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90篇
  免费   332篇
  国内免费   695篇
安全科学   370篇
废物处理   50篇
环保管理   143篇
综合类   1619篇
基础理论   282篇
污染及防治   145篇
评价与监测   94篇
社会与环境   108篇
灾害及防治   106篇
  2024年   18篇
  2023年   53篇
  2022年   181篇
  2021年   182篇
  2020年   202篇
  2019年   130篇
  2018年   117篇
  2017年   97篇
  2016年   114篇
  2015年   134篇
  2014年   124篇
  2013年   167篇
  2012年   200篇
  2011年   166篇
  2010年   164篇
  2009年   119篇
  2008年   129篇
  2007年   125篇
  2006年   137篇
  2005年   97篇
  2004年   73篇
  2003年   45篇
  2002年   43篇
  2001年   28篇
  2000年   29篇
  1999年   7篇
  1998年   11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5篇
  1991年   2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91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96 毫秒
951.
半城市化区域能源-经济-环境关系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效、经济、洁净的能源保障是半城市化地区向城市化推进的重要物质基础,能源、经济、环境三者的协调作用与健康有序发展是保障半城市化区域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条件.基于厦门市集美区半城市化的特点,分析了该区域能源-经济-环境(3E)之间的关系,揭示3E关系瓶颈产生的原因,旨在为构建半城市化区域可持续发展的3E系统提供帮助.分析结果表明,粗放型的能源利用方式、产业结构调整过程中忽视能源的集约利用以及环保意识薄弱是制约集美区3E系统协调发展的重要因素,因此合理利用能源,提高能源利用效率、优化能源和经济结构体系以及加强环境保护意识都将是构建集美区和谐3E系统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952.
木薯皮堆肥过程中酶活性的变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以木薯皮为原料进行高温堆肥发酵,研究了堆肥化过程中理化性质和酶活性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在堆肥发酵过程中.温度变化呈先上升后下降趋势,到后期已趋近于初始温度;而含水率在堆肥处理过程中变化不大.各处理的pH值在发酵结束时为7.3~7.5.过氧化氢酶活性初期较高,随后迅速降低,并维持在较低水平.纤维素酶和脲酶活性在堆肥初期增加,之后逐渐降低.由于堆肥原料不同,不同处理的酶活性变化趋势表现出一定的差异.考虑到堆肥腐熟度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判断堆肥腐熟度时应根据多种指标(包括生物学、化学、物理学指标)综合判断.  相似文献   
953.
植物与微生物对石油污染土壤修复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为了研究生物对石油污染土壤的修复效果,在从石油污染土壤中筛选石油降解微生物的基础上,采用盆栽试验,进一步研究了4种植物和筛选到的微生物对石油污染土壤修复的影响.选择中原油田地区的原油和潮土,采取人工污染方法,设计石油污染水平为15 g·kg-1.试验设置3类处理,即单独添加微生物、单独种植植物(分别为向日葵、狗牙根、棉花、高丹草)、微生物分别与4种植物(向日葵、狗牙根、棉花、高丹草)组合.结果表明:在石油污染土壤中单独添加石油降解微生物,120 d时,石油降解率达到67.0%;向日葵、狗牙根、棉花、高丹草对土壤中石油降解也具有一定效果,120 d时,石油降解率分别达到38.23%、36.57%、40.67%、38.67%;添加微生物和种植植物联合对石油降解能力大小顺序为棉花+微生物>向日葵+微生物>狗牙根+微生物>高丹草+微生物.其中,棉花与微生物联合修复120 d可以使污染土壤石油降解率达到85.67%,在各种处理中对污染土壤中石油的降解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954.
