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33篇 |
免费 | 1篇 |
国内免费 | 14篇 |
专业分类
安全科学 | 7篇 |
环保管理 | 6篇 |
综合类 | 26篇 |
基础理论 | 1篇 |
污染及防治 | 4篇 |
评价与监测 | 2篇 |
社会与环境 | 1篇 |
灾害及防治 | 1篇 |
出版年
2023年 | 3篇 |
2021年 | 4篇 |
2020年 | 2篇 |
2018年 | 3篇 |
2017年 | 1篇 |
2016年 | 1篇 |
2014年 | 7篇 |
2013年 | 5篇 |
2012年 | 3篇 |
2011年 | 5篇 |
2010年 | 2篇 |
2009年 | 1篇 |
2008年 | 1篇 |
2007年 | 1篇 |
2005年 | 2篇 |
2004年 | 1篇 |
2001年 | 1篇 |
2000年 | 1篇 |
1999年 | 1篇 |
1997年 | 1篇 |
1994年 | 1篇 |
1990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4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21.
针对印染废水经一级处理后难以达标、二级处理工艺难以推广应用的现实,提出节约用水、综合利用、清浊分流、工艺改革、精心管理等控制污染源的对策,以达到节水减污的目的. 相似文献
22.
沉水植被的重建是富营养化湖泊生态恢复的重要途径,而光照是沉水植物生长的重要限制因子.根据2005年7月和2006年3月对广州市一富营养化浅水池塘水下照度的监测结果,建立水深与光照强度的关系模型,模型通式为I=I0e-αx.其中光衰减系数α平均为0.1002±0.0097(2005年7月)和0.1190±0.0063(2006年3月).据此模型计算,监测期间每天仅有9~10个小时池塘光补偿深度大于10 cm.在2005年7月和2006年3月每天池塘光补偿深度大于10 cm的时间段内,池塘平均光补偿深度分别为29.1 cm和28.7 cm,距池塘底部分别为24.4 cm和16.7 cm.池塘底部照度在每天绝大部分时间内不足水面照度的2 %.水下照度过低是导致在此类池塘中带水栽种沉水植物难以成功的重要原因.因此,在带水栽植沉水植物前,有必要采取措施改善水下光照条件,以保障沉水植物的生长需要. 相似文献
23.
摘要:目前国内煤矿矿井水绝大部分由井下排至地面后再进行处理、回用,近年少部分煤矿尝试将矿井水在井下直接处理。通过对部分已经投入使用的井下处理站调研,本文结合容光井下矿井水处理站设计及施工中存在的问题,提出矿井水井下处理设计工艺选择及设计注意事项。 相似文献
24.
以处理有毒难降解有机污染物N,N-二甲基甲酰胺(DMF)的序批式好氧活性污泥系统(SBR)为对象,在进水化学需氧量(COD)为300 mg.L-1左右,各初始DMF浓度(40、80、120 mg.L-1)驯化阶段皆为30 d,运行周期为12 h,溶解氧(DO)为2.0~3.0 mg.L-1的条件下,研究了DMF在水、泥相的分布及污泥有机毒性变化趋势;探讨了单个运行周期内,出水COD、水相和泥相DMF浓度及毒性随时间的变化趋势.研究表明,各DMF浓度运行阶段的污泥毒性都体现为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污泥毒性随初始DMF浓度的升高而升高,污泥有机毒性主要由DMF降解过程引起,且主要集中在内层胞外聚合物(EPS)以及胞内区域. 相似文献
25.
26.
简述了“九五”-“十一五”期间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定量考核(简称城考)中城市水环境功能区水质达标率指标的定义、内涵,监测指标内容及分类、指标权重及评价标准等因素的变化规律.指出,应重视环境质量指标选择与当前环境污染现状的衔接,补充重金属等环境优先污染物指标为水环境质量监测评价指标.提出了新的筛选原则和指标设计思路. 相似文献
27.
