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73篇
  免费   249篇
  国内免费   427篇
安全科学   133篇
废物处理   68篇
环保管理   134篇
综合类   860篇
基础理论   266篇
污染及防治   383篇
评价与监测   74篇
社会与环境   75篇
灾害及防治   56篇
  2024年   29篇
  2023年   40篇
  2022年   95篇
  2021年   78篇
  2020年   75篇
  2019年   63篇
  2018年   70篇
  2017年   68篇
  2016年   114篇
  2015年   97篇
  2014年   125篇
  2013年   132篇
  2012年   121篇
  2011年   121篇
  2010年   112篇
  2009年   92篇
  2008年   88篇
  2007年   95篇
  2006年   73篇
  2005年   49篇
  2004年   38篇
  2003年   41篇
  2002年   37篇
  2001年   39篇
  2000年   21篇
  1999年   29篇
  1998年   16篇
  1997年   21篇
  1996年   14篇
  1995年   12篇
  1994年   6篇
  1993年   5篇
  1992年   15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5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3篇
  198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04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1.
介绍了苯及其衍生物对水环境所造成的污染和危害,并对水体中该类污染物降解技术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着重介绍了光化学及光催化技术、生物降解和超声波降解等技术在该领域的有关研究.  相似文献   
82.
2008年5月~2011年10月,以内蒙古温带典型草原为研究对象,利用小区模拟控制试验,设置对照[0 g·(m2·a)-1]、低氮[5 g·(m2·a)-1]、中氮[10 g·(m2·a)-1]、高氮[20 g·(m2·a)-1]这4个净氮输入量处理,模拟研究了大气氮沉降水平变化对土壤总有机碳(TOC)以及溶解性有机碳(DOC)含量、年际变化及其垂直分布格局的影响,并分析了两者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除个别年份外,土壤TOC与DOC含量均随土壤深度增加而递减,4 a的连续施氮并未改变土壤TOC与DOC的垂直分布规律,但施氮降低了土壤TOC的垂直变异,增加了土壤DOC的垂直变异;施氮4 a对于草地表层0~20 cm土壤TOC与DOC含量的变化并未表现出显著影响(P>0.05).不同氮输入水平处理0~20 cm土层有机碳密度在3.9~5.6 kg·m-2之间变动,试验前两年不同氮处理0~20 cm土壤有机碳密度均低于对照或与对照接近,试验后两年,施氮对土壤总有机碳密度逐渐呈现出一定的促进作用,但与对照的差异仍不显著(P>0.05);不同处理0~20 cm土层DOC/TOC约为0.32%~1.09%,氮输入增加普遍降低了DOC在整个TOC中所占的比例;草地土壤TOC与DOC的变化呈显著正相关(P<0.01).不同处理草地土壤DOC随时间的变异均远大于TOC,与TOC相比,草地土壤DOC的变化更为迅速,是研究草地土壤碳库对氮沉降变化响应的重要敏感性指标.  相似文献   
83.
以佛子岭地震台数字化仪器记录到的远震数据为基础,应用多道反褶积方法分组提取邻近地震事件的接收函数,并选择合适的地层厚度将台站下方介质结构简化成关于S波速度的水平分层模型。以此对Ps转换波的接收函数进行共转换点偏移叠加,反演计算得到每个水平层中的S波速度值,并给出了佛子岭台台基下方一维S波速度结构图。  相似文献   
84.
针对井口加热炉燃用套管气出现的烟尘排放超标问题,从燃烧方式及燃料组成方面分析发现,加热炉所采用的扩散式燃烧,火焰面燃料侧缺少氧气,燃料产生热分解生成炭黑颗粒;另外,套管气含有大量的重碳烷烃,其稳定性差、分解温度低,加剧了热分解反应。因此,控制套管气质量和改变燃烧方式是治理烟尘排放超标的基本途径。但是井口加装轻烃回收装置,分离出套管气中的重碳烷烃,成本高不可行。最终,基于预混燃烧理论,设计了双调风预混燃烧装置,现场实施结果表明,不仅烟尘排放降低了87.8%,而且NOx排放降低了58.6%、热效率提升了8.2%。实践证明,预混燃烧是治理井口加热炉烟尘排放超标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85.
To investigate the air quality change during the COVID-19 pandemic, we analyzed spatiotemporal variations of six criteria pollutants in nine typical urban agglomerations in China using ground-based data and examined meteorological influences through correlation analysis and backward trajectory analysis under different responses. Concentrations of PM2.5, PM10, NO2, SO2 and CO in urban agglomerations respectively decreased by 18%–45% (30%–62%), 17%–53% (22%–39%), 47%-64% (14%–41%), 9%–34% (0%–53%) and 16%-52% (23%–56%) during Lockdown (Post-lockdown) period relative to Pre-lockdown period. PM2.5 pollution events occurred during Lockdown in Beijing-Tianjin-Hebe (BTH) and Middle and South Liaoning (MSL), and daily O3 concentration rose to grade Ⅱ standard in Post-lockdown period. Distinct from the nationwide slump of NO2 during Lockdown period, a rebound (~40%) in Post-lockdown period was observed in Cheng-Yu (CY), Yangtze River Middle-Reach (YRMR), Yangtze River Delta (YRD) and Pearl River Delta (PRD). With slightly higher wind speed compared with 2019, the reduction of PM2.5 (51%–62%) in Post-lockdown period is more than 2019 (15%–46%) in HC (Harbin-Changchun), MSL, BTH, CP (Central Plain) and SP (Shandong-Peninsula), suggesting lockdown measures are effective to PM2.5 alleviation. Although O3 concentrations generally increased during the lockdown, its increment rate declined compared with 2019 under similar sunlight duration and temperature. Additionally, unlike HC, MSL and BTH, which suffered from additional (> 30%) air masses from surrounding areas after the lockdown, the polluted air masses reaching YRD and PRD mostly originated from the long-distance transport, highlighting the importance of joint regional governance.  相似文献   
86.
