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3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4篇
安全科学   9篇
废物处理   5篇
环保管理   2篇
综合类   35篇
基础理论   7篇
污染及防治   1篇
评价与监测   1篇
社会与环境   1篇
  2023年   3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1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2篇
  2002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1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5篇
  1988年   1篇
  1985年   4篇
  1984年   1篇
  1982年   1篇
  198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71 毫秒
51.
本文采用示踪法研究了 ̄(110m)Ag在对虾、罗非鱼体内的积累、分布以及排泄作用。结果表明,浓集 ̄(110m)Ag的关键器官为对虾的内脏、罗非鱼的鳃、胃肠及肝胆,其浓集系数最高分别为1.6×10 ̄3、1.4×10 ̄2、6.5×10 ̄2、9.5×10 ̄1。 ̄(110m)Ag进入对虾、罗非鱼体内的途径是多方面的,通过摄食途径增加了动物体内的放射性强度。经过排泄实验表明:罗非鱼的鳃、胃肠及对虾的附肢、肌肉里的 ̄(110m)Ag损失显著,其残留量分别为15%、17%、27%、28%,而肝胆和生殖腺及对虾的内脏对 ̄(110m)Ag有重吸收现象,其 ̄(110m)Ag的残留量分别高达740%、240%、333%。  相似文献   
52.
本文是放射性核素在海水、底质及海洋生物间转移规律研究的第三部分,着重研究~(137)Cs、~(134)Cs、~(65)Zn、~(60)Co、~(59)Fe、~(54)Mn在毛蚶、文蛤、对虾、罗非鱼各主要组织器官中的分布,并计算各自的富集系数,同时也考察了各种核素在生物各个组织器官中的排出、在底质中的解吸作用以及生物再利用的过程.结果表明肠道和内脏对核素的富集量高,排出也快;外壳、鳃甚至肌肉对核素的富集量低,排出也慢.文中着重讨论了肠道、外壳、鳃在不同情况下成为生物体参与外界环境核素循环主要通道的生态学意义.  相似文献   
53.
本实验把扁藻、三角褐指藻、文蛤、毛蚶、对虾、罗非鱼等海洋生物引入人工水池小生境后,研究~(137)Cs、~(134)Cs、~(65)Zn、~(60)Co、~(59)Fe、~(54)Mn等核素在这一体系中行为的变化.结果表明,引入扁藻.三角褐指藻后,首先改变了~(54)Mn的存在状态,使其不易富集在藻体上;引入实验动物一个月后,并没有减少原先浮游藻类、底质对核素的吸附,但水体中相当部分的~(54)Mn、~(60)Co已转移至动物体中,池底粪粒沉淀物中的~(54)Mn、~(65)Zn、~(60)Co、~(59)Fe的含量也相当高,从而大大改变了核素在人工水池小生境中的转移规律.  相似文献   
54.
免耕覆盖对土壤微生物量碳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通过设置在甘肃省定西县李家堡镇甘肃农业大学旱农实验站的用间定位试验,研究连续3年春小麦(Triticum aestivum)-豌豆(Pisum sativum Linn.)双序列轮作后6种不同处理土壤微生物量碳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免耕条件下表土层土壤微生物量碳总是显著地高于翻耕土壤;秸秆覆盖表土层和亚表层土壤微生物量碳明显高于不覆盖;不同处理对表土层和亚表层土壤微生物量碳的影响差异达极显著;表土层土壤微生物量碳有明显的季节动态变化;土壤微生物量碳随土层加深而递减.  相似文献   
55.
象鼻山北部边坡由废石堆、废矿堆、洪积坡积层、一般变质闪长岩、风化闪长岩、高岭土化绿泥石化闪长岩断层压碎岩、铁矿体和少量大理岩所构成。其中F_(25)断层规模较大,宽30米,延伸长而深,而且几乎与北部边坡走向一致。20~23勘探线之间的边坡,自1967年以来一直处于不稳定状态,1972年5月以后位移明显增加。1978年3月4日和10月13日,先后在21线附近72~46水平发生过局部滑落,同年8月,上部地面坡积层出现直  相似文献   
56.
