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144篇
  免费   313篇
  国内免费   2194篇
安全科学   380篇
废物处理   311篇
环保管理   376篇
综合类   3046篇
基础理论   885篇
环境理论   2篇
污染及防治   1985篇
评价与监测   233篇
社会与环境   177篇
灾害及防治   256篇
  2024年   16篇
  2023年   109篇
  2022年   255篇
  2021年   247篇
  2020年   198篇
  2019年   175篇
  2018年   209篇
  2017年   258篇
  2016年   288篇
  2015年   355篇
  2014年   411篇
  2013年   561篇
  2012年   440篇
  2011年   430篇
  2010年   374篇
  2009年   349篇
  2008年   346篇
  2007年   296篇
  2006年   279篇
  2005年   192篇
  2004年   142篇
  2003年   181篇
  2002年   183篇
  2001年   153篇
  2000年   149篇
  1999年   148篇
  1998年   153篇
  1997年   116篇
  1996年   113篇
  1995年   121篇
  1994年   104篇
  1993年   70篇
  1992年   65篇
  1991年   46篇
  1990年   41篇
  1989年   24篇
  1988年   12篇
  1987年   10篇
  1986年   14篇
  1985年   7篇
  1984年   3篇
  1983年   5篇
  1982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765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41.
基于中国大气成分实时追踪数据集、天津气象局和生态环境局长序列PM2.5质量浓度和气象观测,结合MEIC排放清单和环境模式构建的细颗粒气象条件扩散指数,研究2000~2020年天津地区PM2.5质量浓度演变规律及驱动因子,以期更科学地分析气象对大气环境影响,为“十四五”期间深度环境治理提供支撑.结果表明,2000~2020年天津PM2.5质量浓度呈现3个阶段变化,第一阶段2000~2007年,呈现持续地上升,其变化速率为4.58μg·(m3·a)-1,该阶段排放量的快速增加是主导因素,其作用是气象条件年际波动影响的4倍,排放量增加使得PM2.5质量浓度增加45.3%;第二阶段为2007~2013年,该阶段PM2.5质量浓度呈现波动变化,出现了两个浓度峰值年(2007年和2013年),该阶段排放稳定,气象条件年际波动对PM2.5质量浓度年际波动产生重要影响,两者相关系数0.81;第三阶段为2013~2020年,PM<...  相似文献   
942.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scientific background and content of the ecological assessment of cities, and takes Boda, a new town in Xinjiang province, China, as a case study.  相似文献   
943.
近地层O3污染对陆地生态系统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全球气候变化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日益增加,近地层臭氧(O3)污染的环境生态效应备受人们关注.现有研究表明,陆地生态系统的温室气体NOx和CH4释放、矿质能源消耗和机动车辆尾气排放量的增加将加剧近地层O3污染.O3污染通过降低植物叶片气孔导度、光合速率和净同化作用,改变同化物的分配,进而抑制植物生长和加速植物老化,导致作物和林木减产.O3污染导致植物-土壤系统碳积累和周定降低势必影响未来全球碳动力学和碳预算,而植物和根系生长受到抑制则不利于土壤养分、水分的吸收进而影响植物-土壤系统养分循环,但目前报导极少,尚无法准确判断对全球碳和养分循环的影响,亟待深入研究.由于环境因素间具有互作效应,目前模拟研究过多集中O3与CO2增加对陆地生态系统的复合效应方面,而与其它环境因子(如O3与NO、SO2、水分、温度等)的复合效应研究偏少,不利于在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深入了解与预测O3污染对陆地生态系统的影响程度与趋势.基于研究现状,未来应加强:(1)地表O3监测网络建设和监测,结合田间试验和建模加强草地、森林和农田生态系统对O3污染的响应研究;(2)长期定位研究,侧重陆地生态系统对O3污染连合其它温室气体、温度增加等模拟未来气候情景下的环境响应研究;(3)O3污染下土壤.植物系统碳循环和固定研究;(4)O3污染条件下优势植物和农作物在不同时空条件下的土壤.植物系统养分利用研究;以期为判断和预测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陆地生态系统对近地层O3污染加剧的响应程度与趋势提供数据资料和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944.