为了解四川盆地大气中单颗粒气溶胶理化特征,分别在该区域典型城市(成都市)和背景地区(峨眉山)进行了大气单颗粒样品采集.基于带能谱的透射电子显微镜(TEM-EDS)对两地累计3923个单颗粒的化学组成、形貌特征及混合状态等进行了全面观测和分析,并对两地颗粒物差异性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发现:两地气溶胶颗粒主要包括有机物、富硫、矿物、烟尘和飞灰/金属颗粒,除了以单独的外混形式存在外,大多数颗粒以两种及两种以上颗粒类型混合(即内混)形式存在.通过对成都市不同污染状况下单颗粒特征对比发现,"污染天"的内混颗粒占比高于"清洁天",分别为74.2%和68.6%;相比"清洁天","污染天"颗粒物粒径分布范围更广且峰值区间更大,表明污染过程中颗粒物的大气混合趋于更强.对比成都市与峨眉山分析结果得知,成都市以内混的有机物-硫颗粒为主导(占比为50.2%),而峨眉山以外混的有机物颗粒为主导(占比为50.5%);成都市含硫类颗粒物(如有机物-硫颗粒)贡献高于峨眉山,而峨眉山两种含碳类颗粒(如烟尘和有机物-烟尘颗粒)占比高于成都市;此外,成都市与峨眉山两地大气颗粒物粒径分布范围及峰值区间均存在一定差异,进一步体现了两地颗粒物来源和老化混合的差异.在峨眉山,与非降雨天相比,一些易溶于水的颗粒物(如含硫类颗粒)在降雨天占比明显降低,而源自当地燃烧过程、粒径较小且疏水性强的颗粒物(如烟尘和有机物-烟尘颗粒)占比相应升高.  相似文献   
87.
为了提高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效果的稳定性,同时考虑农村水生态景观建设需求,将具有强大调节能力的稳定塘技术、适合低浓度有机污水处理的接触氧化法和浅水湖泊草型清水稳态理论相结合,提出曝气生物净化塘工艺,应用于豫南地区商城县11个乡镇街区的农村生活污水处理,并选择其中4个典型案例运行1年的效果进行总结。结果表明:受乡镇街区的合流制排水系统、豫南地区多雨的气候特点及住户利用化粪池污水浇灌菜园习惯的影响,商城县各乡镇街区生活污水污染物浓度低且存在较大的波动性;曝气生物净化塘水力停留时间长,污水可在塘中完全混合,并形成适宜低污染物浓度净化的菌-草共生清水稳态系统,使净化后出水化学需氧量(CODCr)、氨氮(NH3-N)、总氮(TN)、总磷(TP)指标均达到DB41/1820—2019《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水污染物排放标准》一级标准,且出水CODCr、NH3-N指标达到GB 3838—2002《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Ⅳ类及以上水质标准。曝气生物净化塘适合低污染水平的农村生活污水的治理,且能形成清水型农村水生态景观。  相似文献   
88.
南方小流域典型水污染调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某河流的污染状况在南方小流域中具有普遍性。本研究通过传统调查分析+卫星遥感监测的技术手段,摸清掌握该河流各主要断面水质污染状况及流域内各类污染源的排放情况,在此基础上对水质污染程度、污染特征及污染成因进行了分析评价。调查表明,该流域水质污染程度与降水量密切相关,生活污水是水体污染的主要来源,治理的关键在于截污,同时要解决一定的补水问题。研究结果可为该流域环境综合整治提供必要的技术支持,研究方法可为今后开展类似小流域污染调查提供可行借鉴。  相似文献   
89.
建立一种直接检测环境中痕量壬基酚的外切酶保护-荧光定量PCR方法。首先向含雌激素受体及相关蛋白的细胞溶质中加入壬基酚-丙酮溶液,使受体蛋白活化,从而在体外与含雌激素反应位点的双链结合DNA作用形成壬基酚-雌激素受体-DNA复合物。复合物用核酸外切酶和S1核酸酶消解,去除未受到蛋白质保护的结合DNA。将消解后产物作为模板,进行荧光定量PCR扩增反应,建立壬基酚浓度与标准DNA拷贝数的对数之间的线性关系为:y(壬基酚浓度的对数)=1.637x(标准DNA拷贝数的对数)-9.505。该法检出限为10^-8g/L,用该法对金鱼肝脏组织中壬基酚进行检测,添加回收率水平在98.5%112.2%,变异系数在4.3%以下。  相似文献   
90.
于2002年5月在珠江河口区设20个调查站,按<海洋监测规范>采集表层沉积物样品,用碘量法测定硫化物含量,用质量指数法进行评价.结果(以S2-干重计)显示:各测站的硫化物含量在(94.9~306) ×10-6间变化,部分区域已有轻度污染,在河口北部(平均251×10-6)明显高于南部(平均188×10-6)(P< 0.05)、近岸(平均233×10-6)略高于远岸(平均188×10-6),平均含量220×10-6在我国沿岸半封闭型海域属中等偏高,保持了20 a来较高的水平,局部污染加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