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序方式: 共有7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1 毫秒
41.
42.
北京PM2.5中多环芳烃的污染特征及来源研究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10
采用GC/MS定量分析了2003年9月至2004年7月期间北京市PM2.5中16种优控PAHs的含量.研究表明.PAHs总浓度年均值139.59ng·m-3,变化范围1.02-776.4 ng·m-3.冬季浓度最高271.05 ng·m-3,夏季最低26.10 ng·m-3,反映了主要源排放(燃煤)变化与气象条件的共同影响.全年平均不同环数PAHs所占总浓度的比例由大到小:4环>5环>6环>3环>2环;冬季4环PAHs所占比例最大(48.7%),其次为5环(32.5%)和6环PAHs(14.9%);夏季5环、6环PAHs所占比例最高(36.5%),其次为4环PAHs(24.1%).源排放特征化合物比值法和主成分分析法结果都表明,燃煤、机动车和油类挥发是多环芳烃的3类主要污染源,能够解释主成分分析法总方差的88%. 相似文献
43.
北京大气颗粒物污染的区域性本质 总被引:19,自引:3,他引:16
颗粒物是北京的首要大气污染物,2006年PM10年均浓度超标60%以上.本研究基于颗粒物质量浓度在线监测和逐日TSP的采样分析,结合地面天气形势,论述了北京大气颗粒物污染的区域性特征.首先,北京大气颗粒物污染过程的形成由以冷锋过境为明显标志的周期性的天气系统决定,天气系统的活动尺度决定了颗粒物污染的区域性.其次,从PM2.5/PM10和Pb/Al比值的变化判别出颗粒物污染过程中随着颗粒物浓度的升高,细颗粒物呈现富集趋势;细颗粒物的富集由粗颗粒物的去除和超细颗粒物的生成(核化过程)、以及二次颗粒物的生成所致;污染过程中颗粒物的老化以及化学组成(Pb/Al)的大幅度变化共同表明了北京大气颗粒物来源的区域性本质. 相似文献
44.
广州市灰霾期大气PM_(10)中水溶性离子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集广州市大气PM10样品并分别对冬夏两季灰霾和非灰霾期PM10中水溶性离子进行分析。实验表明,广州市灰霾期PM10中水溶性离子的质量浓度要高出非灰霾期4~15倍,其中NO3-浓度升幅最大。非灰霾期主要水溶性无机离子的浓度顺序为SO42->NH4+>NO3-,灰霾期为SO42->NO3->NH4+,严重灰霾期则为NO3->SO42->NH4+。非灰霾期SO42-/NO3-质量浓度比为1.78~3.57,灰霾期为1.04~1.20,而在严重灰霾期则<1,说明灰霾利于NO3-的二次转化生成。实验还表明,灰霾期PM10较非灰霾天气偏酸性,灰霾期SO2和NOx的高转化率导致SO42-和NO3-的大幅增加是加重灰霾期PM10污染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45.
广州秋季灰霾污染过程大气颗粒物有机酸的污染特征 总被引:3,自引:8,他引:3
收集广州秋季一个灰霾过程大气颗粒物昼夜样品,进行了26种脂肪酸和8种二元羧酸的定量分析(GC/MS).结果表明,大气脂肪酸和二元羧酸的污染水平较高.灰霾与非灰霾期间脂肪酸和二元羧酸浓度之比分别为1.9和2.5.污染上升过程脂肪酸和二元羧酸晚上浓度(653 ng.m-3)高于白天浓度(487 ng.m-3),而在污染降低过程,白天脂肪酸和二元羧酸浓度(412 ng.m-3)要高于晚上浓度(336 ng.m-3).采样期间二元羧酸和脂肪酸日均值浓度总体上与颗粒物和碳质组分的变化趋势一致.脂肪酸和二元羧酸与有机碳比值大体上与颗粒物污染成反比,比值随着大气颗粒物的增加而降低,27号晚上之后,随着颗粒物的降低而开始增加,说明有机酸主要以直接排放为主,而灰霾对有机酸的富集有明显抑制作用.基于特征比值法(C3/C4)及相关性分析,表明秋季灰霾污染过程脂肪酸和二元羧酸都是以一次排放为主. 相似文献
46.
采用石英制固定床反应器,在模拟水泥预分解炉气氛条件下考察了微量Al2O3、MgO、Fe2O3、CaSO4和CaF2对SNCR脱硝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水泥生料中微量的Al2O3和MgO对脱硝性能没有影响;Fe2O3会显著降低低温区的脱硝效率;CaSO4对脱硝性能有轻微促进作用。CaF2的存在能提高脱硝效率。Al2O3、MgO、Fe2O3和CaSO4共存时所表现的作用主要是对低温区脱硝的抑制,此时CaSO4作用被掩盖。因此在新型干法水泥生产中,若要尽可能减轻生料里的微量组分对脱硝的不利影响,需要在不影响水泥性能的前提下,尽量降低生料中Fe2O3含量,且避免将预分解炉上的喷氨点设置在低温区域。 相似文献
47.
北京PM2.5化学物种的质量平衡特征 总被引:22,自引:0,他引:22
以北京2个采样点连续采集的样品对PM2.5中的元素、水溶性离子和含碳组分进行分析.车公庄和清华园PM2.5中有机物的含量分别为27.8%和30.9%,是含量最丰富的物种,其次是二次无机粒子、土壤尘、元素碳和微量元素.PM2.5中约有24%的质量未能鉴别成分,相关性分析表明,含碳物种的估算所引起的偏差可能是主要的原因.采暖期重污染周和春季沙尘周PM2.5的化学物种构成悬殊,反映了季节性变化的源排放和特殊气象条件的综合作用. 相似文献
48.
中式餐饮业油烟中非甲烷碳氢化合物排放特征研究 总被引:11,自引:4,他引:11
使用挥发性有机物采样标准方法TO-14/15,选择了北京市5家不同菜系、不同营业规模的餐馆,在其营业时段,连续采集油烟中非甲烷碳氢(NMHCs)样品,使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GC/MS)进行样品分析.研究了4大类72种NMHCs排放浓度和组分组成特点.不同采样餐馆的NMHCs排放浓度存在差异,与菜系类型、规模、上座率、... 相似文献
49.
50.
北京清华园采暖前与采暖期PM10中含碳组分的理化特征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采用美国rp公司生产的Series5400大气颗粒物碳质组分监测仪对清华园PM10中的碳质组分进行了连续在线监测(2002年9月~11月)。结合PM2.5中碳质组分浓度、PM10的浓度和气象数据,分析了碳质组分的污染特征。结果表明,采样期间清华园大气PM10中有机碳(OC)、元素碳(EC)的日平均质量浓度分别在4.07~65.81μg/m3、0.96~26.14μg/m3之间变化,平均值分别为20.8±12.1和7.0±5.1μg/m3。OC在总碳(TC)中占有很大比例,OC/TC平均值为75.84%;TC在PM10中的含量平均为25.0%。本文对9~10月份(秋季)和11月份(初冬)OC、EC的相关性分别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OC、EC之间具有良好的相关性,9月份和10月份相关性系数(R2)为0.83;11月份为0.90。二次生成的OC(OCsec)浓度估算结果表明,9、10月份OCsec在OC中的比例(60.7%)比11月份(38.5%)大。碳质组分主要集中在细颗粒物中,PM10中的OC有70.3%存在于细颗粒物PM2.5中,TC则有58.6%存在于PM2.5中。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