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5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4篇
环保管理   14篇
综合类   53篇
基础理论   2篇
污染及防治   4篇
社会与环境   59篇
  2022年   6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9篇
  2011年   10篇
  2010年   10篇
  2009年   8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12篇
  2006年   9篇
  2005年   8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8篇
  2000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1.
1997—2013年中国绿色GDP核算及时空格局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论文基于资源环境视角,通过构建绿色GDP核算体系对1997—2013年中国及大陆31个省(市、自治区)的绿色GDP进行核算,并进一步通过人均绿色GDP及绿色GDP指数揭示地区绿色发展现状差异。研究结果表明:1)中国在1997—2013年间绿色GDP指数为78.99~87.06,经济发展对自然资源尤其是能源资源依赖度较高。指数呈波动上升趋势,资源节约效果显著,环境污染管治仍需加强。2)区域差异上,人均绿色GDP与绿色GDP指数均呈东部地区>中部地区>西部地区的格局,即经济发展水平较好地区其资源环境依赖性也较低。3)将全国进行绿色发展分区后,处于健康区的省市有10个,潜力区5个,高危区10个,警戒区6个。绿色发展健康区主要覆盖于东部沿海地区,而中西部内陆省市为绿色发展高危区的主要覆盖区。  相似文献   
92.
土地利用在不同的经济发展阶段表现出不同特点。广西江州区属于我国西部经济欠发达地区,经济发展正处于工业化初期的起步阶段,土地利用变化特点主要表现为:以农业生产用地和生态用地竞争为主,耕地变化是土地利用变化的主要内容;建设用地低效、缓慢增长,农村居民点增长面积占较大比重;人均农村居民点面积逐渐增加。以1978-2002年的统计数据为基础,用主成分分析和回归分析相结合,对耕地面积变化的驱动力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人口增长、经济发展和土地管理使得耕地面积不断增长,收入和消费的提高以及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导致耕地面积减少。发达地区的发展历程表明,经济高速发展必然引起农地快速非农化,江州区在土地利用中,必须注意节约用地,保护耕地,减少土地资源浪费,防止环境污染,实现区域土地的可持续利用。  相似文献   
93.
环太湖地区土地利用变化对植被碳储量的影响   总被引:9,自引:2,他引:7  
土地利用变化是影响陆地生态系统碳储量变化的重要驱动因素。利用1980、1990和2005年三期遥感影像解译并提取了环太湖地区1980~2005年的土地利用变化数据,根据《IPCC2006年国家温室气体排放清单指南》提供的方法,计算了环太湖地区土地利用变化对生态系统中植被碳储量的影响,并将计算结果与国内相关研究进行了对比分析。主要结论如下:①1980~1990年耕地、林地及草地分别净减少了223.26、1182.50和178.90km2,其中耕地主要转出为林地与建设用地,转入来源为林地、草地及未利用地,草地主要转出为耕地、林地及建设用地,其他地类之间转化较小;1990~2005年耕地及林地净减少了5929.51、1381.94km2,草地面积则增加了1270.47km2,其中耕地、林地转出涉及所有地类,耕地转入来源则主要是水域、林地及未利用地,林地转入主要是耕地、草地等,草地转入则涉及所有地类。②IPCC方法计算1980~1990年土地利用变化导致植被碳储量净减少642171.27Mg,1990~2005年植被碳储量净减少了683125.18Mg。③通过对比发现,IPCC方法计算结果与国内相关研究在植被碳储量变化趋势上基本一致,但存在一定的数值误差,建议研究编制适合国情的中国温室气体排放清单指南。  相似文献   
94.
南京市土地利用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研究   总被引:9,自引:2,他引:7  
协调土地利用与生态环境的关系是区域土地利用规划的重要环节. 利用统计分析法、文献资料法,结合实地调研,综合分析评价了南京市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结果表明:建设用地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工业污染、城镇生活污染、地质灾害、城市热岛效应等方面. 农业用地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具有农业面源污染问题严峻,高效生态农业有利于稳定和改善生态环境的两面性. 未利用土地对于维护和改善生态环境意义重大. 针对实际,提出建立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的环境友好型土地利用模式,协调土地利用与生态环境的关系,并提出进行土地利用的环境影响程度分级研究、加强生态环境研究与监测、优化区域土地利用布局等建议.   相似文献   
95.
正岩溶山区是我国典型的人地关系脆弱区,其主要集中分布在西南地区。西南地区岩溶总面积42. 62×104km~2,其中又以黔、滇、桂三省(区)最为集中,其裸露和覆盖的喀斯特面积达32. 06×104km~2(相当于全国国土面积的0. 3%),占三省(区)土地总面积的39. 71%(1)。但该区域贫困人口却占近全国贫困人口总量的1/2,而且主要分布在农村区域。因此,科学的揭示这一地区农户生计方式及其与土地环境退化的相互关系,对于探索并构筑人地关系和谐的农户生计方式具有重要  相似文献   
96.
