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08篇
  免费   25篇
  国内免费   55篇
安全科学   34篇
废物处理   2篇
环保管理   33篇
综合类   140篇
基础理论   32篇
污染及防治   7篇
评价与监测   10篇
社会与环境   26篇
灾害及防治   4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10篇
  2021年   14篇
  2020年   20篇
  2019年   15篇
  2018年   13篇
  2017年   9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11篇
  2014年   11篇
  2013年   11篇
  2012年   11篇
  2011年   18篇
  2010年   18篇
  2009年   18篇
  2008年   19篇
  2007年   17篇
  2006年   18篇
  2005年   13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7篇
  2000年   5篇
  199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8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211.
张雅然  车霏霏  付正辉  许野  李薇 《环境科学》2022,43(6):3037-3047
青海湖是我国最大的闭口咸水湖.近年来随着工农业及旅游业的迅速发展,湖泊受人为活动影响不断增加,引起广大学者关注.为了深入了解青海湖表层沉积物中的重金属分布情况,在调查Zn、 Cu、 Pb、 Co、 Ni、 As、 Cd和Cr这8种重金属含量的基础上,对其赋存形态进行了分析,并对其进行来源解析和生态风险评价.结果表明:(1)青海湖表层沉积物重金属除ω(As)(13.21 mg·kg-1)和ω(Cd)(0.21 mg·kg-1)超出环境背景值1.13倍和1.53倍,其余6种重金属均不同程度低于环境背景值,从空间分布来看,除As外其他7种重金属元素空间分布特征极为相似,高值主要分布在湖泊西北部及151码头附近;(2)除Cd外其他7种重金属的主要存在形态为残渣态,而Cd主要以生物有效态形式存在,对水生生物具有较高的潜在生物毒性;(3)结合相关性分析和主成分分析,沉积物中Zn、 Cu、 Pb、 Co、 Ni、 Cd和Cr的来源以自然源为主,As的来源则受到农业生产等人为因素影响;(4)根据潜在风险分析结果,青海湖沉积物重金属整体处于轻微生态危害水平,但...  相似文献   
212.
黄浦江上游水源地水环境演变规律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总被引:15,自引:2,他引:15  
黄浦江上游是上海市最主要的饮用水源地,近年来虽然保护力度不断加大,但水源水质并未得到显著改善。该文通过对近17年黄浦江上游水质监测数据的深入分析,系统探讨了松浦大桥取水口及其上游来水水系水质的空间分异和年际变化规律;并从周边区域发展与江浙来水水质、城市化进程与人口规模、当地经济发展与点源污染、土地利用方式与非点源污染角度诊断当前影响黄浦江上游水源地水环境质量的主要因素;最后从土地利用方式、产业结构调整、经济政策调控、流域环境管理等方面初步构建了黄浦江上游水源地保护的战略方案.  相似文献   
213.
亚洲风尘循环的过程、机制和环境效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由中国科学院地球环境研究所牵头申报的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全球变化及应对"重点专项项目"亚洲风尘循环的过程、机制和环境效应"获国家科技部批准立项。本文简要介绍了该项目的立项背景、研究意义、研究目标与课题分解、研究内容以及预期成果与效益。项目以亚洲风尘从源到汇的多尺度变化为主线,旨在阐明现代与地质时期亚洲风尘排放、迁移和沉降的时空变化特征及其影响机制,特别是自然因素和人为活动对亚洲风尘释放的相对贡献。基于风尘源区的现代气象观测数据、卫星遥感和大气再分析资料,并整合中亚干旱区、黄土高原以及北太平洋地区的风尘沉积记录,开展从源区排放到近距离迁移、远程输送与沉积的全过程研究。通过数值模拟研究风尘-气候的相互作用,揭示区域和全球大气环流对亚洲风尘循环的调制作用。同时,建立不同尺度亚洲风尘循环模型和时空变化数据平台,评估亚洲风尘对区域气候变化、生态系统和人居环境的影响,为我国生态环境治理和未来风尘变化的环境效应预估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214.
在水泥固化时将生活垃圾焚烧飞灰(简称飞灰)以不同的比例代替复合硅酸盐水泥并且用垃圾渗滤液浓缩液代替水进行固化实验,研究了飞灰掺量(40%、50%、60%)、浓缩液替代水对水泥固化法固化效果及重金属(Zn、Pb、Cd、Cr、As、Ba)浸出的影响.结果表明:飞灰掺入量的增加会降低固化体的抗压强度,但浓缩液替代水对固化体的抗压强度没有显著影响.不同重金属的浸出行为受掺灰率的影响不同,掺灰率的增加会减少固化体中Zn的浸出,增加Pb和Cd的浸出,Zn、Pb、Cr、As在第36d可达到稳定浸出量不再增加,Ba的累积浸出量持续增加,加入浓缩液后固化体中Pb、Zn、Cd、Cr、As等重金属的浸出量未超过标准限值,可以满足固化处理对浸出毒性的要求.  相似文献   
215.
