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7篇
  免费   15篇
  国内免费   17篇
安全科学   12篇
废物处理   2篇
环保管理   11篇
综合类   59篇
基础理论   14篇
污染及防治   10篇
评价与监测   7篇
社会与环境   1篇
灾害及防治   13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6篇
  2021年   7篇
  2020年   8篇
  2019年   8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3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8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12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1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6年   1篇
  197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71 毫秒
71.
氧化石墨烯是一种表面有丰富含氧官能团的石墨烯衍生物,具有与石墨烯相似的二维蜂窝状晶格结构,从而导致了其具有电学、光学、力学特性和良好的生物相容性,被广泛应用于材料学、生物医学和药物传递等诸多领域。因氧化石墨烯日益增多的生产和使用,其在空气、水和土壤中大量积累,引发了人们对其生物安全性的高度关注。以微生物、陆生动植物和水生动植物为分类标准,综述了近几年氧化石墨烯对微生物、动物和植物的毒性影响,总结并分析了三者的毒性机理,比较了不同生存环境下其对动植物毒性影响的不同,旨在更加全面地揭示氧化石墨烯的生物安全性,为氧化石墨烯安全使用剂量和其功能化应用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72.
好氧堆肥是农村有机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减少农村面源污染的有效途径之一,为解决农村固废堆肥设备短缺的问题,设计了一种序批式好氧发酵一体化反应器,并开展了反应器堆肥验证实验。设备主要包括5个发酵单元、除臭系统、密闭箱体和自动控制系统,发酵仓采用"U"型结构,有效容积100 L,可提供最大25 L·min~(-1)空气量,曝气精度0.1 L·min~(-1),翻抛轴转速7.2 r·min~(-1),采用离子除臭装置在密闭箱体内完成除臭过程。自控系统可实现5组发酵装置的自动控制和数据管理,通过不同含水率的物料进行好氧堆肥实验,进行物理、化学指标的综合评价,结果表明,该反应器一体化程度高,堆肥效果符合有机肥无害化标准,可实现序批式堆肥。该设备解决了传统堆肥连续性差、自动化程度低的问题,可为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提供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73.
煤电行业是我国最大的碳排放来源,随着“30·60”双碳目标的提出,煤电行业成为实现双碳目标的重要阵地。固体替代燃料作为优质环保的再生资源,将其与煤掺烧发电是煤电行业实现低碳发展的有效途径。在大型燃煤电厂中,煤粉炉占比约为80%,目前国外利用煤粉炉掺烧生物质、污泥等替代燃料已广泛应用,而国内缺少相关研究及应用。梳理了国内外燃煤电厂煤粉炉掺烧替代燃料现状,基于替代燃料团体标准研究用于煤粉炉的固体替代燃料制备技术和掺烧技术,分析煤粉炉掺烧固体替代燃料在政策、技术、市场方面存在的制约因素并提出建议,包括出台激励政策及相关排放标准、加强掺混技术研究、推动建立供需市场等。  相似文献   
74.
研究了溴代十六烷基吡啶、正丁醇、正庚烷和水自制微乳溶液介质中,4-(6-甲氧基-8-喹啉偶氮)-间苯三酚与铜的显色反应,建立了分光光度法测定微量铜的新方法。在显色液中铜的质量浓度在0.010 mg/L~0.700 mg/L范围内符合比尔定律,方法检出限为0.003 mg/L,铝合金和水样测定的RSD为0.3%~1.7%,加标回收率为96.3%~104%。  相似文献   
75.
该文分析了生活垃圾与脱水粪渣协同焚烧处理效果,对焚烧系统运行情况,以及排放指标进行对比分析研究。在粪渣掺烧比例为5%,即单台焚烧炉协同处置粪渣48.44 t/d的条件下,焚烧系统炉温平均降低5℃左右。为确保焚烧烟气达标,烟气脱酸系统中熟石灰用量增幅超过30%。烟气、飞灰螯合物等排放浓度均低于规定限值,焚烧烟气中氮氧化物的浓度有所增加,重金属等指标能够达标排放。协同焚烧处置能够对粪饼起到无害化处理的作用,该处理方式可作为粪渣的应急处置。  相似文献   
76.
