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98篇
  免费   37篇
  国内免费   80篇
安全科学   94篇
废物处理   16篇
环保管理   85篇
综合类   252篇
基础理论   52篇
污染及防治   41篇
评价与监测   14篇
社会与环境   28篇
灾害及防治   33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14篇
  2022年   17篇
  2021年   19篇
  2020年   23篇
  2019年   20篇
  2018年   19篇
  2017年   13篇
  2016年   11篇
  2015年   17篇
  2014年   24篇
  2013年   19篇
  2012年   18篇
  2011年   27篇
  2010年   23篇
  2009年   19篇
  2008年   23篇
  2007年   31篇
  2006年   41篇
  2005年   27篇
  2004年   23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11篇
  2001年   8篇
  2000年   9篇
  1999年   23篇
  1998年   16篇
  1997年   12篇
  1996年   11篇
  1995年   14篇
  1994年   9篇
  1993年   8篇
  1992年   7篇
  1991年   9篇
  1990年   13篇
  1989年   7篇
  1988年   5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7篇
  1985年   3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1篇
  197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1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2 毫秒
101.
钟艳霞  宋鹏飞 《环境工程》2015,33(11):92-95
针对传统有害气体过滤设备通常体积小、处理效率低的现状,专门设计了一种超大型复合材料活性碳过滤器。该产品复合材料承载体结构采用有限元模拟设计,材料组配合理,实现了耐腐蚀、容量大、处理效率高、效果好、阻燃、使用寿命长、有害气体能回收、吸附材料可重复利用等特点,根据不同材质、规格吸附材料的吸附能力和适用吸附气体种类的不同,采用多元复合吸附,弥补单一吸附过滤层存在的不足,达到同时处理多种有害气体的目的。该产品有效容积为120 m3,处理风量为1 100 m3/min,处理效果达到99%以上,主要用于化工生产、污水处理、电子工业、冶炼、制造业等行业排放有害气体的处理。  相似文献   
102.
选择多级跌水有机填料型人工湿地工艺处理农村生活污水,对进出水各污染物浓度进行详细测试,分析比较了各工艺段污染物去除率的变化。研究发现,COD进水质量浓度维持在113~260 mg/L,去除率呈逐步升高趋势,最高可达73.3%;TN进出水质量浓度均偏高,去除率呈现前期高后期低的特点,最高可达65.3%,最低仅为6.1%;NH+4-N进水质量浓度维持在35~70 mg/L,去除率前期较高,最高可达77.9%,后期去除率逐渐降低;TP进水质量浓度维持在4.5~12.7 mg/L,去除率为39.3%~61.8%。系统运行稳定后,出水水质整体可达到甚至优于GB 189182002《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二级标准。  相似文献   
103.
超声场中活性炭上Zn2+的吸附/脱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采用静态条件,考察了超声波对活性炭上Zn2+吸附/脱附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有/无超声作用下,活性炭对Zn2+的吸附率均随Zn2+初始浓度的增加而减少,该吸附过程属于优惠吸附, Langmuir模型能更好描述该过程,超声的引入对活性炭吸附Zn2+有一定抑制作用.脱附研究发现,在蒸馏水介质中,Zn2+脱附率仅为2.11%,加入超声后Zn2+的脱附率提高至20.8%,添加NaOH后脱附率明显增加,有/无超声作用下的脱附率分别为40.1%和33.1%.动力学分析表明,Zn2+在活性炭上的吸附/脱附均符合2级反应动力学.  相似文献   
104.
太湖叶绿素a浓度分布的时空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基于2005—2009年20次太湖采样期间的水质监测数据,研究了太湖叶绿素a浓度的主要分布特征,分析了水环境因子对叶绿素a浓度分布的季节性和空间性影响.结果表明,太湖叶绿素a浓度分布的空间差异较大,主要表现为梅梁湾、竺山湾、太湖西部和西南部湖区为叶绿素a浓度距平经验正交分解(EOF)第一模态空间分布的显著正值区,太湖湖心和东南湖区则为负值区;影响叶绿素a浓度的因子有水温、溶解氧、总氮、磷酸根和总磷,但总磷和水温的影响相对更为显著,而各季节叶绿素a浓度的影响因子则略有差异;影响藻类生长的因子存在较大的空间分布差异,但总磷、水温和溶解氧是其主要限制性因子,氮类营养盐的影响则处于次要地位.  相似文献   
105.
太湖草型湖区沉积物再悬浮对水体营养盐的影响   总被引:14,自引:7,他引:7  
再悬浮过程中沉积物对水体营养盐的内源贡献是湖泊,特别是浅水湖泊富营养化研究中的重要问题.采用原位沉积物柱样和原状上覆水的Y型扰动装置,被用来研究常规风情下太湖草型湖区沉积物的再悬浮和沉降过程对水体营养盐负荷的影响.结果表明,小风和中风的再悬浮过程导致水体氨氮和磷酸根磷含量显著下降,单位面积水柱含量最大变化量分别为-0.140 g·m-2和-1.59 mg·m-2;大风条件下,水体氨氮含量下降幅度很小,磷酸盐则出现明显增加趋势,最大增量为0.81mg·m-2.再悬浮过程之后的沉降过程中,中、小风条件的水体氨氮含量变小,大风条件的含量没有明显变化.磷酸根磷含量在中、小风条件下与风浪前差别较小,大风条件的含量则明显增大,最大增量为1.36 mg·m-2.因此,沉积物的再悬浮过程和沉降过程对上覆水体的营养盐动态负荷都产生重要影响.与太湖无植被湖区的研究结果对比说明,水生植物的存在对风浪作用下沉积物与上覆水的物质交换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106.
