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0篇
  免费   10篇
  国内免费   36篇
安全科学   18篇
环保管理   3篇
综合类   72篇
基础理论   8篇
污染及防治   7篇
评价与监测   3篇
社会与环境   2篇
灾害及防治   3篇
  2023年   7篇
  2022年   7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8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8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13篇
  2013年   10篇
  2012年   8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3篇
  2003年   3篇
  1999年   1篇
  199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31.
土壤的成分以及结构比较复杂,测试土壤中的重金属含量必须对土壤进行消解,常规的消解方法有湿法消解、高压消解、微波消解、干灰化法等。这些方法各有优缺点,国家标准(GB/T1713817141-1997)使用的是湿法消解对样品进行前处理,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测试消解液中的金属元素。本文就湿法消解以及测试仪器提出个人看法。  相似文献   
32.
流域社会经济的水环境效应评估新方法及在南四湖的应用   总被引:8,自引:4,他引:4  
针对我国湖泊生态安全评估及“一湖一策”工作的需要,初步提出一种流域社会经济的水环境效应评估新方法,与以往思路不同的是,新方法体现了正向作用和逆向反馈、现状水平和未来演变趋势相结合的认知框架,并系统阐述了指标优选、评估标准确定、等级划分和不确定性评估方法.最后,选择水质良好的湖泊代表——南四湖开展案例解析.结果表明:通过当前水平和未来变化速率更能全面认识评估结果,也有利于确定流域社会经济系统调控战略的必要性及潜力、方向和阈值;南四湖评估指数从2000年的“Ⅳ级:较严重”提升到2010年的“Ⅱ级:较轻”,尤其是在2003年和2007年存在2个“跳跃式”提升,但若维持现状规模和高速发展速度,未来20年很可能呈现逐渐缓慢下降趋势,并长期处于“Ⅲ级:一般”水平;为了确保维持现状等级且稳中小幅度上升的趋势,到2030年,建议南四湖流域社会经济发展速度控制在过去11年平均增长速度的75%左右以下,环境响应措施力度可能需要提升到评估标准的Ⅰ级水平.  相似文献   
33.
通过样地调查比较分析了沙质海岸带木麻黄(Casuarina equisetifolia)林与天然林主要种群的生态位宽度和生态位重叠这2种重要的生态位特征。结果表明,依照各种群在2种林分中生态位宽度的变化,可将其划分为生态位扩展型、衰退型、敏感型和稳定型4个种群类型;天然林中的演替优势种在木麻黄林的灌木种群中已有较大数量的分布,且具有较大的生态位宽度值,但由于人工林生态位分化不良,种间竞争相对激烈,群落组成不稳定;天然林中大部分乡土树种生态位宽度较之在木麻黄林中大为增加,但除敏感型种群和潺槁木姜子(Litsea glutinosa)、雀梅藤(Sageretia thea)以外,天然林中其他种群的生态位重叠值较之在木麻黄林中有所降低,说明经过长期的协同进化,天然林种间生态位分化程度高,竞争相对缓和。总体来看,以乡土树种为优势种的天然林生态位配置比人工林更优化,对维持群落的稳定更有意义,因此实现乡土树种与木麻黄的合理配置对建设稳定型沿海防护林体系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34.
海洋空间资源性资产产权特征及产权效率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海洋空间资源性资产作为海洋资源性资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产权效率直接关系到我国海洋资源的永续利用和国民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目前国内对于森林、土地、水资源等自然资源资产化管理的基础性问题已有丰富的理论成果,但在海洋资源产权制度方面仍缺少完整、系统的研究。本文从海洋空间资源性资产产权特征和产权效率两个方面入手讨论产权制度的优化,意在为建立完善而高效的海洋资源性资产产权制度提供理论参考。为此,本文首先分析海洋空间资源性资产产权特征以及由这些特征所导致的产权界定障碍,在此基础上极具针对性的从产权归属、产权流转、外部性以及产权制度实施机制四个角度论述海洋空间资源性资产产权效率的影响机理,然后根据理论分析的结果对我国现行海洋空间资源性资产产权制度提出建议,明晰产权归属,引入竞争机制,保持产权长期稳定,建立规范的产权流转机制。  相似文献   
35.
海洋环境Al-Zn-In-Mg-Ti牺牲阳极腐蚀防护研究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以Al-Zn-In-Mg-Ti牺牲阳极为研究对象,在海洋环境下做车辆的牺牲阳极腐蚀防护试验。采用电位自动记录仪采集浸入海水期间车体的动态电位,绘制时间-电位(t-E)曲线图,并分析数据;采用扫描电镜(SEM)和X射线衍射(XRD)等方法对牺牲阳极试样表面腐蚀形貌及成分进行了分析。结果发现,Al-Zn-In-Mg-Ti牺牲阳极增加了车体电位的稳定性,使车体电位部分极化到-800 mV;车体电位达到平衡的时间为7 min,加速了车体电位达到平衡的时间;Al-Zn-In-Mg-Ti牺牲阳极腐蚀产物在表面形成致密氧化层,并在干湿交替的作用下形成龟裂的裂纹,阻止了牺牲阳极的进一步反应。  相似文献   
36.