以铅锌尾矿和CRT玻璃固体废弃物为主要原料,采用烧结法制备尾矿微晶玻璃,考察了不同热处理制度对铅锌尾矿制备微晶玻璃的影响。熔化阶段,通过观察混合料在两种升温熔化方式下的熔化现象和熔化效果,确定混合料需在1200℃左右保温1h,以排除SO2,CO2等气体,升温至1500℃左右,原料完全熔化;晶化阶段,根据差热曲线(DTA),以晶化温度和晶化时间为影响因素,设计热处理正交实验,通过试样的表观形貌、抗压强度、结合极差分析,确定晶化温度对尾矿微晶玻璃硬度的影响要明显大于晶化时间;根据XRD测试和曲线图可知,不同热处理制度下制备的尾矿微晶玻璃,主晶相均为透辉石,而结晶程度有所不同,导致强度存在差异,合适的热处理制度为:晶化温度1080℃,晶化时间1.5h,制得的尾矿微晶玻璃性能优良,试样平均抗压强度为218.7MPa,吸水率在0.05%以下。  相似文献   
57.
强化生物除磷系统由于其除磷的高效性及稳定性,一直是国内外学者研究的热点。影响强化生物除磷系统正常运行的因素有很多,氨氮便是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因素。本文旨在在前人的研究基础上,通过实验研究对比EBPR系统及颗粒化EBPR系统对不同浓度氨氮冲击负荷的耐受性。研究结果表明颗粒化EBPR系统对氨氮的最大耐受浓度可达200 mg L-1甚至更高,较EBPR系统的氨氮耐受负荷高约10倍。  相似文献   
58.
改性粉煤灰吸附-高级氧化法处理奥里油废水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将氯化铁改性粉煤灰(简称改性粉煤灰)吸附处理与高级氧化和生物处理等技术进行优化组合,以期得到简便而有效的处理奥里油废水(简称废水)的组合工艺。研究结果表明:在废水COD平均为4600mg/L、改性粉煤灰加入量为50g/L、废水pH为7~9、吸附时间为1h的条件下,COD去除率达30%。采用“改性粉煤灰一次吸附-湿式均相催化氧化-厌氧生物过程-改性粉煤灰二次吸附”组合工艺处理废水时,改性粉煤灰不但具有较好的预处理效果,且还有较好的后处理能力;湿式均相催化氧化的催化剂用量少(Cu(NO3)2为2.0g/L)、操作条件温和(2.5MPa,180℃,pH5—7,1h);厌氧生物过程中不需特殊筛选的菌种,易操作控制;经该组合工艺处理后,废水COD从4600mg/L降至55mg/L,COD去除率为98.4%,达到GB8978-1996《污水综合排放标准》的一级排放标准。  相似文献   
59.
为考察填料式厌氧折流板反应器(CABR)处理分散式生活污水抗短期有机负荷冲击的稳定性,从宏观运行性能、中间产物累积以及微观微生物活性3个层次来研究不同温度下短期有机负荷冲击对CABR运行性能影响。结果表明:宏观运行性能指标TCOD沿程变化曲线在28℃时受到有机负荷冲击仍呈现"L"型,容积负荷去除率也由基准条件下0.27kg/(m3.d)提高至0.73 kg/(m3.d),但随温度的下降,沿程曲线逐渐接近"/"型,容积负荷去除率的增加幅度也逐渐变小。中间产物积累指标中VFA/碱度比值小于0.11~0.14时,TCOD去除率可达80%以上;SMP/SCOD比值沿水流方向呈上升趋势表明CABR抗负荷冲击性能较佳。而微观微生物酶活性受基质浓度提高的促进效应和温度下降的抑制效应相互作用表现各异。总体而言,在高温(28℃)条件下,分散式生活污水的有机负荷冲击不会对CABR出水造成显著影响,但在中温(18℃)和低温(10℃)条件下,CABR抗有机负荷冲击的稳定性随温度的下降而下降。  相似文献   
60.
储能电站在煤矿应急供电中逐步得到了应用,电池的安全运行对于煤矿应急电源系统具有重要影响。基于储能系统事故原因统计与文献资料,选取影响储能电池运行安全的6个子系统共30个风险因素建立评价体系,采用熵权、逼近理想解排序法与障碍度模型对5个煤矿2018—2022年的应急电源系统进行安全评价。评价结果表明,煤矿应急电源系统的安全风险随时间呈现明显上升趋势;人为因素、运行环境、外部刺激3个子系统是影响煤矿应急电源运行安全的主要障碍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