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929篇 |
免费 | 337篇 |
国内免费 | 773篇 |
专业分类
安全科学 | 370篇 |
废物处理 | 50篇 |
环保管理 | 143篇 |
综合类 | 1662篇 |
基础理论 | 282篇 |
污染及防治 | 221篇 |
评价与监测 | 95篇 |
社会与环境 | 108篇 |
灾害及防治 | 108篇 |
出版年
2024年 | 30篇 |
2023年 | 72篇 |
2022年 | 196篇 |
2021年 | 196篇 |
2020年 | 208篇 |
2019年 | 138篇 |
2018年 | 123篇 |
2017年 | 120篇 |
2016年 | 127篇 |
2015年 | 138篇 |
2014年 | 124篇 |
2013年 | 167篇 |
2012年 | 201篇 |
2011年 | 166篇 |
2010年 | 164篇 |
2009年 | 119篇 |
2008年 | 129篇 |
2007年 | 126篇 |
2006年 | 137篇 |
2005年 | 97篇 |
2004年 | 73篇 |
2003年 | 45篇 |
2002年 | 43篇 |
2001年 | 28篇 |
2000年 | 29篇 |
1999年 | 7篇 |
1998年 | 11篇 |
1997年 | 5篇 |
1996年 | 5篇 |
1995年 | 3篇 |
1994年 | 1篇 |
1993年 | 2篇 |
1992年 | 5篇 |
1991年 | 2篇 |
1989年 | 1篇 |
1988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303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51.
Yasong Li Shasha Yin Shijie Yu Ling Bai Xudong Wang Xuan Lu Shuangliang Ma 《环境科学学报(英文版)》2021,33(1):354-368
In this study, we conducted an observation experiment from May 1 to June 30, 2018 in Zhengzhou, a major city in central China, where ground ozone (O3) pollution has become serious in recent years. The concentrations of O3 and its precursors, as well as H2O2 and meteorological data were obtained from the urban site (Yanchang, YC), suburban (Zhengzhou University, ZZU) and background sites (Ganglishuiku, GLSK). Result showed that the rates of O3 concentration exceeded Chinese National Air Quality Standard Grade II (93.3 ppbv) were 59.0%, 52.5%, and 55.7% at the above three sites with good consistency, respectively, indicating that O3 pollution is a regional problem in Zhengzhou. The daily peak O3 appeared at 15:00–16:00, which was opposite to VOCs, NOx, and CO and consistent with H2O2. The exhaustive statistical analysis of meteorological factors and chemical effects on O3 formation at YC was advanced. The high concentration of precursors, high temperature, low relative humidity, and moderately high wind speed together with the wind direction dominated by south and southeast wind contribute to urban O3 episodes in Zhengzhou. O3 formation analysis showed that reactive alkenes such as isoprene and cis-2-butene contributed most to O3 formation. The VOCs/NOx ratio and smog production model were used to determine O3-VOC-NOx sensitivity. The O3 formation in Zhengzhou during early summer was mainly under VOC-limited and transition regions alternately, which implies that the simultaneous emission reduction of alkenes and NOx is effective in reducing O3 pollution in Zhengzhou. 相似文献
852.
853.
通过对信息化的介绍,结合我国环境监察执法的现状,集中阐述了环境监察执法信息化建设的必要性、重要性与迫切性.并重点介绍了"污染源自动监控系统"的功能特点以及目前在我国的建设发展情况. 相似文献
854.
从土壤中分离、筛选得到一株稳定高效的微生物絮凝剂产生菌,命名为B—27。考察了碳源、氮源、pH、温度、培养时间等多种因素对絮凝剂(命名MBF—27)絮凝效果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当碳源为葡萄糖、氮源为酵母膏、pH为7.0、温度为35℃、培养时间为72h时,絮凝剂MBF—27对高岭土悬浊液的絮凝率可达93.8%。红外光谱扫描分析表明,该絮凝剂的主要成分为多糖类物质。同时,生物絮凝剂MBF—27对气田废水的COD和色度去除率分别达到60.77%和86.1%,优于传统的絮凝剂聚乙烯丙胺(PAM)和三氯化铁(FeCl3)。 相似文献
855.
