类型土壤对SO^2—4吸附特性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了进一步探讨我国酸沉降对水陆生态环境的影响以及曲型地区生态系统对酸沉降的缓冲能力和临界负荷值,笔者对赣,鄂,湘3省具有代表性的土壤和SO^2-4吸附特性进行了研究。结果,红壤,特别是江西省的红壤,吸附SO^2-4,的能力最强,阳大吸附量达11.52mg/g土,共余依次的黄壤,黄褐壤和黄红壤,最大吸附量分别为11.14,8.83,6.86和6.53mg/g土,红色石灰壤对SO^2-4,的吸附能力昆 相似文献
55.
56.
为了保证在监测过程中监测结果的代表性、完整性、精密准、确性和可比性,必须实施全程序的质量保证和质量控制,严格执行国家室内环境质量标准,规范室内环境质量监测方法. 相似文献
57.
本文系统研究了单分子层二氧化铈的硫化反应产物。研究结果说明:单分子层二氧化铈的硫化反应产物也呈单层分散状态存在于γ-Al2O3表面;单分子层二氧化铈吸收SO2后的硫化产物为正四价铈的硫酸盐,即Ce(SO4)2。 相似文献
58.
<正>一起普通环境污染纠纷,却一波三折。为了从"根"上解决污染,村委会竟然做出这样的决定:烟台中瑞化工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瑞化工)作为当地的招商引资重点企业,却屡屡给附近村民造成污 相似文献
59.
国家行为的变化是从国家哲学的变化开始的。今天的中国,旧的国家意识形态正在发生深刻变革,新的国家哲学正在逐步形成。接受国际人权准则便是新国家哲学基础的奠基仪式。无论从理论转向实际的道路还有多远,新国家哲学的基础一旦奠定,政治体制的改革和法治国家、法治政府的变革就会加速到来。展望21世纪,国际人权理念的普及将同儒家仁爱精神的光复同时并进,从而重构中国文化。 相似文献
60.
<正>时下,因污染问题所引发的上访甚至群体性事件都在呈上升趋势,环境污染民告官数字也屡被刷新。纠其原因不外两方面,一方面,污染事件大量发生,导致上访激增;另一方面,则是由于污染企业所在地的一些地方政府(包括监管部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