外源输入对底泥疏浚新生表层磷恢复及迁移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外源输入对底泥疏浚新生表层磷恢复及迁移转化的影响尚不清楚,阐明该问题对于底泥疏浚实施后流域尺度上的外源控制及管理具有重要的意义.本研究以太湖梅梁湾沉积物为研究对象,采用野外原位模拟疏浚的方法研究在有无外源颗粒物输入条件下,疏浚前后新生泥水界面磷的迁移转化过程,并探讨疏浚对内源磷释放的控制效果.结果表明,疏浚后阻止外源颗粒物输入对沉积物总磷(TP)和总氮(TN)的控制产生着积极的影响;疏浚显著降低了表层沉积物潜在可移动磷的含量,有外源颗粒物输入组潜在可移动态磷(Mobile-P)含量显著高于无外源组,变化的Mobile-P以铁结合态磷(Fe-P)为主,有机磷(Org-P)次之,弱结合态磷(Lb-P)含量较低不足总磷的1‰;实验210d后,有外源颗粒物输入疏浚组间隙水PO_4~(3-)-P浓度低于未疏浚组,无外源疏浚组显著低于未疏浚组(P 0. 05);无外源疏浚组间隙水PO_4~(3-)-P浓度保持着较低的水平,其余组间隙水中PO_4~(3-)-P浓度呈现先增加后减小的趋势,间隙水PO_4~(3-)-P浓度与其对应分层沉积物中Fe-P含量显著正相关;冬春季间沉积物的源-汇功能发生了转变,沉积物对上覆水由汇转变成为源;疏浚措施降低了底泥内源磷释放速率,可有效控制其内源磷释放,阻止外源颗粒物输入对疏浚控制内源磷负荷起到了较好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07.
具有危险源性质的复杂系统安全行为演化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为解决具有危险源性质的复杂社会技术系统安全行为演化动力机制问题,针对系统生命周期长、影响因素多的特点,以日本福岛核泄漏事故为例,创建扩展型功能共振模型,用于描述系统内安全事故影响因素的作用过程。而后将系统相关主体分为实施方、业主方和第三方共3类,运用演化博弈方法深入研究发现,三方所承担的安全执行成本、安全处罚成本及事故成本之间的数量关系变化是系统安全行为演化发展的动力,3类成本失衡引发的监管机制失效是导致此次核泄漏事故的根源,并据此提出保持政府独立性和权威性、限制业主行为、建立项目责任主体终生追溯机制和采用立体处罚方式的建议。  相似文献   
108.
曝气气水比对人工湿地处理效果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溶解氧角度出发,考察了曝气气水比对人工湿地处理效果的影响。选取气水比为0、2、4、6、8、10、12七种工艺参数进行试验。结果表明,曝气可明显改善整个湿地的溶解氧水平及湿地的处理效果,尤其是脱氮效果。在气水比为6时,人工湿地各污染物的去除率达到最大,COD去除率为85.6%,TP去除率为70.9%,TN去除率为83.1%,NH3-N去除率为84.2%,出水NO3--N浓度最低,为6.32 mg/L。  相似文献   
109.
1998年 10月 21日 12时30分,云南省曲靖市审计局住宅楼工地一基坑在下放装满混凝土的吊桶时,吊桶脱钩坠落,致坑底作业工人杨某受伤,当即送往医院救治。经医院诊断为:颈椎部位脱节,左半部有粉碎性骨折,从肩部往下无知觉。工程承包者在支付800元入院费后离去,至20日伤者杨某之父多次找承包者支付治疗费,承包者共计支付2200元治疗费。因费用太少,无法维护治疗,伤者之父与承包者经长达13天协商无效后,向曲靖市总工会反映,请求协调。 调查核实情况曲靖市审计局住宅楼由十冶工程队承建,十四冶工程队将开挖基…  相似文献   
110.
应用色谱-质谱联用技术,鉴定了石龙区地表水悬浮颗粒物(颗粒相)中的多环芳烃化合物(PAHs),分析了其在不同水体中的分布特征,并应用PAHs特征性比值对其进行了源解析.结果表明,共鉴定出除苊和二氢苊之外的14种美国EPA优控PAHs.水塘水、河流水颗粒相中PAHs含量远高于矿井水,且毒性等效浓度也较高,尤其是水塘水表现出更为严重的PAHs积累态势.源解析认为,矿井水颗粒相PAHs主要是其自身携带煤层中的粉尘所致;水塘水颗粒相PAHs以焦化飞灰、燃煤烟尘等燃烧产物输入为主;河流水颗粒相PAHs则不仅仅是由矿井水携带注入,大气颗粒物的干湿沉降及电厂、洗煤厂等工业废水也是重要的输入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