昼夜增温对大豆田土壤N2O排放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通过田间试验,用静态箱-气相色谱法测定N2O排放通量,研究昼夜增温对大豆田土壤N2O排放的影响.结果表明,增温没有改变大豆田土壤N2O排放通量的季节性变化规律.整个生长季,与对照相比,增温土壤N2O平均排放通量增加了17.31%(P=0.019),累积排放量显著增加了20.27%(P=0.005).对照与增温处理土壤N2O排放通量与土壤温湿度均呈显著性相关关系,对照与增温土壤的N2O排放温度敏感系数分别为3.75和4.10.整个生育期,增温显著增加了植株地上和总生物量、叶片硝酸还原酶活性和全氮含量,显著降低了叶片NO3--N含量;显著增加了土壤NO3--N含量,但对土壤有机碳及全氮含量没有显著影响.本研究表明,昼夜增温显著增加了大豆田土壤N2O的排放. 相似文献
856.
2011年4月采集了东营市孤岛地区20个表层土壤样品,采用索氏提取-弗罗里土柱净化-气相色谱-电子捕获检测器检测的方法对采集的样品进行测定,揭示了该地区表层土壤中类二英类PCBs(dioxin-like polychlorinated biphenyls,DL-PCBs)的污染特征.结果表明,DL-PCBs的含量范围为1.4~7.4μg·kg-1,平均含量为(3.5±1.7)μg·kg-1;DL-PCBs的毒性当量为1.2~31.8 ng·kg-1,平均值为5.4 ng·kg-1,超过了加拿大土壤环境质量标准(4.0 ng·kg-1).各采样点间DL-PCBs的同系物组成相似,均以四氯联苯和五氯联苯为主,两者之和超过DL-PCBs总量的80%;从孤岛城镇到郊区,DL-PCBs的含量逐渐降低,这与许多化工厂分布在城镇周围有关.相关性分析显示,土壤中DL-PCBs的含量与土壤有机碳含量与黏粒含量显著正相关(R2分别为0.732和0.687,P<0.01),而与土壤砂粒含量负相关(R2=-0.438,P<0.05). 相似文献
857.
858.
859.
菲律宾蛤仔对石油烃的富集与释放特征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本实验以菲律宾蛤仔为受试生物,采用半静水接触染毒法研究了菲律宾蛤仔对胜利原油的富集和释放特征。结果表明:(1)菲律宾蛤仔对石油烃具有明显的富集能力。经过15 d的富集,生物富集系数随水体中石油浓度的增大而减小。0.1,0.2,0.4,0.8,1.6,3.2 mg.L-1实验组中富集系数分别为231.20,137.15,113.30,70.46,47.45,30.61。吸收速率随水体中石油浓度的增加而增大,吸收速率分别为1.54,1.83,3.02,3.76,5.06,6.53 mg.kg-1.d-1。(2)经过10 d的释放试验,释放速率随水体石油浓度增加而增大,释放速率分别为2.16,2.39,2.57,2.83,3.24,4.63 mg.kg-1.d-1。其排出率分别为6.69%,12.78%,43.31%,49.80%,57.37%,52.78%。菲律宾蛤仔体内石油浓度逐渐下降,但随着水体中石油浓度的升高,经过一段时间的释放,生物体内的石油残余量逐渐升高。 相似文献
860.
针对当前滨海湿地种子流在潮汐过程中种子有效沉降降低、土壤种子库分布不均、定植效率低和栖息地裸斑现象等关键问题,以黄河三角洲盐沼湿地的盐地碱蓬(Suaeda salsa)为修复物种,研发一种应用于滨海湿地盐沼植被修复的固态种子产品,阐述固态种子产品的制作过程,并开展三种不同保水材料为核心材料(聚丙烯酰胺PAM,羟乙基纤维素HEC,羟丙基甲基纤维素HPMC)的种子产品的有效性研究。研究结果表明:(1)包装制作后的盐地碱蓬种子的吸水倍率和保水持续时间显著高于普通天然种子,表现出良好的吸水保水特性;(2)包装后的盐地碱蓬种子受盐度梯度变化的影响较小,表现出良好的耐盐抗性;(3)包装后的盐地碱蓬种子具有更高的萌发潜力,而不同保水材料的种子产品包装对盐地碱蓬种子萌发的促进作用表现为PAM>HPMC>HEC>天然种子;(4)包装后的盐地碱蓬种子具有更短的悬浮时间和较快的平均沉降速度,表明了种子产品增强了盐地碱蓬种子抵抗水动力干扰的潜力,其中以PAM为保水材料的种子产品可以直接、快速地沉降。本文首次将种子产品技术应用于滨海湿地盐沼植被修复中,为种子产品技术在退化滨海湿地的植被修复领域的应用与实践提供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