采用通量箱-气相色谱法对三峡水库香溪河库湾秋季水-气界面温室气体(CO2、CH4、N2O)交换通量进行了连续24 h昼夜观测.结果表明,水-气界面CO2、CH4、N2O的释放通量具有明显的日变化特征:水体除去下午17:00及凌晨05:00吸收CH4外,其余时刻均向外界大气排放CH4,且在凌晨01:00达到排放高峰.CO2和N2O通量的变化规律一致,两者全天均表现为向大气释放;且CO2和N2O通量的昼夜差异较大.CO2白天释放通量范围在20.1~97.5 mg.(m2.h)-1之间,夜间释放通量范围在32.7~42.5 mg.(m2.h)-1之间.N2O白天释放通量范围在18.4~133.7μg.(m2.h)-1之间,夜间释放通量范围在42.1~102.6μg.(m2.h)-1之间.通过相关性分析,秋季香溪河水-气界面CO2交换通量与风速呈显著正相关,与pH值显著负相关,与Chl-a有一定相关性;CH4交换通量与气压有一定的相关性;N2O交换通量与pH值显著正相关.  相似文献   
216.
新疆土地生态环境问题与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土地生态环境是人类生存发展的基本条件,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在当前的经济形势下,包括水土流失、土壤盐碱化、植被破坏等一系列土地荒漠化问题以及由于荒漠化而造成的生物多样性受损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为了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目标,加强新疆的综合竞争能力,在区域开发过程中要注重土地生态环境建设.本文对新疆土地生态环境现状与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阐明了土地生态环境恶化的原因,提出土地生态环境建设的对策.  相似文献   
217.
为了提高静电旋风除尘器(ECP)中微粒的除尘效率,利用磁场能有效抑制微粒逃逸的机理,将磁场引入ECP中,建立多场耦合作用下的微粒运动数学模型,利用Fluent软件数值模拟了有无磁场环境下烟气流速对微粒逃逸率的影响。结果表明:磁场的引入有效降低了ECP中微粒的逃逸率;低烟气流速更有利于微粒在ECP内的捕集;微粒的除尘效率随着磁感应强度的增加而增大,但这一过程中磁场的贡献量逐步减小。研究结果可为新型ECP的设计提供技术参考。  相似文献   
218.
基于PDI指数的湖北省县域经济差异的方向及成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人均GDP为测度区域经济差异的变量指标,利用尺度方差、总体差异测度指数、区域特定方向差异指数对2000~2014年期间湖北省区域经济差异表现的最佳尺度、方向性及原因进行分析。研究表明:1县级尺度方差最大,市级次之,区级最小,即尺度越小,尺度方差越大,县级尺度的区域经济差异对湖北省区域经济总体差异的贡献率最大;22000~2007年,湖北省区域经济总体空间分异程度不断增大,2007年以后逐渐缩小;3湖北省县级尺度水平经济差异的主要方向是中心与外围之间,中心与外围的差异以2007年为分界点呈先增大后缩小的趋势,沿江轴带与内陆的差异总体上趋于缩小,核心与边缘的差异趋势与中心与外围基本相同;4历史基础、经济区位是湖北省区域经济差异产生和扩大的重要直接驱动力,经济全球化水平是重要的外在推手,区域发展策略的调整有助于缩小区域差异,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219.
在传统的元胞自动机疏散模型中,行人只考虑临近的4个网格状态以做出运动决策,而在实际疏散过程中,每个人会从更大的感知范围内收集信息,并会主动避开障碍物,从而选择更合理的路径。针对此问题,建立考虑绕行行为的元胞自动机模型(DCA模型),模型引入行人感知范围参数,用于反映行人对障碍物的反应程度或绕行倾向;通过建立单门疏散场景,研究绕行效应对疏散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考虑绕行效应时,行人能够更好地绕过障碍物,在出口前形成典型的拱形聚集形态;感知范围越大,拱形聚集形态形成的越快;通过将DCA模型与经典的无后退的有偏随机行走模型和场域模型分别进行比较,DCA模型可以减少不必要和不合理的后退运动行为,这与实际更为一致。  相似文献   
220.
工业企业颗粒物无组织排放是环境空气中颗粒物的主要来源之一。长期以来,由于我国工业生产粗放型发展,环境管理不够精细,企业重视程度不够,从而导致颗粒物无组织排放问题越发突出,严重影响了我国大气环境质量的根本改善。工业源颗粒物无组织排放控制标准是我国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亦是颗粒物无组织排放管理和执法监管的重要技术依据。了解国内外当前工业源颗粒物无组织排放控制标准的发展现状、体系特点及存在的问题,有助于科学指导我国工业源颗粒物无组织排放控制标准的制定。本文系统研究了中国、美国、德国和日本的工业源颗粒物无组织排放控制法规及标准,通过对比分析,指出了我国工业源颗粒物无组织排放控制标准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完善标准的建议,为优化我国现行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体系、深化颗粒物污染防治和管理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