江苏和吉林农村家庭能源消费差异及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通过对江苏省和吉林省农村能源消费的实地调查,分析了农村家庭能源消费的区域差异.结果表明,由于冬季取暖需求,吉林省农村人均总能源消费量高于江苏;在生物质能源方面,江苏使用秸秆居多,而森林资源丰富的吉林以秸秆和薪柴并重;在商品能源消费方面,江苏人均消费电力、成品油、液化气多于吉林,而煤炭消耗少于吉林;在新型可再生能源--沼气消费方面,江苏的推广效果好于吉林.运用经济计量模型分析了农村家庭能源消费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人均纯收入、人均耕地面积、人均耐用家电价值、人均摩托车及生产性固定资产价值、地区等因素是影响农村家庭人均能源消费量的重要因素;同时,政府的资金技术支持、人均纯收入、人均生猪养殖数量、农户位于粮食主产区或林区等因素对农户选择使用沼气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955.
为解决污泥回流强化混凝技术存在的有毒有害物质积累的问题,取净水沉淀污泥经超声预处理后进行回流试验,考察超声作用后净水沉淀污泥絮体特性的变化及其对回流效能的影响.结果表明:超声作用后污泥溶液的温度升高,絮体粒径减小,长时间作用后粒径可降至几个mm,且粒径与声能密度呈现相关性;1,5W/mL的超声处理后,絮体Zeta电位降低,比表面积增大,10,15W/mL的超声处理后絮体Zeta电位升高,比表面积有所下降;低声能密度(1W/mL)超声处理后污泥回流可强化混凝效果,30min超声作用后污泥回流的浊度、UV254和CODMn去除率分别提高了2.7%、23.12%和10.02%,长时间高声能密度(15W/mL)超声波处理污泥回流后混凝效果反而恶化.超声技术对污泥回流后污染物的去除率有一定的提高,但超声时间和声能密度必须很好控制.  相似文献   
956.
牛粪堆肥过程中水溶性有机物演化的光谱学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下载免费PDF全文
采用紫外-可见吸收光谱、1H-核磁共振(NMR)和同步荧光光谱,研究了牛粪堆肥水溶性有机物(DOM)的结构特征及其演化规律.紫外-可见吸收光谱分析显示,SUVA254由堆肥起始的1.161上升至堆肥结束的2.543;E465/E665在整个堆肥过程中呈现上升趋势,变化范围在2.333~3.500;260~280,460~480,600~700nm范围内的面积积分A1、A2和A3均呈现出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峰值分别出现在26,14, 14d.1H-NMR分析显示,堆肥0d到堆肥41d,0.5~3.1δ面积积分所占比例从43.06%下降至8.63%,3.1~5.5δ从56.07%上升至89.68%,5.5~10δ不足总体的6%且变化趋势不明显.同步荧光光谱结果显示,经过41d 的堆肥,蛋白质类物质区积分面积比例(APLR)由0.331下降到0.252,而富里酸类物质区积分面积比例(AFLR)由0.325增加到0.336,同时胡敏酸类物质区积分面积比例(AHLR)由0.344增加到0.412;AFLR/APLR比与同步荧光光谱3个荧光峰峰高存在显著相关性,AHLR/AFLR与两个荧光峰光强的比值I351/I284和I382/I351存在显著相关性.上述结果表明,随着堆肥进行, DOM中的非腐殖质物质转化为类腐殖质,同时其芳香性结构增多,碳链结构发生氧化反应,分子量从小变大,堆肥腐殖化程度加大,稳定度增加.  相似文献   
957.
