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60篇
  免费   56篇
  国内免费   76篇
安全科学   202篇
废物处理   28篇
环保管理   97篇
综合类   464篇
基础理论   63篇
污染及防治   53篇
评价与监测   34篇
社会与环境   24篇
灾害及防治   27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13篇
  2022年   14篇
  2021年   15篇
  2020年   17篇
  2019年   22篇
  2018年   24篇
  2017年   14篇
  2016年   12篇
  2015年   10篇
  2014年   50篇
  2013年   18篇
  2012年   43篇
  2011年   21篇
  2010年   37篇
  2009年   32篇
  2008年   47篇
  2007年   27篇
  2006年   27篇
  2005年   40篇
  2004年   17篇
  2003年   41篇
  2002年   39篇
  2001年   35篇
  2000年   31篇
  1999年   46篇
  1998年   41篇
  1997年   15篇
  1996年   25篇
  1995年   18篇
  1994年   25篇
  1993年   19篇
  1992年   18篇
  1991年   8篇
  1990年   9篇
  1989年   18篇
  1988年   17篇
  1987年   11篇
  1986年   10篇
  1985年   9篇
  1984年   10篇
  1983年   23篇
  1982年   4篇
  1981年   4篇
  1980年   11篇
  197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9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181.
卧龙大熊猫人工育幼技术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简要回顾了大熊猫人工育幼的历史,总结了卧龙中国保护大熊猫研究中心在大熊猫人工育幼研究领域的发展。1991年全人工育幼使1只大熊猫弃仔存活160d,但之后连续几年人工育幼失败;1998年成功地将一只弃仔人工哺育2mo后,给不会带仔的母兽培训其带仔。1999年将2个双胞胎及1个三胞胎中的2仔通过人工育幼与母兽交替哺育存活,同时将2只自野外抢救回来的大熊猫幼仔人工哺育存活。创造了1a人工哺育8只幼仔存活的世界记录,大大提高了大熊猫幼仔的存活率。大熊猫人工育幼技术的关键在于;适宜的育幼环境,幼仔免疫力的获得,人工乳的配制,幼兽的疾病防治及正确的饲喂方式。现将卧龙大熊猫庆大熊猫人工育幼方面所取得的突破性进展总结如下。图2表2参6  相似文献   
182.
近年来,钢-混凝土组合结构在桥梁加固改造中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应用。本文简要介绍了在传统结构加固改造技术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两种新型组合结构加固改造技术,包括钢板-混凝土组合加固技术和组合加宽技术,并对其研究情况进行了综述。通过5个桥梁加固改造的工程实例,论述了组合结构技术在桥梁加固改造中的应用优势。将钢-混凝土组合结构技术应用于既有桥梁加固改造中,能克服传统结构加固技术的不足,大幅提高结构刚度和承载能力,改善结构耐久性,延长结构使用寿命,提升结构使用功能,同时施工快速方便,对周围环境影响小,符合可持续发展战略,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183.
为了探究适用于危险废物填埋场地下水污染风险评价的指标权重计算方法,选用层次分析法、熵权法、层次分析-熵权法进行计算,并通过我国37家危险废物填埋场地下水污染风险评价结果与地下水中苯浓度的拟合验证对权重计算方法进行分析比选.结果表明:①3组权重计算结果中,含水层渗透系数和包气带渗透系数均为最重要的指标,危险废物填埋场所处地层介质类型是影响地下水污染风险最显著的因素.在建设危险废物填埋场时,选址需优先关注含水层及包气带介质类型,必要时应采取更高性能的防渗技术手段;②3组场地风险指数(R)和污染指数(C)线性拟合R2值排序为层次分析-熵权法(R2=0.84)>层次分析法(R2=0.75)>熵权法(R2=0.51),因此采用层次分析-熵权法得出的危险废物填埋场地下水污染风险评价结果与实际污染状况匹配度更高,构建的风险评价方法更能准确预测地下水污染风险;③当各指标权重由大到小依次加和至总权重为0.96时,层次分析-熵权法可包含12项指标,且权重分配更为均衡,不易受到单个指标缺失的影响,由此建立的综合指数计算方法更加可靠.研究显示,层次分析-熵权法是更适用于危险废物填埋场地下水污染风险评价的指标权重计算方法,构建的污染风险评价方法结果准确、易操作,在一定程度上可为危险废物填埋场地下水污染的风险评价及运行管理提供支持.   相似文献   
184.
面向铀尾矿库放射性核素污染WSN监测中,由于监测环境制约,针对该条件下节点密度低、带状分布网络连通性差等问题,为保证一定定位精度,提出一种新的定位算法。新内点测试利用RSSI值与海伦公式判断是否在三角形内外,无需未知节点周围其他节点信息,并采用Grid-SCAN寻找概率模型选取点,使该算法满足低密度条件的定位并减少其计算量。约束范围内计算网格内各点RSSI值的概率,并以最大概率坐标为定位结果。经过仿真,新算法较APIT算法在定位精度上提高了55%~69%。  相似文献   
185.