土地利用活动是区域碳循环的重要影响因素,区域土地利用方式及其组合格局的改变会影响区域碳循环的规模和强度。开展区域系统碳循环的土地调控研究,有助于从区域开发、产业调整、土地规划、城镇布局及城市发展模式等方面促进区域低碳发展,是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和重要途径。本文分析了土地利用对区域系统碳循环的影响机理,探讨了土地利用活动对区域自然和人为碳循环过程的影响;从土地利用方式、结构、规模和强度等方面分析了区域土地利用碳循环的土地调控机理,并提出了从价格、规划、税收和供地计划入手选择调控手段、确定调控对象,从而改变区域系统运行状况,以实现对区域碳循环进行调控的总体思路;最后从低碳土地利用技术、规划、模式和政策等四个方面提出了区域系统碳循环的土地调控的政策框架和实施策略:①低碳土地利用技术:包括低碳土地利用规划评价技术、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技术和土地循环利用技术;②低碳土地利用规划:包括低碳型城镇土地利用规划、区域绿地系统规划、低碳交通用地系统规划、低碳土地利用结构布局规划及低碳主体功能区规划;③低碳土地利用模式:包括区域生态建设模式、环境友好型土地利用模式、紧凑型城市模式与低碳生态工业园模式;④低碳土地利用政策:包括土地碳补偿制度、土地用途管制制度、低碳土地金融制度、土地利用碳核算制度及低碳土地调控体系。通过构建区域系统碳循环的土地调控政策体系,不仅为区域土地利用活动提供指导,也可以为区域低碳土地利用调控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7.
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全面确立,农村市场化与农户土地利用行为的关系越发紧密。为揭示农村市场化对农户耕地流转行为的影响,围绕农产品销售市场和土地流转市场两方面,运用农户调查法和Heckman两阶段模型进行分析。结果显示:耕地流转费用和农产品销售价值的高低决定着农户土地预期及农业效益的实现程度,对耕地流转概率和流转面积产生了显著影响。同一要素对流入和流出的推拉作用往往是相反的。农户特征、耕地资源和地区差异等要素对耕地流转也产生了明显的影响,与流转动因相一致。由于目前农村土地流转市场和农产品市场尚不健全,积极发展现代农业,推进规模经营,规范土地流转,有助于改善农户福利,优化农业土地利用结构  相似文献   
98.
基于DEA的中国农地非农化效率及其变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基于DEA和Malmquist TFP指数模型方法研究分析2000~2008年我国省域和区域层面农地非农化效率及其变化,为优化土地利用提供参考。研究结果表明:(1)省域层面各项平均效率水平一般,超过80%的省份农地非农化综合效率未达到有效状态;(2)农地非农化效率总体呈现东部地区>东北地区>中部地区>西部地区的状态,区域差距呈现缩小趋势;(3)农地非农化平均综合效率的提升主要源于纯技术效率的贡献,而生产效率的明显改善得益于技术进步;(4)东部和东北地区农地非农化综合效率有所下降,中西部地区综合效率呈现上升趋势,西部地区上升显著。通过研究发现:现阶段我国农地非农化存在要素资源的利用不充分现象,效率提升潜力较大;西部地区农地非农化规模集聚能力与其他地区差距较大;东部地区存在农地非农化效率损失;虽然中西部地区农地非地化效率变化提升明显,但能否成为农地非农化指标增加的依据还值得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99.
长三角地区碳排放效率时空特征及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战略上升为国家战略,要求建立区域间协调机制,引导低碳产业,弥补绿色发展的短板。掌握长三角地区碳排放效率时空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对长三角地区低碳高效发展及顺利实现碳减排目标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基于考虑非期望产出的SBM-DEA模型与窗口分析相结合的方法,测算碳排放效率,利用传统统计分析与空间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分析了1995~2017年长三角地区碳排放效率时空特征,并考虑空间因素,构建空间杜宾面板模型分析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1995~2017年碳排放效率总体呈波动变化趋势。2017年,上海、苏州和无锡的碳排放效率为1。碳排放效率绝对差异与相对差异呈波动变化,且变化趋势基本一致。碳排放效率存在不均衡现象。(2)碳排放效率区域差异明显,2005年后,空间格局变化不大,上海、苏州和无锡形成了碳排放效率高值区。碳排放效率重心主要分布在南京市,总体向西北移动。(3)空间杜宾面板模型结果表明:提高技术水平是改变碳排放效率的重要途径。城镇化和空间因素对碳排放效率具有明显的正向作用;外商投资、单位GDP能耗和生态环境对碳排放效率具有明显的负向作用。  相似文献   
100.
钟太洋  黄贤金 《环境科学》2006,27(2):392-400
分析农户水土保持决策过程、建立农户水土保持决策的两阶段概念模型,从理论上分析了土地市场对农户水土保持的影响.运用在江西省兴国县、上饶县和余江县的样本村农户调查资料,通过建立土地流转与农户水土保持相互关系模型,运用Heckman的两阶段法对模型参数进行了估计.运用模型估计结果,分析土地流转对农户水土保持决策的影响并且对其区域差异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从全部样本来看,农户是否意识到水土流失问题的存在以及家庭土地税费负担量对农户是否采取水土保持决策有显著影响;在兴国县,土地流入面积和费用2个因素对水土保持决策有显著影响;在余江县土地流入面积和费用也有影响显著,并且土地流入面积对农户水土保持投入的影响更强,而且土地流出面积在余江也有显著影响;上饶县,土地流出面积有显著影响.在全部样本、兴国县以及余江县,土地流出收益对农户水土保持决策的影响都不显著.最后,就进一步推进区域水土流失治理促进土地持续利用提出了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