针对电容吸附除盐法的缺点,通过对电极进行绝缘处理,开发了一种新型高电压电容吸附除盐技术。实验结果表明:增大外加电压,有利于除盐效率的提高;外加电压为60V时,NaCl去除率可达90%以上;增大废水流速对吸附效果不利;反应温度对处理效果的影响不大;在NaCl质量浓度为80mg/L、外加电压为60V、反应温度为25℃、废水流速为36m/s、反应时间为30min的条件下,经一级处理和二级处理后出水的NaCl质量浓度分别为39mg/L和16mg/L,NaCl去除率分别为51.3%和80.0%。  相似文献   
945.
全氟辛酸(PFOA)对蚯蚓的毒性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考察全氟化合物的土壤生态毒性,以赤子爱胜蚓为模式生物,通过人工土壤染毒方法研究全氟辛酸(PFOA)对蚯蚓急性毒性、回避行为和SOD、CAT等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PFOA对蚯蚓的急性毒性作用与染毒时间和染毒浓度相关,实验求得PFOA对蚯蚓毒性作用7和14d的LC50值分别为816.58和792.50mg·kg-1;蚯蚓在160mg·kg-1PFOA暴露浓度下表现出明显的回避反应。在10~120mg·kg-1PFOA长时间暴露下,蚯蚓体内SOD出现"低促高抑"的变化趋势,而GSH-Px则总体上被PFOA所抑制。  相似文献   
946.
Environmental Science and Pollution Research - Microcystis aeruginosa (M. aeruginosa) is one of the most common genera of cyanobacteria in algal blooms. In the present work, the impact of the...  相似文献   
947.
针对以糖蜜配制的半人工黑水生物处理时除磷效率下降和污泥膨胀的现象,利用序批式反应器(SBR)进行了实验分析,比较了以蔗糖和糖蜜为主要碳源时除磷效果的差异,并探讨了污泥膨胀发生的原因。研究表明,以糖蜜为主要碳源配制模拟黑水时的除磷效果比蔗糖为碳源时差,主要是由于GAOs的竞争性代谢所致。以糖蜜为碳源的条件下,污泥的胞外聚合物含量是正常活性污泥的一倍以上,导致污泥沉降性能变差;糖蜜碳源时的夏季高温条件下丝状菌大量生长也是导致污泥膨胀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948.
改性氧化铝微波诱导催化氧化处理高浓度苯酚废水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采用微波诱导催化氧化技术,以改性氧化铝为催化剂,对高浓度模拟苯酚废水进行氧化处理。考察了微波功率、催化剂投加量、H202投加量、废水pH值和微波反应时间等因素对苯酚去除效果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处理30mL质量浓度为1 100mg/L的苯酚模拟废水,在微波功率500W,催化剂加入量1 g(液固比30∶1),30%双氧水...  相似文献   
949.
生活垃圾填埋场渗滤液处理技术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根据处理工艺原理的不同 ,分别介绍生化和物化处理技术、膜处理技术、土地处理技术和蒸发处理技术等处理工艺研究与应用的进展情况 ,同时根据我国填埋场渗滤液的产生特点和处理处置现状 ,展望了我国渗滤液处理工艺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950.
Treatment of refectory oily wastewater by electro-coagulation process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Xu X  Zhu X 《Chemosphere》2004,56(10):889-894
Electro-coagulation was used to treat refectory wastewater with high oil and grease contents. Different operational conditions were examined, including pH, current density, reaction time, conductivity, electrode distance and inlet concentration. The optimum current density was 10-14 A m(-2) within 30 min depending on the wastewater properties tested. Conductivity had little effect on the treatment efficiency. Although the addition of extra salts (e.g., sodium chloride) to the wastewater did not help increase the pollutant removal efficiency, it could save the power consumption significantly. The COD(Cr) and oil removal efficiency descended with increasing electrode distance. The optimal electrode distance was determined to be 10 mm for this equipment in consideration of the treatment cost and efficiency together. The pH effect on the performance of the electro-coagulation process was not very significant in the range of 3-10. The removal efficiency of oil and COD(Cr) under normal condition exceeded 95% and 75%, respectively.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