建立了3组模拟厌氧生物反应器填埋场——R1、R2和R3,其中R1反应器无中间覆盖层,R2和R3反应器分别以矿化垃圾+重质碳酸钙、矿化垃圾+天然沸石为中间覆盖层,以研究不同中间覆盖层对厌氧生物反应器填埋场中有机物降解的作用. 结果表明:以矿化垃圾+重质碳酸钙、矿化垃圾+天然沸石为中间覆盖层时,均能维持反应器中良好的内环境,可促进垃圾和渗滤液中有机物的降解. R1、R2和R3反应器中垃圾的w(VS)(VS为挥发性固体))分别比初始值下降了69.81%、75.06%、73.86%,w(BDM)(BDM为生物可降解组分)分别下降了66.87%、82.86%、75.38%,w(纤维素)分别下降了67.96%、75.41%、72.90%;R1、R2和R3反应器中垃圾渗滤液的ρ(CODCr)比最大值分别降低了25.45%、29.72%、23.01%,ρ(BOD5)分别降低了39.28%、45.66%、46.74%. 表明矿化垃圾+重质碳酸钙为中间覆盖层时,既能接种可降解有机物的微生物,又能提供微生物生长所需的碱度,因此更具优势.   相似文献   
186.
针对震后民用建筑重建质量监管缺失问题,从政府、社会、责任主体三维视角出发,构建了一套促进重建工程质量持续改进的监管机制,并分析该机制具有时空性、多维性、循环性三大特征。另外,为便于社会力量对震后民用建筑重建工程质量进行监督,构建了一套针对非专业人员的工程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并利用模糊综合评价法,通过实例验证了该指标体系的有效性。最后,提出了优化该质量监管机制的建议。  相似文献   
187.
通过对某铁路隧道衬砌裂缝的现场调查和研究,把衬砌质量缺陷按照裂缝宽度和长度的不同分为AA、A1、B和C四个等级,并采取不同的加固措施。重点对W钢带补强和骑缝锚杆注浆两种整治措施进行了研究,采用ABAQUS软件对整治前后衬砌的进行数值计算,得到整治前后衬砌的内力,最后计算得出整治前后衬砌的安全系数。结果表明:缺陷整治后衬砌缺陷范围内衬砌的刚度提高,并有效地提高了衬砌的安全系数,达到了整治的预期效果。该研究为隧道衬砌裂缝病害的分类提供了借鉴,同时也为隧道衬砌裂缝病害的整治与加固提供了新的方法和思路。  相似文献   
188.
处理污水已成为微藻应用的一个重要研究方向。小球藻经驯化后可在沼液中良好生长。适当通气有益于小球藻在沼液中的生长,实现深度净化。通过比较不同通气条件下,小球藻在沼液中的生长情况以及对沼液的净化效果,得到最佳通气条件。研究发现小球藻在通气量为1.5 L/min时生长最好,10 d后生物量干质量可达4.3751 g/L,对COD、NH+4-N和TP的去除效果也最好,COD、NH+4-N和TP降到84.62,26.73,7.68 mg/L,去除率分别达到94.49%、91.28%、85.43%,达到畜禽养殖业污染物排放标准。  相似文献   
189.
采用聚乙烯醇(PVA)与海藻酸钠(SA)复配的混合载体对前期研究分离得到的一株多底物硝基苯降解菌N1进行了固定化研究.确定10%PVA和3%SA为最优的混合载体配比,获得了高硝基苯降解率及优良机械强度等性能兼顾的固定化细胞.与游离态细胞相比,固定化细胞具有更高的硝基苯降解效率、更强的高盐度环境耐受性和更宽的pH适应范围.在处理硝基苯与苯胺混合废水时,固定化细胞受到苯胺的影响比游离细胞小.在连续10轮的降解试验中,固定化细胞表现出稳定的硝基苯降解能力,显示其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90.
低碳农业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及对广东的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对低碳农业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进行深入探讨,主要从农业生产要素产出效率、能源利用低碳化水平、农业生产方式低碳化水平、农业碳汇效应4个维度构建指标体系,并运用德尔菲法、加乘混合合成法确立综合指标评价值及设定低碳农业发展水平的等级评价标准,以此为科学量化评价农业低碳发展水平提供一个简便工具,实现对低碳农业评价由定性描述向定量分析的转变。在此基础上,将该评价指标体系应用于对广东省低碳农业发展综合评价的实证研究,以期为农业决策者制定和实施科学的低碳发展政策提供依据。研究结果显示,2006-2010年广东省低碳农业发展水平与低碳农业发展要求尚有较大差距,处于从较高碳发展水平向中碳发展水平迈进的阶段;“农业生产方式低碳化水平”成为广东农业低碳发展的最大制约性因素;与全国其他9省区比较,广东省低碳农业发展综合指数属于中等偏下的位次。由此可见,当前广东省高碳化的现代农业发展模式,成为阻碍低碳农业发展的最大因素;而坚持现有耕地的有效保护与合理拓展有效耕地面积,并因地制宜地提高农地的复种指数,对增强广东种植业的碳汇效应,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具有关键性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