干湿交替灌溉具有节水高产特性,但在重金属Cd污染稻田,干湿交替灌溉常导致稻米Cd含量>0.20 mg·kg-1,通过添加钝化剂可能对水分高效利用及优质稻米生产具有显著的调控效应.为此,本研究以吸收能力较强的籼型亚种为试材,在前期筛选出的高积累品种(深两优1813)和低积累品种(两优6206)基础上,于Cd轻度污染稻田设置灌溉制度和钝化剂双因素多水平处理开展大田小区试验.结果表明,干湿交替灌溉下,成熟期土壤有效态Cd含量较移栽前降低17.13%~61.01%,而传统淹灌水稻的降低幅度为-43.45%~21.07%,干湿交替灌溉较传统淹灌表现出显著降低土壤有效态Cd含量(P<0.05).水稻植株地上部各器官Cd含量则表现为干湿交替灌溉处理明显高于传统淹水灌溉处理.不同钝化剂处理相比较,多孔纳米陶瓷+石灰处理对于降低土壤有效态Cd含量和籽粒Cd含量效果最好,显著优于多孔纳米陶瓷、石灰+有机肥、石灰+生物炭、石灰及不施任何钝化剂处理(P<0.05).深两优1813和两优6206在多孔纳米陶瓷+石灰组合修复模式下的籽粒Cd含量分别为0.23~0.24 mg·kg-1和0.16~0.21 mg·kg-1.产量在灌溉制度、品种、钝化剂处理间差异不显著(P>0.05).干湿交替灌溉的籽粒Cd含量在多孔纳米陶瓷+石灰组合模式下存在超标风险(深两优1813品种为0.24 mg·kg-1;两优6206品种为0.21 mg·kg-1),但通过选用低积累品种,籽粒Cd含量具有可预见性的达标(<0.20 mg·kg-1)潜力.因此,干湿交替灌溉+多孔纳米陶瓷和石灰组合修复模式+低积累品种可视为Cd轻度污染稻田节水高产优质稻米的调优生产模式.  相似文献   
958.
某大型地下洞室群围岩稳定性工程地质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某水电站布置有大型的地下洞室群,其规模在国内外已建和拟建的工程中都是十分罕见的。总体上说,地下厂房区岩体质量较好,但由于多期的构造作用,在厂房区岩层中发育有不同级别的结构面,对围岩的稳定性有一定影响。对此,本文运用围岩分类法和数值模拟法分析了厂房开挖后围岩的整体稳定性,然后运用UNWEDGE软件对主厂房顶拱部位的不稳定块体进行了分析评价。  相似文献   
959.
以乙二胺和抗坏血酸为原料,通过一步水热法制备了水溶性的氮掺杂碳量子点(N-CQDs).研究了N-CQDs的形貌特征、光学性能和应用分析.表征结果说明,N-CQDs形态为均匀分散的球形,有明显的晶格条纹,抗光漂白性能良好,表面富有含氧官能团,具有良好的水溶性.此外发现N-CQDs还具有优良的荧光性能和荧光稳定性,量子产率可以高达12.29%.分析得出,Hg2+对N-CQDs在1.0—120μmol·L-1范围内有一定的猝灭效应,可作为Hg2+的荧光探针,检出限达230 nmol·L-1.  相似文献   
960.
基于Bootstrap数理统计方法,构建二氧化碳排放状态判断方法模型(evaluation model on the status of CO2 emissions,ESC)。选取排放统计基础较好的地区,利用权威机构的多源长时间序列数据,结合IPCC清单指南确定和分析二氧化碳排放数据的分布特征,包括标准差和不确定性范围(取95%置信区间),以此作为建立碳排放达峰期、平台期及下降期的定量判断的基础,解决因核算、计量方法的不同造成排放结果的误差。研究结果表明,达峰期判断需要以峰值排放量浮动1%(0.9%~1.1%)的范围为依据,若碳排放量满足条件,则认为处于达峰期;平台期和下降期则以达峰后排放量的连续多年的年均下降率与2%(1.8%~2.2%)比较,若碳达峰后排放量的年均下降率小于2%,则认为碳排放仍处于平台期,否则认为碳排放处于下降期。基于ESC模型对欧盟和美国的历史碳排放数据进行排放状态判断,结果显示,欧盟地区在1979年碳排放达峰后,在1980-1983年进入下降期。美国在2007年碳达峰后,在2008-2012年进入下降期。ESC模型的分析结果与2个地区的排放趋势呈高度一致,表明该模型可以作为国家、地区(省份)、城市CO2排放状态的定量判断方法,为碳排放路径分析和情景模拟研究提供重要支撑,为决策者提供科学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