不同烧制温度下玉米秸秆生物炭的性质及对萘的吸附性能 总被引:18,自引:5,他引:18
以玉米秸秆为原料,在300、500和700℃这3个温度下烧制生物炭,使用元素分析仪测定其元素组成,扫描电镜观测其表面特性,并采用批量吸附实验研究了生物炭对萘的吸附特性.结果表明,随烧制温度升高,玉米秸秆生物炭的碳元素含量从66.79%上升到76.30%,氢和氧元素从4.92%和19.25%下降到3.18%和9.53%;H/C、O/C和(O+N)/C值降低,芳香性和疏水性增强,极性降低.扫描电镜结果显示玉米秸秆生物炭主要是片状颗粒,孔隙少,生物炭表面粗糙程度随温度升高增加.对萘的动力学吸附曲线符合Lagergren准二级模型,初始吸附速率与平衡吸附量随烧制温度上升而上升;等温吸附曲线可用Freundlich模型进行描述,生物炭的吸附能力随烧制温度升高而增强,非线性先下降后上升.玉米秸秆生物炭表面形态上具有显著特点,且不同烧制温度对其元素组成、表面特征和对萘的吸附行为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28.
介绍了国内外典型在用车排放检测工况特点,运用解析方法研究了美国IM 240、欧洲TüV-A,以及我国将实行的IM 195瞬态检测工况,分别比较了与之对应的新车型式认证工况和排放检测方法相关性评价指标,指出美国IM 240与FTP-75标准、欧洲TüV-A与NEDC工况的相关性较好。通过对本田雅阁样车排放水平的测试,得出了IM 195与城市工况、短工况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29.
采用紫外/次氯酸钠(UV/NaClO)和紫外/过碳酸钠(UV/SPC)工艺降解水中水杨酸(SA),且利用协同因子(R)作为评价指标,分别考察了氧化剂投加量、pH、阴离子(NO3-、HCO3−)和腐殖酸(HA)等因素对SA去除的影响,结合TOC对比了2种工艺对SA的去除效果,通过鉴定中间降解产物探讨了SA可能的降解路径。结果表明:UV/NaClO和UV/SPC工艺中SA的去除均符合拟一级反应动力学,R与拟一级反应动力学常数(kobs)变化趋势相似。当NaClO和SPC质量浓度分别为 3 mg·L−1和12 mg·L−1时,2种工艺中kobs分别为0.173 2 min−1和0.258 8 min−1,而 RUV/NaClO和RUV/SPC分别为9.5和15.9。kobs和R随氧化剂投加量的增加而升高,因过量的SPC消耗产生的羟基自由基(·OH)会导致kobs降低。初始pH对SA去除有较大影响,酸性环境有利于UV/NaClO工艺去除SA,而UV/SPC工艺则在pH=7具有较好的SA去除效果。NO3−与HCO3−对UV/NaClO工艺去除SA有轻微的促进作用,而显著抑制UV/SPC工艺对SA的去除。HA对2种工艺中SA的去除均有抑制作用。相比UV/NaClO,UV/SPC工艺对TOC去除更为显著。通过分析SA的密度泛函理论(DFT)并结合主要的降解产物推测SA的降解机理主要为自由基的取代和氧化。 相似文献
30.
框架结构“强梁弱柱”问题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析了"汶川地震"中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的主要震害,着重研究了"强梁弱柱"这一破坏现象,并对比分析了现行抗震规范及其报批稿中关于"强柱弱梁"的设计条款,结合某框架结构教学楼,分析其在两本规范不同设计条款下的承载力,以及由此带来的经济性方面的影响。结果表明:填充墙等非结构构件的影响、楼板对框架梁承载力和刚度的增大作用以及柱轴压比偏小是结构破坏的主要原因。规范报批稿调整了柱端弯矩和剪力增大系数,较大地提高了柱的承载能力,其中抗弯承载力增加10.8%~33.1%,尤其顶层框架柱的承载力较现行规范增加33%之多,但柱的抗剪承载力提高较低,增加11.1%~19.3%。依据送审稿设计的结构,柱的钢筋用量增加64.1%,整个费用增加低于19.9%,基本在我国经济发展水平之内。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