花生壳吸附Cu^2+的动力学和热力学研究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3  
采用平衡吸附法,研究了pH、时间及温度对花生壳吸附水溶液中Cu2 的影响.结果表明,pH显著影响花生壳对Cu2 的吸附,pH为3.00~5.00时,吸附效果最好;初始吸附过程非常快,30 min时即达到最大吸附量的97%左右,其动力学行为更好地符合Lagergren准二级反应动力学模型,随着温度增加,初始吸附速率和平衡吸附量增加.吸附过程的表观活化能(Ea)为17.02 kJ/mol,表明花生壳吸附水溶液中Cu2 是吸热的化学过程.吸附活化熵为负值,表明Cu2 从水溶液本体中溶解的自由状态到被吸附的状态是有序增加的过程.吸附活化焓呈正值,意味着升温有利于吸附.花生壳对Cu2 的吸附较好地符合Langmuir吸附等温线.吸附过程中吉布斯自由能变化呈负值,说明吸附过程为自发的过程.  相似文献   
77.
为探究水文模型参数敏感性及模型不确定性对径流模拟的影响,运用SWAT模型对挠力河流域地表径流过程进行了数值模拟,利用SUFI-2方法评价模型参数敏感性及不确定性对模拟结果的影响,选取决定系数(R2)与Nash-Sutcliffe效率系数(ENS)对模型精度进行评价。敏感性分析结果表明:对挠力河流域径流模拟影响最大的4个参数是CN2(SCS径流曲线数)、SLSUBBSN (平均坡长)、SOL_BD (土壤湿密度)和SOL_K (土壤饱和导水率),表明SCS径流曲线数、土壤与地形地貌是影响挠力河流域地表径流最重要的因素。月径流模拟过程与实测水文过程拟合较好,率定期和验证期R2与ENS分别为0.68、0.67和0.76、0.44,均达到令人满意的结果。不确定性分析结果表明:p因子为0.78,r因子为0.94,模型不确定性较小,进一步验证了模型的适用性。研究结果可为其他相似流域SWAT模型的应用及参数的率定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8.
超声辐照-活性污泥联合处理焦化废水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选取昆明焦化制气厂的实际焦化废水为处理对象,用水质模型对超声辐照-活性污泥法处理焦化废水中有机物的降解进行了研究.实验结果表明,焦化废水初始浓度、曝气方式和声能密度对焦化废水中CODCr的降解效果影响显著.对初始浓度为807mg/L的实际焦化废水,选择空气作为曝气气体,向废水中曝气而不超声时,废水中CODCr降解率仅为4.5%;在声能强度为119.4kW/m2条件下,超声时其降解率可达65%;采用超声辐照-活性污泥法联合处理焦化废水CODCr,与单独采用活性污泥法相比,废水的CODCr降解率可由单独采用活性污泥法的45%提高至81%;经超声波预处理后的废水,加活性污泥后,其耗氧速率有明显的降低,说明经超声波预处理后的焦化废水对生物无毒性.  相似文献   
79.
A tree-ring width chronology developed from Pinus tabulaeformis tree-rings of Hasi Mountain was employed to analyze responses of tree-ring to different climatic metrics. Correlation analyses between tree-ring chronology and precipitation and temperature suggest that tree growth is both limited by precipitation and temperature, and moisture is the principal limiting factor of tree-ring width. To find a suitable moisture index to be reconstructed, three moisture indices considering precipitation and evaporation even water balance are chosen to be analyzed. The results suggest that the PDSI is an appropriate index as predictor of tree-ring width and can be used to reconstruct in this area.  相似文献   
80.
我国沙尘暴灾害及其研究进展与展望   总被引:60,自引:12,他引:60  
我国强沙尘暴灾害的逐年加剧是气候干暖化背景下,沙化土地扩展的结果,沙土暴的频发已经成为我国北方生态环境恶化的重要标志,加强对我国沙尘暴的研究已成为当务之急。本文阐述了我国沙尘暴灾害的现状及动态演变,综合分析了沙尘暴发生发展的成因,评述了我国沙尘暴的研究历史、进展及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