阳极氧化在铝合金表面粘接技术中的应用综述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铝及其合金以优良的特性而被广泛地应用于建筑、交通、机械制造等领域,作为结构材料需要进行粘接的场合也越来越多。铝合金构件在粘接前需进行表面预处理以提高其表面的粘接性能。介绍了阳极氧化在改善铝合金表面粘接性能方面的应用,并对其特点、成膜机理、膜层结构及粘接性能等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37.
随着环境信息获取技术的飞速发展,水质监测数据逐渐呈现出高时间分辨率的特点.针对传统方法在模拟高频检测数据时的不足,本文基于随机森林建立了河流氮、磷逐日浓度预测模型,识别了影响辽河干流马虎山断面氮、磷浓度变化的主要因素,并预测了未来不同情景下氮、磷浓度变化特征.结果表明:①马虎山断面氮、磷浓度变化的主要影响因素是上游珠尔山断面的来水水质和本断面的流量;②随机森林模型在高时间分辨率的水质指标模拟中具有误差低和拟合优度高的特点,其中,TN浓度预测模型的RMSE为0.40 mg·L-1,R2为0.95,TP浓度预测模型的RMSE为0.01 mg·L-1,R2为0.96;③在不同水文、污染控制和来水水质的变化情景下,未来马虎山断面氮、磷浓度变化主要取决于上游 来水水质,加强全流域营养盐控制是确保断面水质稳定达标的重要基础.  相似文献   
38.
为揭示多环芳烃(Polycyclic aromatic hydrocarbons,PAHs)降解微生物资源的多样性和石油降解菌群的优势菌,研究了从南海沉积物中分离得到的一株PAHs降解菌D22F的降解特性及其在石油降解菌群D22-1中的生态位.对菌株D22F进行16S rRNA基因同源性分析及透射电镜观察以初步确定其种属,通过培养法、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C-MS)测定其多环芳烃降解范围和降解率,通过简并引物PCR扩增其PAHs双加氧酶大亚基基因片段并进行系统发育分析,采用变性梯度凝胶电泳(DGGE)监测石油降解菌群中的优势菌.结果表明,与菌株D22F的16S rRNA基因相似度最高的模式株为产卟啉杆菌属Porphyrobacter tepidarius DSM 10594T(AF465839;98.55%).该菌株能降解萘、甲基萘、苊、硫芴、菲、蒽等;对初始浓度为0.2 g/L菲10 d后的降解率可达90%以上.从其基因组DNA中克隆到的PAHs起始双加氧酶大亚基基因phnAc与Novosphingobium aromaticivorans DSM 12444中的质粒pNL1(CP000676)上的bphA1f基因相似度最高,达到99.41%.DGGE谱图显示,菌株D22F是石油降解菌群中的3种优势菌之一,在传代菌群中可稳定存在.Porphyrobacter sp.D22F为产卟啉杆菌属(Porphyrobacter)中首株以低分子量PAHs为唯一碳源和能源的菌株,是石油降解菌群的优势菌.  相似文献   
39.
为研究石油烃对海洋生物的毒性效应,将栉孔扇贝(Chlamys farreri)暴露于0.08、0.21和0.88mg·L-1石油烃中,采用单细胞凝胶电泳实验(彗星实验)技术检测不同暴露时间扇贝血淋巴细胞的DNA损伤程度,对照组中石油烃背景浓度为0.04mg·L-1。结果显示,低浓度(0.08mg·L-1)的石油烃短期(<7d)内即可导致栉孔扇贝血淋巴细胞的DNA损伤,并且随石油烃浓度的增大和暴露时间的延长,DNA损伤程度增加,石油烃浓度达0.88mg·L-1时,DNA损伤程度已非常严重。3d恢复实验后,各浓度组DNA损伤又均有不同程度的恢复。研究表明,彗星实验是检测石油烃对海洋贝类DNA损伤的一种有效手段,贝类血淋巴细胞DNA损伤有望成为石油烃污染的一种生物标志物,用于海洋污染的早期预警监测。  相似文献   
40.
挥发性有机物(VOCs)是大气臭氧及细颗粒物污染的重要前体物.工业园区是我国VOCs排放的重要来源,但是其污染水平及特征尚不清晰.本研究采用两类VOCs走航监测技术,在长三角主要工业园区开展了108园区次的走航监测,系统分析了长三角不同工业园区VOCs的污染水平及示踪组分特征.结果表明,园区周边VOCs平均浓度变化范围为39~533 μg·m-3(5%~95%分位值浓度),平均值为183 μg·m-3,是城市环境大气浓度的3倍左右;最大峰值浓度的变化范围为307~12006 μg·m-3(5%~95%分位值浓度),平均值为2812 μg·m-3.所有园区周边监测到异常高浓度的频率为64%,其中异常排放频率出现较高的组分主要包括甲苯(32%)、二甲苯(18%)、苯(9%)以及含9个及以上碳数的芳香烃(19%).不同工业类型的园区周边VOCs浓度水平及主要特征组分存在一定差异;纺织行业园区周边浓度最高,其次是化工、涂装和石化,电子工业园区周边浓度相对最低.鉴于现有走航技术对环境大气常见VOCs组分的覆盖率不足50%,因此上述走航结果相对于实际浓度应该有一定的低估.本研究有助于系统认识我国工业园区VOCs污染水平及特征,为园区VOCs监管及减排提供重要支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